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914)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王臻高鹏张浩强肖鑫吴畅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缺损
  • 5篇骨缺损
  • 3篇生物玻璃
  • 3篇骨移植
  • 2篇修复骨缺损
  • 2篇生物相容
  • 2篇生物相容性
  • 2篇生物相容性材...
  • 2篇手术
  • 2篇细胞
  • 2篇股骨
  • 2篇股骨缺损
  • 2篇成骨
  • 1篇多孔
  • 1篇修复外科
  • 1篇修复外科手术
  • 1篇生物反应
  • 1篇生物反应器
  • 1篇生物活性玻璃
  • 1篇手术治疗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王臻
  • 3篇肖鑫
  • 3篇张浩强
  • 3篇刘冬
  • 3篇黄海
  • 3篇吴畅
  • 3篇高鹏
  • 2篇张宇
  • 2篇朱伟军
  • 2篇栗向东
  • 2篇樊博
  • 2篇刘云
  • 1篇李靖
  • 1篇郭征
  • 1篇范宏斌
  • 1篇刘军
  • 1篇李涤尘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种不同尺寸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 组植入90~300μm 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 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 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 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 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 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 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 P<0.0001),A、B、C 三组评分仍高于 D 组(1.397±0.262)分( P<0.05),C 组高于 A、B 组( P<0.0001),A 组评分与 B 组仍相差不大( 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 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修复外科手术骨缺损
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3种生物玻璃材料在修复兔股骨缺损中的差异,来比较新型硼酸盐生物玻璃球粒与生物玻璃球粒和生物玻璃颗粒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的差异,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贯穿型缺损。根据缺损部位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12侧:实验对照组(A组)植入生物玻璃颗粒(The NovaBone Bioactive Glass Morsels),实验组(B组)植入生物玻璃球粒(The NovaBone Bioactive Glass Spheres),实验组(C组)植入硼酸盐玻璃球粒(The Borate Glass Morsels)三种材料,于术后第6周,第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染色来评价新型生物活性玻璃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第6周时,ABC组均可见有新骨生成,并且向材料内部生长。在第12周时,ABC组成骨量显著增多,而且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组织切片定量分析:1、成骨能力比较:术后6周,12周时,新生骨量,B组和C组多于A组(P<0.05),且C组多于B组(P<0.05)。术后12周与6周比较,ABC三组新生骨显著增多,(P<0.05)。2、降解性能比较:术后6周,12周时,残余材料量,B组和C组少于A组(P<0.05),且C组少于B组(P<0.05)。术后12周与6周比较,ABC三组残余材料显著减少,(P<0.05)。结论:具有球体外观设计的新型硼酸盐玻璃球粒与其它两种材料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而且具有良好降解性能,能有效的修复腔隙性骨缺损,有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吴畅王臻刘冬黄海樊博
关键词:骨移植材料生物玻璃成骨
生物玻璃条索修复骨缺损的有效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3种新型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应和降解性能。方法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采用手术方法在双侧股骨髁松质骨部建立直径6mm、深12mm的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并在胫骨近端穿刺抽取骨髓液1.5。2.0ml。将动物随机分为A、B、C3组(n=6),分别在双侧股骨髁缺损处植人自体骨髓与胶原生物玻璃条索、胶原生物玻璃颗粒、含I型胶原的B.磷酸三钙颗粒的混合物。术后6周及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评估材料的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时缺损处与周围骨组织融合良好,肉眼难以区分其界线。Lane—SandhuX线评分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6周及12周时材料成骨能力和降解性ttA组优于B、C组(P〈0.05),B组优于C组fP〈0.05)。与术后6周时比较,术后12周时3组材料的成骨量和降解量均明显增加(p〈o.01)。结论胶原生物玻璃条索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成骨作用和降解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樊博王臻吴畅刘冬高鹏肖鑫张浩强黄海
关键词:骨移植骨代用品生物玻璃
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2013年
