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GZH200900504)

作品数:19 被引量:322H指数:11
相关作者:郝天珧胥颐胡卫剑江为为姜迪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壳
  • 7篇地震
  • 6篇地壳结构
  • 5篇地质
  • 5篇莫霍面
  • 4篇动力学特征
  • 3篇地震层析
  • 3篇地震层析成像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层
  • 3篇深部
  • 3篇深度图
  • 3篇层析成像
  • 2篇地球动力
  • 2篇地球动力学
  • 2篇动力学
  • 2篇岩浆
  • 2篇岩浆活动
  • 2篇岩石层结构
  • 2篇中国东部海区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青岛海洋地质...
  • 5篇中国科学院遥...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船舶工业...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0篇郝天珧
  • 8篇胥颐
  • 6篇胡卫剑
  • 6篇江为为
  • 6篇姜迪迪
  • 3篇赵明辉
  • 3篇丘学林
  • 3篇李家彪
  • 3篇秦静欣
  • 3篇徐亚
  • 3篇刘建华
  • 3篇邢健
  • 2篇张训华
  • 2篇雷受旻
  • 2篇徐辉龙
  • 2篇游庆瑜
  • 2篇钟大赉
  • 1篇叶思源
  • 1篇乔彦超
  • 1篇朱照宇

传媒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热带地理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推进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被引量:17
2015年
海岸带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位于海陆相互作用的交集地带。海岸带地质工作是海岸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沿海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布局、海岸带土地利用和海洋功能区划、重大工程布局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减灾防灾和应急、地质资源开发规划、地质科学发展等都迫切需要加强海岸带地质工作。通过海岸带海域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海岸带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中心建成,将取得一批服务于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调查成果、一批服务于各级政府决策的专题性成果和破解重大地质问题的技术创新示范性成果。
张训华孙晓明印萍刘健叶思源夏真王忠蕾
关键词:海岸带地质调查
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岩石层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特征研究
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受到来自欧亚、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共同作用,其是认识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部海区及其邻域的地球物理场特征,采用重力反演方法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面深度,根据地震层析成像的...
余景锋江为为郝天珧胥颐姜迪迪
关键词:中国东部海区动力学特征
文献传递
南黄海盆地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南黄海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下扬子准地台的东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关于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现在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故对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南黄海盆地处在特提斯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中心位置,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
李强温珍河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
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推断扬子与华北块体在南黄海地区的地质界线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密度反演法对南黄海布格重力进行处理和解释,结合山东和朝鲜半岛的地质信息,推断了扬子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南黄海海域的界限。中朝和扬子块体在海上的分界位置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向NE延伸到125°E后,折向NNW向并在36°N附近再次转为NE向进入朝鲜半岛并经过洪城南侧继续以NE向延伸。扬子的北缘为苏鲁造山带,穿过黄海与京畿造山带相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对应洪城杂岩。
杨金玉张训华
关键词:南黄海
改进的自适应模拟退火密度界面反演方法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非线性反演算法的改进,应用非线性反演方法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逐渐增多.在众多的非线性密度界面反演方法中,自适应模拟退火反演方法便是其中之一.它易添加约束,不需要计算目标函数的偏导数和大矩阵方程,从而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个全局最优解.然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一些缺乏相应的数据或无约束信息的区域,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模拟退火密度界面反演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变剩余密度建模来不断约束初始模型,在反演过程中通过迭代反演各矩形单元体的密度参数以及深度模型,直到满足收敛条件,最终得到理想的深度界面形态以及剩余密度分布.
秦静欣郝天珧郭子祺乔彦超刘建英
关键词:模拟退火莫霍面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5
2012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被引量:18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存在明显低速层,横波速度只有3.5 km/s,莫霍面埋深24~26 km,岛屿两侧地壳厚度向外逐渐变薄,其西北侧地壳结构表现为裂谷特征,可能为西沙海槽在该地区的延伸表现.地幔热活动和区域拉张应力作用引起的上地幔物质的韧性流变构造和各向异性排列可能是产生下地壳低速层的主要原因.
