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601)

作品数:88 被引量:1,312H指数:20
相关作者:高聚林王志刚于晓芳张卫建孙继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8篇玉米
  • 34篇春玉
  • 34篇春玉米
  • 27篇高产
  • 16篇高产春玉米
  • 15篇土壤
  • 13篇超高产
  • 11篇性状
  • 11篇种植密度
  • 11篇根系
  • 11篇耕作
  • 10篇叶片
  • 10篇超高产春玉米
  • 9篇施氮
  • 8篇氮量
  • 7篇栽培
  • 7篇施氮量
  • 6篇氮素
  • 5篇氮肥
  • 5篇氮高效

机构

  • 38篇中国农业科学...
  • 25篇内蒙古农业大...
  • 17篇吉林省农业科...
  • 12篇沈阳农业大学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9篇黑龙江省农业...
  • 8篇吉林农业大学
  • 7篇内蒙古民族大...
  • 6篇北京联合大学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宁夏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北京市农林科...
  • 3篇沈阳市农业科...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广东食品药品...

作者

  • 24篇高聚林
  • 22篇王志刚
  • 18篇于晓芳
  • 18篇张卫建
  • 16篇孙继颖
  • 12篇李少昆
  • 12篇齐华
  • 12篇任军
  • 11篇胡树平
  • 11篇苏治军
  • 10篇郭金瑞
  • 10篇宋振伟
  • 8篇钱春荣
  • 7篇张玉芹
  • 7篇邓艾兴
  • 7篇闫孝贡
  • 7篇谢岷
  • 6篇谢瑞芝
  • 6篇董志强
  • 6篇王崇桃