目的: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修复羊腔隙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12只成年绵羊L3-L5,共36个椎体均建立8 mm×15mm腔隙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为Macro Porous Putty(MPS)和Injectable Putty(INJ),对照组为Nova Bone Putty(NBP)。按照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配每只羊的三个椎体缺损分别填充NBP、MPS、INJ材料。每种材料均填充12个椎体。术后6周、12周取材,通过术后一般状况、标本大体观察、X线平片以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评价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的成骨作用。结果:①术后各组动物进食及粪便均正常,对外界刺激反应性良好。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②大体观察未发现缺损处有异常纤维组织包块及材料漏出。③术后6周和12周,MPS组和INJ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大于NBP组(P<0.05)。④组织学切片VG染色结果显示,术后6周和12周,MPS组和INJ组新生骨量多于NBP组(P<0.05)。MPS组和INJ组成骨性能相当(P>0.05)。术后12周和术后6周比较,NBP、MPS、INJ三种材料新生骨量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新型多孔生物活性玻璃材料MPS和INJ具有可靠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比传统的NBP材料成骨能力更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冬王臻吴畅黄海朱伟军
关键词:生物活性玻璃骨缺损骨生成
三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双侧股骨髁制造直径为0.6 cm、深为1.2cm的缺损,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股骨):A组植入直径为90 ~ 3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B组植入直径为301 ~ 5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C组植入直径为501 ~ 72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6、12周取材,计算各组的新生骨量及残余材料占骨缺损区的面积百分比,评价3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 结果 术后6周,A组、B组、C组可见新骨生成,D组基本无新骨形成;A组、B组、C组材料均出现部分降解,其中A组材料降解最多.术后12周,A组、B组、C组成骨量显著增加,均多于D组,A组的新生骨量占骨缺损区面积百分比(35.25%±1.52%)高于B组(22.42%±1.86%)和C组(21.26%±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残余材料占骨缺损区面积百分比(13.77%±0.47%)较B组(20.52%±0.82%)、C组(20.00%±1.08%)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直径为90 ~ 3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具有更好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能有效修复腔隙性缺损.
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关键词:骨移植生物相容性材料股骨缺损
构建大段组织工程骨的新型生物反应器的设计与制造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设计、制造一种新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专门用于高效地构建大体积、β-磷酸三钙组织工程骨。方法:在普通模式灌注生物反应器的灌流室内生成间断性低压环境(-0.01 mpa,0.5 Hz),用材料色素颗粒洗脱实验进行验证后,将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大段、管状β-磷酸三钙材料分别在静态、反应器内常压灌注和间断低压灌注三种环境下培养4周。期间收集培养液检测葡萄糖日耗量、细胞活力(MTT比色法)、碱性磷酸酶比活性、骨桥蛋白水平,并进行硬组织切片检查。结果:色素颗粒洗脱实验证明,间断性低压可以改善低流量液流在材料内的分布;在培养2周和4周时,负压灌注组日均葡萄糖消耗量和细胞活力均显著高于常压灌注组:(t=20.254 P<0.05,t=64.794 P<0.05)及(t=17.586 P<0.05,t=7.583 P<0.05);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和骨桥蛋白水平(OPN)反映间断低压灌注组中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效率更高,但高峰相晚于常压灌注组和静态培养组;在间断低压灌注组中材料深部的占孔率最高,并且分布更均匀。结论:此新型灌注式生物反应器适用于构建大体积、特殊构型组织工程骨;其高效的促进细胞增殖效应可减少初始复合的种子细胞数量,缩短构建周期。
张宇王臻栗向东卢建熙李涤尘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组织工程骨骨髓间充质细胞细胞培养
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的临床分型、分期与治疗
2012年
目的总结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临床特点与治疗、预后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能指导诊断、治疗、预测预后的临床分型、分期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2009年期间21例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据此对足踝部腱鞘巨细胞瘤进行临床分型、分期。结果 21例患者以男性居多,患者平均年龄为38.0岁,肿瘤好发于右足(71.4%)以及滑膜关节周围(81.0%),半数以上患者以无痛性肿物为主要症状(61.9%),X线检查对关节受肿瘤侵犯的检出率低(66.7%),但MRI非常敏感(100%),病理检查提示大部分肿瘤细胞增生活跃(52.4%)。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将其分为两型:A型位于足踝部腱鞘周围;B型位于足踝部大关节周围。其中B型又划分为Ⅰ期:局限于包膜内;Ⅱ期:突破包膜局部浸润;Ⅲ期:弥漫侵袭并进入关节腔。21例病例中A型4例,B型17例(Ⅰ期6例,Ⅱ期9例,Ⅲ期2例)。对A型和B型Ⅰ期患者行边缘切除,B型Ⅱ期给予灶内切除和术后放疗,Ⅲ期在扩大切除的基础上辅以放疗。对所有病例经过平均119.6个月的随访,仅1例B型Ⅲ期患者于术后9月复发并恶性变,其余患者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足踝部的腱鞘巨细胞瘤包含生物学行为特点不同的两种亚型,根据临床资料对肿瘤进行分型、分期,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
张宇栗向东王臻郭征李靖范宏斌刘军朱伟军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足踝手术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