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B00)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2
相关作者:董敏张芳吴统文辛晓歌王在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模式
  • 1篇热源
  • 1篇环流
  • 1篇降水
  • 1篇海洋环流
  • 1篇黑潮
  • 1篇变率
  • 1篇BCC
  • 1篇次级
  • 1篇次级环流

机构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篇巢纪平
  • 1篇王在志
  • 1篇辛晓歌
  • 1篇王盘兴
  • 1篇谢瑶瑶
  • 1篇吴统文
  • 1篇张芳
  • 1篇周国华
  • 1篇董敏
  • 1篇罗小莉
  • 1篇肖栋

传媒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黑潮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模式主要从动力学角度探讨黑潮流域热源的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潮流域冬暖夏冷的外源强迫下,温跃层的海温异常峰值比热源的峰值滞后一个季节,春季的海温异常达到最大。混合层年平均海温异常为正,从冬季到夏季均偏高,春季最大,仅秋季为负异常,这与观测资料一致。混合层与温跃层的春季海温异常的量值大体相当,在其他季节混合层的海温异常均高于温跃层。从冬季到夏季,温跃层和混合层的次级环流呈现从气旋型环流到反气旋型环流的转变,这样的异常环流在夏季有利于向中国东部附近海域输送热量。
肖栋巢纪平
关键词:黑潮热源次级环流
基于160站资料的我国表面气温异常特征被引量:15
2011年
利用我国160站站域面积和近60年月平均表面气温资料,求得1951—2008年我国年、季节全国平均气温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表面气温异常的基本特征:四季表面气温异常中冬季异常方差最强,它对四季总异常的方差贡献为47.7%,远高于春、秋季(23.4%,17.2%)和夏季(11.7%)。线性增温在年、季序列中均显著,年序列最强,夏季最弱;全国平均表面气温线性增温的年值为1.4℃/58 a,冬季(2.3℃/58 a)明显高于夏季(0.6℃/58a)。年代际变化在年和冬、夏季序列中的方差贡献显著,年值(59.3%)明显高于冬、夏季值;年和冬季全国平均表面气温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维持为正,夏季从90年代中期起维持为正。该文提供的年、季节全国平均表面气温序列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周国华王盘兴罗小莉谢瑶瑶
BCC_CSM1.0模式对20世纪降水及其变率的模拟被引量:21
2013年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0),在给定温室气体、太阳常数、硫酸盐气溶胶、火山灰等外强迫数据的条件下,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气候进行模拟。对降水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BCC_CSM1.0模式能够模拟出全球降水的基本气候状态、季节变化、季节内振荡、年际变化等特征。模拟结果显示:与CMAP及CRU观测分析资料相比基本一致,全球陆地降水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存在上升趋势。同时,模式也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模拟降水的时空分布与观测不一致;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季节转变较观测偏快;主要雨带位置较观测偏西、偏北;夏季青藏高原东北侧有虚假的降水中心;热带季节内振荡较实际偏弱;降水年际变率较观测略大,主要发生在降水较明显的热带。BCC_CSM1.0模式模拟的全球陆地降水以及欧亚、亚洲、中国大陆(中国东部、江南、华北等地区)平均降水与近105年由观测所得的CRU资料基本一致,但多数地区比观测略偏低。模拟的全球陆地、中国东部、江南、华北等地区的降水趋势也与CRU资料一致;模拟的全球陆地降水在过去105年中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CRU资料相比,上升趋势更强,但在欧亚、亚洲、中国范围内模拟的降水趋势与观测有一定的差异。
董敏吴统文王在志辛晓歌张芳
关键词:气候模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