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942)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斌胡翰青刘斌马行健刘彦普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解放军第九四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小鼠
  • 5篇蛋白
  • 5篇血小板
  • 5篇纤维蛋白
  • 5篇富血小板
  • 5篇富血小板纤维...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脂肪干细胞
  • 3篇体外
  • 3篇颌下
  • 3篇颌下腺
  • 3篇下颌
  • 3篇下颌下
  • 3篇下颌下腺
  • 3篇创伤
  • 2篇涎腺
  • 1篇凋亡
  • 1篇冻干
  • 1篇毒性测定

机构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解放军第九四...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实验动物中心

作者

  • 8篇刘斌
  • 3篇胡翰青
  • 3篇刘斌
  • 2篇马行健
  • 1篇梁军
  • 1篇王启明
  • 1篇王艳
  • 1篇刘彦普
  • 1篇谭新颖
  • 1篇王浈
  • 1篇李明达
  • 1篇刘蔚
  • 1篇陈昶
  • 1篇石平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口腔医学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诱导小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体外小鼠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方法:利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和传代培养纯化法从小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及扩增A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29和CD44、CD105的表达;取第2代ASCs进行内皮诱导:即BD基质胶包被+内皮细胞生长诱导培养基(M199+10%血清+10 ng/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0 ng/ml碱性生长因子bFGF)。诱导两周左右,倒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同时通过成血管实验观察成管腔能力;通过免疫荧光鉴定CD31表型分子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小鼠ASCs;CD29、CD44、CD90、呈阳性表达,而CD31、CD34、CD45呈阴性表达;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呈三角形或多边形;HE染色观察可见明显的管腔样结构;免疫荧光法CD31表达阳性;MTT法成功记录EPCs增殖生长曲线。结论:成功的诱导小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为后续体内移植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受损组织或器官的重建再生提供实验基础。
胡翰青邢红艳马行健刘蔚刘彦普王浈刘斌
关键词: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诱导内皮细胞分化
聚乙烯醇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创伤敷料体外细胞毒性测定
2016年
目的检测聚乙烯醇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VA/PRF)创伤敷料的细胞毒性。方法制作PVMPRF创伤敷料,利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与不同浓度敷料浸提液共培养和直接黏附于敷料,通过MTT测定其相对增殖率;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各浓度实验组细胞生长形态良好;细胞紧密地黏附于敷料上,形态正常,细胞毒性评价为0~1级。结论PVA/PRF创伤敷料无细胞毒性。
许方方戴太强徐海燕安然刘斌
关键词:聚乙烯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敷料
脂肪干细胞在创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ADSCs)具有多向分化和自我更新、增殖的能力,逐渐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ADSCs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创伤部位血供的恢复,改善炎症损伤的微环境,在创伤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创伤愈合效果。
徐海燕刘斌安然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血管新生微环境创伤
PRF促进小鼠全层皮肤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小鼠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8~10周的Balb/C小鼠21只,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皮肤缺损空白对照组,上市产品对照组(AD甲壳素),冻干异种PRF颗粒组,在背部制备1个1.5cm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通过大体观察,测定伤口愈合时间和愈合率,并在第21天,取皮肤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愈合情况。结果:伤后21d,各组创面逐渐缩小,冻干异种PRF颗粒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其余各组(P<0.01),并且愈合时间较其余各组短。结论:PRF可以明显促进创面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徐海燕刘斌戴太强许方方安然
关键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创伤愈合
可注射自体脂肪颗粒复合PRF和SVF促进移植脂肪组织再生
2014年
目的:探讨PRF和SVF对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作用,并分析这种可注射复合生物材料的移植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家兔24只,分为四组:单纯脂肪组织移植组(2mLAG+0.2mLNS)、脂肪颗粒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2mLAG+0.2mLPRF)组、脂肪颗粒复合基质血管成分(2mLAG+0.2mLSVF)组和脂肪颗粒复合PRF和SVF[2mLAG+0.2mL(SVF+PRF)]组.术后1、3、6月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测、游标卡尺和B超对移植脂肪组织的体积测量.采用SPSS16.0软件,对四组移植脂肪组织的存活率及吸收率进行方差分析并采用LSD法对不同时间点组间进行比较.结果:24周后各组植入脂肪组织的吸收率分别为AG+NS[(49.4±9.5)%],AG+SVF[(27.2±4.4)%],AG+PRF[(36.4±8.5)%]和AG+SVF+PRF[(17.4±6.2)%],并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自体脂肪组织复合PRF和SVF能够促进移植脂肪组织的再生,为临床脂肪组织移植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谭新颖刘斌刘彦普李龙徐海燕安然
关键词:脂肪移植脂肪组织工程脂肪干细胞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不同剂量的X-射线全身照射对小鼠健康状况及涎腺的影响
2015年