传媒

  • 26篇玉米科学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作物学报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内蒙古农业科...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吉林农业科学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科技导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种子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17篇2013
  • 19篇2012
  • 19篇2011
  • 13篇2010
  • 10篇2009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象因子对不同生态适应型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以典型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品种玉米郑单958、东单90为试材,通过播期处理研究气候条件对不同生态适应型春玉米群体生理指标和产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郑单958空秆率影响较小,对东单90空秆率影响最大的是吐丝前光能辐射量;对郑单958和东单90作物生长速率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生育期降水量和生育期有效积温;郑单958光合势受吐丝后光能辐射量影响最大,东单90光合势受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吐丝前日均温度影响最大。对气象因子与产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吐丝后日均温度和生育期有效积温对郑单958的产量影响最大,而影响东单90产量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则是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吐丝前日均温度。东北地区敏感型品种产量提升的有效途径是适期早播,从而降低空秆率、增加吐丝后期的有效积温,保证玉米生育后期充足的有效积温和籽粒灌浆时间。
刘颖齐华张卫建王延波宋振伟耿明杰刘荣吴亚楠
关键词:播期春玉米气象因子
超高产春玉米的根系特征被引量:51
2011年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春玉米品种金山27为试材,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最大根幅下移,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0~20cm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40cm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和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而MDA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张玉芹杨恒山高聚林张瑞富王志刚徐寿军范秀艳毕文波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栽培根系特征
膦酸胆碱合剂对东北地区春玉米茎秆形态与质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选用新型调节剂膦酸胆碱合剂,针对灌浆初期春玉米的形态及质量指标以及田间致倒伏推力,分析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春玉米茎秆性状的变化,探讨膦酸胆碱合剂对春玉米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可有效增加密植群体下春玉米的穗长,降低秃尖长,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加高密度条件下春玉米千粒重,改善春玉米穗部性状。同时通过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极显著增加单位长度干物重,增大截面积,改善玉米茎秆性状,显著增加春玉米田间致倒伏推力,从而降低倒伏发生的几率,实现密植群体丰产性和抗倒伏性的协同表达。
裴志超兰宏亮徐田军陈传永董志强
关键词:春玉米茎秆抗倒伏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作物产量差与玉米高产设计被引量:2
2012年
回顾作物产量差及其成因的研究进展,从产量实现的稳定性、群体发育特点、品种选择与栽培技术特征及气候、土壤条件基础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玉米高产纪录田块与农户大田玉米的产量形成特征,设计了缩小高产纪录产量与农户产量差距,实现从小面积高产纪录田块到大面积高产的技术途径与方案。作物产量潜力的实现应是多层次的。产量目标不同,产量差距成因不同,产量潜力实现的限制因素、技术需求结构及增产途径也不同,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目标、内容、结构和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获得预期的目标。理论上阐明了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差距成因的机制,明确了缩小差距的途径与技术对策,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王崇桃李少昆
关键词:作物高产
密植型玉米“中单909”高产群体结构特征被引量:4
2013年
以"中单909"为材料,通过不同种植密度研究了密植型玉米品种实现高产的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群体结构协调穗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高密度群体穗长减小、行粒数减少的问题,是实现密植型玉米高产的关键。产量与种植密度、各时期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量(DMA)的关系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规律,产量与开花期冠层内各层次透光率则呈指数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逻辑斯蒂方程。密植型玉米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特征是: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最大光合势(LADmax)分别为7.37、125.24万m2.d/hm2,LAI大于5的持续时间在50 d以上,穗期LAI和花粒期LAI分别为5.9、6.7,收获时的LAI仍能维持在4.2左右、LAD高于125.24万m2.d/hm2时间在40 d左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指数增长期、直线增长期和缓慢增长期分别为45.84、212.05、236.36 g;开花期穗位层次的适宜透光率和地面漏光率分别为16.26%和0.99%左右。
刘荣张卫建齐华宋振伟贾倩郑成岩吴亚男唐建华刘颖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密植
江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及作物生产应对措施被引量:19
2011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92和79℃;年降水总量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大;年日照时数和太阳总辐射量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了8.1 h和12.3 MJ.m-2。从稻麦的实际响应来看,小麦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总生育期缩短4 d;而水稻播期提前,成熟期也提前,总生育期基本不变。去除技术影响后的稻麦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稻麦历史产量主要与最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针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演变特征和作物生产发展趋势,就江淮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形下作物生产的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黄爱军陈长青类成霞张卫建卞新民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作物生产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对策Ⅱ.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对策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针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入手,提出了减少源头污染量,合理科学处理养殖场畜禽粪便及有效控制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的防控对策。
任军郭金瑞闫孝贡刘钊剑蔡红光边秀芝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垂直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6
2009年
在不同覆膜方式下对春玉米超高产田的冠层垂直结构与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可使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的植株叶片功能期延长、LAI和LAD增大、Pn和叶绿素提高,冠层内光分布均匀合理,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量,透光率增大,避免下层叶片早衰,提高光合能力,获得更大产量。不同覆膜处理在冠层各层中对叶片功能期、LAI、LAD、Pn、光合有效辐射量及透光率均表现为行间覆膜>行上覆膜>不覆膜,这一规律与各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一致。
王俊秀高聚林王志刚桑丹丹胡嗣瑞王永平张军常国友
关键词:春玉米超高产冠层结构覆膜方式
Organic amendments increase corn yield by enhancing soil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被引量:8
2015年
A 22-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Gongzhuling, Jilin province, China to investigate corn yield response to fertilization practice. Compared to an unfertilized control(CK), al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cluding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only(N), balanced inorganic fertilizers(NPK), NPK plus corn straw(SNPK), and NPK plus farmyard manure(MNPK),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corn yield. However, only organic matter amendments sustained increasing yield trends, with annual rates of 0.137 and 0.194 t ha-1for the SPNK and MNPK treatments, respectively(P < 0.05). During the 22 years, the daily mean,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increased by 0.50, 0.53, and 0.46 °C per decade, whereas precipitation display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but showed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According to a regression analysis, increased air temperature exerted positive effects on corn yields under the SNPK and the MNPK treatments. Under both treatments,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and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ir initial levels in 1990, whereas soil bulk density and total porosity changed slightly under the two treatments, which showed higher soil water storage than other treatments. In contras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oil bulk density and decreases in soil total porosity and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CK, N and NPK treatme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soil fertility to corn yield were 28.4%, 37.9%, 38.4%, 39.0%,and 42.9% under CK, N, NPK, SNPK, and MNPK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whereas climate changes accounted for 27.0%, 14.6%, 12.4%, 11.8%, and 10.8%.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Northeast China, organic matter amendments can mitigate negative and exploit positiv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roduction by enhancing soil quality.
Zhenwei SongHongjun GaoPing ZhuChang PengAixing DengChengyan ZhengMd Abdul MannafMd Nurul IslamWeijian Zhang
关键词:FERTILIZATIONCROPPINGSOILWARMINGNORTHEAST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