黄海波丘学林徐辉龙赵明辉郝天姚胥颐李家彪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以阿尔泰—巴士海峡剖面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研究是东亚地区宏观构造格架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地震测深等数据为约束信息,以重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分区计算,反演了中国海陆莫霍面深度.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莫霍面深度梯级带与分区,并对各分区的莫霍面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选取阿尔泰—巴士海峡典型剖面进行了重、震反演,建立了密度结构.剖面上莫霍面深度和深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大陆“三横、两竖、两三角”构造格架中的两横和两竖,在昆仑—秦岭—大别以北的准噶尔地块和中朝地台莫霍面深度45-50km,而其以南至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祁连、柴达木至松潘—甘孜的莫霍面呈“W”型起伏,莫霍面深度由祁连地块北部的50km,加深至68km,在柴达木盆地抬升至58km,在阿尼玛卿山莫霍面降至68km,向南逐渐抬升至四川盆地的44km,经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这一竖的台阶式抬升至华南褶皱带的35km,在江绍—南岭以南缓慢抬升至南海北部陆架区的20-25km.在巴士海峡处南海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莫霍面形态较复杂.同时剖面上祁连—柴达木地块的中下地壳存在一个低速、低密度体,推测其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引起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内物质流动的通道.
胡卫剑郝天珧秦静欣李志伟江为为姜迪迪邢健胡立天徐亚雷受旻
关键词:地壳结构莫霍面
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壳、岩石层速度结构特征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利用重力数据采用Parker-Oldenburg方法反演了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区的地壳厚度,同时采用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研究区的地壳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及岩石层结构进行了探讨,力图揭示南北构造带及邻域地壳、岩石层变形特征,并且对青藏高原边缘活动带壳幔构造演化的深部成因、研究区的上地幔流变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相应的讨论.通过分析研究表明南北构造带地区为地壳厚度剧变区,西侧为地壳增厚区,东侧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为地壳稳定区,而再向东为地壳逐渐减薄区.中国岩石层减薄与增厚的边界基本被限定在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大巴山—武陵山一带,这也是东部陆缘带和中部扬子、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区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其两侧不仅浅层地质构造存在较大的差异,上地幔深部的物性状态和热活动也明显不同,这说明研究区的岩石层和软流层结构以及深部物质的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中部地区和青藏高原深部构造边界的分界线位于东经100°—102°左右.
江为为姜迪迪胥颐郝天珧胡卫剑余景锋
关键词:南北构造带地壳地震层析成像
滇西地区壳幔解耦与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研究被引量:20
2012年
根据青藏东部边缘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滇西地区壳幔耦合和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的深部构造特征,确认了地幔各向异性与上地幔速度结构(包括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内在联系,指出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与以腾冲火山区为中心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上地幔顶部平均温度升高导致介质强度降低,在印支块体的侧向挤压或印缅块体的向东俯冲作用下发生韧性变形,造成滇西地区地幔各向异性的快波方向与青藏东部地壳块体的旋转方向不一致.此外,鉴于中下地壳低速层的横向非均匀性,估计韧性流动并非贯通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而是被不同的构造块体和边界断裂限定在局部地区.总体而言,滇西地区下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和电阻率偏低,具备发生韧性变形的构造条件.作为地壳和上地幔之间的解耦层,它使得青藏东部地壳块体旋转产生的构造应力未能传输至上地幔.腾冲火山区的地壳结构与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关,火山区东侧的高速结构代表了上新世时期火山通道内冷凝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难以挥发的高密度残留物质,火山区西侧的低速结构反映了更新世以来持续至今的岩浆活动,壳内岩浆源主要分布在10~20km的深度范围内,横向尺度约为15~20km,有可能通过地壳深部的断裂与上地幔岩浆源区相连,估计腾冲火山区下方的岩浆活动将持续进行.
胥颐钟大赉刘建华
关键词:腾冲火山区岩浆活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