目的:通过直线加速器全身照射昆明小鼠建立辐射损伤模型,探索不同放射剂量对小鼠健康状况及涎腺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八种不同剂量对昆明小鼠行体外全身照射,于照射后一个月内观察小鼠生长情况、体重变化;照射后一周、一个月检测各组小鼠血象的变化;测定放射半数致死剂量;照射后两个月,测定各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并对下颌下腺组织切片行HE染色。结果:13Gy和15Gy照射组小鼠的体重逐渐下降,一周后死亡,其余组小鼠体重最终呈增加趋势。X-射线全身照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Gy。照射后一周,照射组小鼠的白细胞数目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其他血象方面,除了7Gy组外,其他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一个月后,各照射组小鼠的血象均恢复正常。照射后两个月,9Gy组和11Gy组小鼠的唾液流量及唾液淀粉酶含量均显著低于0Gy组,且11Gy组较9Gy组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小鼠的下颌下腺腺泡细胞数目逐步减少,结构排列紊乱,组织损伤逐渐加重。结论:X-射线全身照射引起小鼠健康状况受损,免疫功能减低,损伤程度与放射线强度呈剂量依赖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为10Gy,该剂量适合建立全身放射损伤模型。
马行健石平李明达陈昶胡翰青
关键词:全身照射
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4年
目的建立和完善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方法,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涎腺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组织工程涎腺再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无菌环境下切取小鼠下颌下腺,胶原酶消化,接种于含有胎牛血清、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氢化可的松及转铁蛋白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特异性酶原颗粒,生长曲线评估细胞生长特性,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结果下颌下腺原代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其生长缓慢,12 d左右汇合至80%。传代细胞与原代形态相同。HE染色显示胞核胞浆对比明显。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与其他细胞增殖特点相似。特异性α-淀粉酶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表明细胞为具有功能的涎腺细胞。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将为涎腺疾病的治疗和涎腺再生提供实验基础。
戴太强刘斌安然徐海燕
关键词:小鼠下颌下腺细胞培养
小鼠下颌下腺放射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电子射线局部照射对小鼠下颌下腺的放射损伤效应。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小鼠分为6组(n=10),用直线加速器对每组小鼠分别给予0(对照)、12、15、18、21、24 Gy进行头颈部局部电子射线照射,照射后1月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照射后1周、1个月进行血象分析,照射后2、3、4月进行唾液流量测定,切片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以及细胞凋亡检测。结果:照射组小鼠在照射后体重轻微下降,血常规各项较对照组下降,唾液流量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而且随时间延长,照射剂量越大,降低幅度也越大。HE切片显示照射组下颌下腺组织明显损伤,腺泡细胞数量减少,结构紊乱,剂量越大,损伤越明显;电镜下见腺泡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细胞器结构紊乱;细胞凋亡指数为(21±2.5)%;18 Gy照射后2月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唾液流量降低约60%。结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下颌下腺损伤越严重,18 Gy电子射线照射小鼠涎腺引起的的损伤是较理想的涎腺放射损伤模型。
王艳胡翰青刘彦普刘斌梁军王启明
关键词:涎腺小鼠凋亡
应用微重力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小鼠脂肪干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对小鼠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促进干细胞扩增的方法。方法:从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ADSCs),并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鉴定后,利用活细胞观察法、Dil免疫荧光标记法、扫描电镜法观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对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与平面二维培养作对比,血小板计数法记录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两组的细胞倍增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较传统平面二维培养系统,脂肪干细胞增殖更明显,生长速度更快。结论:模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更有利于脂肪干细胞的增殖生长,为后期利用脂肪干细胞修复受损涎腺提供一种更快捷有效的扩增方法。
邢红艳刘彦普周密王艳胡翰青银颂刘斌
关键词:模拟微重力脂肪干细胞微载体
体外培养小鼠下颌下腺细胞生长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小鼠下颌下腺细胞的培养方法,探讨下颌下腺细胞培养条件及细胞生长特性,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腺泡细胞以及涎腺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取2周龄的小鼠,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分别进行培养,用活细胞观察法和HE染色法记录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通过生长曲线和细胞倍增时间来比较两种方法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均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1)组织块法培养的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10天左右成铺路石样;消化法培养细胞亦为上皮样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2)HE染色下颌下腺细胞呈多边形,胞核明显;(3)Cytokeratin13和AQP5表达阳性,Wimentin表达阴性;(4)组织块法培养细胞增殖相对较平缓,消化法培养细胞增长较迅速;(5)消化法培养倍增时间(1.3471±0.6071)天比组织块法倍增时间(2.1887±1.1503)明显缩短(P<0.05);结论:体外可以成功的培养下颌下腺细胞,但是同时证明下颌下腺细胞长期传代较困难,这为研究干细胞转分化涎腺细胞和涎腺再生体内实验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邢红艳刘彦普刘斌徐小方王艳胡翰青
关键词: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纯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