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EA030110)
- 作品数:9 被引量:161H指数:6
- 相关作者:杨韶刚乔建中孙俊才吴慧红闫丽霞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被引量:16
- 2006年
- 确定问题测验是在科尔伯格访谈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测量青少年和成人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纸笔测验的方法简单易行,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以DIT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科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两者都强调道德认知、注重发展、重视自我建构、关注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发展,但在测验的方法、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共同道德、道德图式和道德阶段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 杨韶刚
- 情绪智力研究的前沿动向被引量:15
- 2004年
- 当前情绪智力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从策略性和工具性等方面深入认识情绪智力在社会智力中的作用;以框架结构的方式科学界定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分析情绪智力的多种成分与复杂等级;以可测量的方式给情绪智力以量的规定性,使之能够像认知智力那样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情绪扫盲和元情绪的角度,深入揭示情绪智力培养的意义与侧重。
- 乔建中
- 关键词:情绪智力心理学
- 从自我出发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制约被引量:1
- 2005年
- 从自我观念的心理涵义和发展特点入手,依据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论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及其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应予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 乔建中
- 关键词:自我观念教师
-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伦理学的会通与融合被引量:12
- 2004年
- 道德心理学把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伦理学与心理学的这种融合具体体现为:个人同一性与道德行为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同一性,因此,美德有其独特的气质和情绪心理学机制。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有理性的层面,也有非理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成为道德人的心理学基础。基于心理学对道德生活的重要性,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正在出现。
- 杨韶刚
- 关键词:道德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实证心理学规范伦理学
- 情绪性工作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9
- 2005年
- 情绪性工作是为表达组织所期待的情绪所做出的心理调节加工,是制约工作绩效高低和组织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该文在介绍情绪性工作的涵义、特征的基础上,从规则的效度、表达的类型、调节的策略、理论的模型以及工作的后效等方面,介绍了当前情绪性工作的研究现状。
- 孙俊才乔建中
- 关键词:情绪表达
- 论新课程视阈下的课堂教学与情感培育被引量:3
- 2005年
-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展开。情感培育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打破课堂教学中的单向、被动、沉闷的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自主愉悦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张耀庭乔建中
-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培育
- 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被引量:46
- 2006年
- 德国道德心理学家林德提出“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并设计了著名的“道德判断测验”,在20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我们以中文版的“道德判断测验”为测量工具,以724名12-27岁青少年学生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C分数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但不同年级之间有一定波动,说明学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但存在不稳定因素。男女生C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内部各年级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的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 杨韶刚吴慧红
- 人本主义教育实践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被引量:7
- 2005年
-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有自由选择能力的整体的人;其教育原则是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学生参与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情知交融。这些教育目标和教学原则所体现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两种教育模式———开放教育和促进性教学在教师关注对象、教师任务负担、师生关系和学生感受4 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促进性教学模式和思想,使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杨韶刚闫丽霞
- 关键词:人本主义开放教育基础教育
- 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被引量:5
- 2008年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伦理,已经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德"或"母德",这是在长达2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儒家思想;董仲舒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经过以后历代的兼收并蓄和对立融合,发展成为儒、道、佛融合一体的宋明理学;近代中国社会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促使我们对儒家伦理思想进行时代的反思。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为东西方道德观的比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
- 杨韶刚
- 关键词:儒家伦理基德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