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S008)

作品数:28 被引量:56H指数:5
相关作者:周书灿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民族
  • 5篇传说
  • 3篇大禹
  • 3篇商朝
  • 3篇商代
  • 3篇四土
  • 3篇文化
  • 3篇文明化
  • 3篇明化
  • 3篇考古
  • 3篇考古学
  • 3篇古学
  • 2篇三苗
  • 2篇周初
  • 2篇主权
  • 2篇文化传播
  • 2篇夏代
  • 2篇流徙
  • 2篇民族整合
  • 2篇封建

机构

  • 27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7篇周书灿

传媒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齐鲁学刊
  • 2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晋阳学刊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文物春秋
  • 1篇中国边疆史地...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南方文物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4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康——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被引量:3
2008年
夏朝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颇具关键性的重大课题。有关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表明,禹、启所处的时代,大体上仍相当于部落联盟制的崩溃阶段,禹的"涂山之会"和启的"钧台之享"性质颇为类似,都是远古时期较为普通的部落联盟会议。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以禹之"涂山之盟"和启之"钧台之享"作为夏朝国家建立的标志的说法,并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历史实际。与此同时,禹、启时的政治中心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学的证实。从考古学和古都学的角度分析,二里头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夏朝国家正式建立的标志,太康才是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长期以来,史学界之所以把禹或启作为夏朝国家的建立者,与夏代国家的建立缺乏较为明确的考古学和历史学年代界标,古代历史学家缺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等历史概念,禹和启在缔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早期国家、肇造华夏文明过程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关。
周书灿
关键词:夏朝
成康时期对大东一带的经营被引量:1
2012年
《诗》有大东、小东之称,综合有关资料可知,商奄、薄姑一带当为《诗》大东的核心地区。成康时期对大东一带的军事征服及在此基础上以齐、鲁为主的分封和军事监管,使大东一带完全纳入西周王朝的政治、军事控制之下,构成周王朝东方地区政治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康时期对大东一带的经营在客观上促进了东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山东半岛境内各民族的融合过程,部分族群的大流徙对秦汉乃至隋唐以后民族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书灿
关键词:成王康王封建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被引量:4
2008年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先秦秦汉文献中有关大禹史迹的记载,包含有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传播的结果。用文化传播理论对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文化遗迹进行解释,不仅有较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支持,也可以在考古学方面寻找到若干重要的证据。
周书灿
关键词:大禹传说遗迹文化传播
虞夏之际族群流徙、混融的考古学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虞、夏之际是部落联盟制崩溃阶段。禹对共工氏、有扈氏及三苗集团之间等远近氏族、部落的征服及在此基础上导致的人群流动和族群间的渗透混融,不仅初步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早期国家疆域的轮廓和组织原则的基础,而且对战国秦汉时期的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书灿
关键词:迁徙
民族认同与高密境内的鲧、禹传说被引量:2
2009年
先秦、秦汉以来发生于全国各地的大量大禹的传说和禹迹,大多存在不少可疑之处。"殛鲧于羽山"及"鲧娶有辛(莘)氏女"的传说,反映了族群流徙及通婚,为夷、夏之间渗透融合的重要渠道。发生于高密一带的鲧、禹传说似与战国、秦汉以来东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对华夏民族的大认同有关。
周书灿
关键词:大禹
九州与畿服之制起源新研被引量:7
2008年
"州"作为最原始的区域概念的发生,与禹对远近部落征服,领土范围逐渐扩大,疆界概念从模糊到逐步明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先秦文献中的九州观念包含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并非可靠的信史。虞夏之际,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原有的部落联盟内部的平等因素不断发生蜕变,带有强制性和非对等特点的原始从属关系,正是先秦文献中所载畿服之制的历史源头。
周书灿
关键词:疆界
早商时期经营四土之考古学新证被引量:1
2011年
早商时期,商族在推翻夏朝统治的同时,迅速据有夏的故土并极力向外开拓,夏、商两大族群及其周边各族之间的迅速渗透、融合,初步奠定了商代早期四土政治地理与民族格局的基础。从考古学材料看,早商文化的分布范围超过了夏文化以及以前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与早商时期商族势力的扩展和民族融合的扩大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周书灿
关键词:商文化四土
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研究
2012年
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是从大溪文化时期开始的,历经屈家岭—石家河时期在一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内独立进行。同史前时期其它区域相比,澧水流域和沅江下游一带,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聚落的分化与大型城址的出现,均表现出颇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一定的先进性。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该地区的史前文化不知去向,洞庭湖流域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突然中断。至迟在西周中期,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已出现了早期方国,基本具备城市、青铜器铸造、礼乐制度、文字等文明的要素,开始步入文明时代。扬越和三苗族是洞庭湖流域青铜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中原地区的商周文明都曾对洞庭湖流域的文明化进程和文化面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西周中期以后,当地文化获得空前发展,并逐步将商周文化的影响排斥在外。西周晚期以后直到春秋中期楚文化进入湘江流域之前,湘江下游地区宁乡、望城一带,是否发生了早期国家解体抑或政治中心转移,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从春秋中期起,以湘江下游地区为中心的洞庭湖流域的青铜文明完全纳入楚系青铜文化圈,从而构成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源头。
周书灿
关键词:洞庭湖流域文明起源文明化
鲧之传说的地域分野与鲧生高密的历史地理学解析被引量:8
2008年
先秦文献中有关鲧的诸多传说的记载,均包含有大量可信的历史素材,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文明社会前夕的若干史影。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堤防建筑,颇为普遍。这些数量众多的堤防正是衍生出今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大量"鲧堤"遗迹的素地和产生丰富的鲧的传说的沃土。《世本.帝系篇》"鲧生高密"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远古时期鲧及其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地势较高的今天河南嵩山一带,《世本》作者硬是将"生活"之意的"生",机械地理解为"生育"的生,从而主观地杜撰出"颛顼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其与历史实际完全大相径庭。
周书灿
三苗南迁与湖南境内虞夏传说的发生被引量:7
2007年
先秦、秦汉以来,今湖南境内保存有大量虞、夏之际的传说,舜葬苍梧和大禹在湘治水等传说多与历史事实相抵触,显然其中绝大部分并非信史。以上传说的发生可能与三苗南迁有关,这些被后人指斥为"荒唐谬悠"的"流俗妄语"实际上包含了先秦、秦汉时期今湖南境内民族渗透、混融和演变、分合的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
周书灿
关键词:三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