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118608)

作品数:49 被引量:1,690H指数:27
相关作者:朱艳曹卫星褚庆全汤亮杨晓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水稻
  • 12篇气候
  • 12篇小麦
  • 10篇玉米
  • 8篇冬小麦
  • 7篇气候变化
  • 5篇华北平原
  • 4篇施用
  • 4篇夏玉米
  • 4篇小麦产量
  • 4篇粮食安全
  • 4篇冠层
  • 3篇冬小麦产量
  • 3篇水稻产量
  • 3篇水稻冠层
  • 3篇农业气候
  • 3篇气候变暖
  • 3篇气候资源
  • 3篇籽粒
  • 3篇作物

机构

  • 3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3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2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教育部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3篇曹卫星
  • 13篇朱艳
  • 12篇褚庆全
  • 11篇汤亮
  • 9篇杨晓光
  • 8篇陈阜
  • 6篇张卫峰
  • 6篇张福锁
  • 6篇刘志娟
  • 6篇王靖
  • 6篇刘小军
  • 5篇石全红
  • 5篇李艳大
  • 4篇刘建刚
  • 4篇王宏广
  • 4篇张玉屏
  • 4篇冯利平
  • 4篇刘园
  • 3篇张永恩
  • 3篇王宏

传媒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作物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世界农业
  • 2篇Journa...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现代化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11篇2011
  • 13篇2010
  • 8篇200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被引量:28
2011年
中国地域广大,水稻生产气候资源分布的时空差异给中国水稻生产带来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基于中国主要稻作区333个气象台站1961~1970年(1960s)和1996~2005年(2000s)2个10a历史时期的逐日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软件包生成栅格化的逐日气象要素表面值;然后基于栅格逐年计算并比较了2个历史时期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候资源(总日照时数、总有效积温、平均气温日较差、总降水量、总降水天数和平均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同1960s相比,2000s中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总日照时数减少了11.93%,东北、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小于中部和南方;平均总有效积温增加了9.40%,东北和西南地区增加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是在中部和南方存在总有效积温减少的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减少了4.86%,东北和西南地区减少的幅度大于中部和南方,但在中部和南方地区亦存在部分增加的区域;总降水量增加了1.59%,平均降水强度增加了3.22%,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与总降水量基本一致,东北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降水量和平均降水强度呈降低的趋势,而中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呈增加的趋势;平均总降水天数减少了1.60%,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低幅度要小于南方沿海地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增产潜力及增产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
姜晓剑汤亮刘小军黄芬曹卫星朱艳
关键词:水稻气候资源
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被引量:12
2011年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首要环节。通过分析我国1995-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阐明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区域结构上存在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在产能结构上存在的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持续降低等现象,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在品种结构上存在的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现象也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的对策。
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
APSIM玉米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被引量:51
2012年
利用东北地区6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型)在东北玉米产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先依据各站第一组玉米试验数据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调试、确定,再利用另一组试验数据检验模型模拟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和产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APSIM模型模拟的播种至出苗、开花和成熟各阶段天数与实测天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误差分别为0~2.0、0.7~2.0和0.7~2.3d;哈尔滨地区模拟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为33%和11%,模拟效果较好;黑龙江哈尔滨、海伦、泰来,吉林桦甸、通化和辽宁本溪的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的NRMSE分别为18%、13%、4%、4%、5%和2%。说明APSIM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和最终产量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验证后的APSIM模型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上结果为今后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玉米生产潜力以及解析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支撑。
刘志娟杨晓光王静吕硕李克南荀欣王恩利
关键词:玉米APSIM适应性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与效率变化分析被引量:182
2010年
2004年至今,在国家支农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粮食产量连续增加,而且启动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采用2008年的农户调研数据与2001年进行对比,揭示了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化肥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过去7年中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分别增加5.4%和29.0%,而水稻减少4.3%。全国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总量增加1.3×106t,但占全国化肥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8%下降到50%。用PFP(粮食产量除以化肥用量)表征化肥效率,发现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效率大小排列顺序为水稻>小麦>玉米;7年中小麦和水稻的化肥偏生产力分别从10.6 kg/kg增加到11.9 kg/kg,13.9 kg/kg增加到15.7 kg/kg,玉米的化肥偏生产力从13.8 kg/kg下降到11.5kg/kg。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量影响较大。粮食作物向优势主产区集中以及机械和管理措施的改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化肥效率,但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仍在大幅增加,这将对全国化肥效率变化带来变数。
李红莉张卫峰张福锁杜芬李亮科
关键词:粮食生产
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对策被引量:50
2009年
城镇人口粮食需求的增加,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导因素,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我国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步入几十年高速增长之后的缓慢增产阶段,未来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从严格保护耕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粮食存储和流通体系的布局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减少粮食产后环节的损失和浪费等方面,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
关键词:城镇化粮食安全
美国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3
2011年
本文整理了美国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各主要州的贯彻落实和典型案例,并着重分析了美国针对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集约化畜牧业养分管理的政策法规,提出了对中国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建立的启示。
向玥皎王方浩覃伟马林张卫峰张福锁
关键词:土壤环境政策
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探索和实践被引量:7
2012年
实现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头等大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1998年提出了以发展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123,234’粮饲超高产工程",并开展了长期研究。在该研究基础上对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高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未来粮食增产的3种不同预期,并从高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
关键词:粮食安全高产农业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Nutrients:A Case Study in Taihu Region of China被引量:3
2014年
Th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nutrients influenc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and balance soil nutrients.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d spatial measurements from 2 157 soil samples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to assess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otal nitrogen (TN),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AK) from the first soil survey (in the 1980s) to the second soil survey (in the 2000s) in the Taihu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soil nutrients in three soil types all exhibited the increased levels in the 2000s (except for AK in the yellow brown soil).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soil nutrient contents increased (except for TN in the paddy soi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20 years led to increases in SOC, TN, AP and AK by 74, 82, 89 and 65%, respectively, of the Taihu areas analyzed. From the 1980s to 2000s all the nugget/sill ratios of soil nutrients indices were between 25 and 75% (except for AK in the yellow brown soil in the 2000s), indicating moderate spatial dependence. The ratio of AP in the yellow brown soil in the 2000s was 88.74%, showing weak spatial dependenc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range values for SOC, TN, AP and AK in the 2000s all decreased. The main areas showing declines in SOC, TN and AP were in the northwest. For AK, the main region with declining levels was in the east and middle of western areas. Apparently, the increase in soil nutrients in the Taihu region can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large increase in fertilizer inputs, change in crop systems and enhanced residues management since the 1980s. Futu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avoiding excess fertilizer inputs and balancing the effects of the fertilizers in soils.
LIU Lei-leiZHU YanLIU Xiao-junCAO Wei-xingXU MaoWANG Xu-kuiWANG En-li
关键词:PHOSPHORUSPOTASSIUM
基于田块尺度的小麦产量差及生产限制因素解析被引量:18
2012年
为了解析产量差的产生机制和冬小麦生产的限制因子,提出科学的缩减产量差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对吴桥县不同田块的产量差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田块之间的产量差异明显,高产田块和低产田块之间的产量差距达3 375kg/hm2,与平均产量的差距为1 754kg/hm2,中低产田块具有较大的产量提升空间。通过对调查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田块尺度产量差限制因素的影响作用,土壤肥力、肥料投入、土壤耕作、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可控因素是田块产量差的重要限制因素。在冬小麦的生产投入构成中,肥料投入所占比例最大,并且不同收益的农户之间肥料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机械、农药、种子和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差异不大。在投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继续增大,报酬递减,农户的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为:当冬小麦投入水平为4 102.5元/hm2,产投比达到最大值4.02。平衡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少投入高收益的根本途径,提高栽培耕作技术的到位率是缩减田块尺度产量差的重要途径。
刘建刚王宏石全红陶婷婷陈阜褚庆全
关键词:小麦
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40
2010年
以2个不同株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施氮水平,利用SunScan冠层分析仪于灌浆期系统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株型水稻品种植株形态和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株高、穗弯曲度和茎叶夹角有明显影响;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呈中部>上部>下部的分布特征,最大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出现在0.60相对高度处.冠层内平均PAR透光率从顶部向下递减,且在冠层上中部递减迅速,下部递减缓慢;平均PAR透光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平均PAR透光率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低,中午较高;平均PAR透光率随向下累积LAI的增加呈指数递减,群体消光系数K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较高,中午较低,灌浆期的K值介于0.35~0.50.水稻冠层内PAR的三维空间分布表现为冠层上中部水平面上PAR透光率高,光斑面积大;下部水平面上PAR透光率低,光斑少;同一冠层高度水平面上的PAR光强呈不均匀分布.株型紧凑的水稻品种,冠层透光率高,透光率日变化大,群体消光系数小.
李艳大汤亮张玉屏刘蕾蕾曹卫星朱艳
关键词:水稻光分布透光率光合有效辐射消光系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