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595)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邱明国王健谢兵李七渝张绍祥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应激
  • 3篇应激障碍
  • 3篇创伤
  • 3篇创伤后
  • 3篇创伤后应激
  • 3篇创伤后应激障...
  • 2篇应激障碍患者
  • 2篇张量成像
  • 2篇皮质
  • 2篇默认网络
  • 2篇脑白质
  • 2篇扩散
  • 2篇扩散成像
  • 2篇功能磁共振
  • 2篇白质
  • 1篇动功
  • 1篇人脑

机构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邱明国
  • 5篇谢兵
  • 5篇王健
  • 4篇李七渝
  • 3篇张绍祥
  • 2篇刘广久
  • 2篇刘光久
  • 2篇王莉
  • 2篇桑林琼
  • 2篇张晔
  • 2篇张静娜
  • 1篇巫北海
  • 1篇李敏
  • 1篇张钰
  • 1篇张佳佳
  • 1篇陈翰

传媒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3篇2011
  • 5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白质结构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微观变化。方法对9例临床确诊PTSD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应用基于纤维束骨架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对2组被试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比较。结果 PTSD患者双侧的钩束、下额枕束、及右侧的额钳、丘脑前辐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PTSD患者的相关脑区的脑白质FA值的显著下降,提示与记忆、情绪调节相关中枢的脑白质纤维髓鞘结构完整性发生退变或白质纤维数量减少。
张静娜邱明国谢兵陈翰张佳佳张钰张晔桑林琼王莉李敏王健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
脑卒中后白质完整性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测量偏瘫患者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FA)值,分析皮质脊髓束完整性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7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测量患侧及健侧内囊后肢FA值,并计算FA非对称比值,临床检测包括上肢运动功能指标(WMFT)及运动功能、平衡、感觉及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指标(FM),利用线性相关分析FA非对称比值与患手FM评分、WMFT非对称比值及log WMF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患手运动功能评分与内囊后肢FA非对称比值显著相关,FA非对称性比值与患手FM(R2=0.655,P<0.002)呈线性负相关,与WMFT非对称性比值(R2=0.649,P<0.002)、lgWMFT(R2=0.636,P=0.002)以及握力非对称性比值(R2=0.414,P=0.02)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偏瘫患者亚急性期皮质脊髓束完整性与上肢运动功能显著相关;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早期监测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
邱明国Chun Chun NIJustin RAJENDRAAndrew J. BUTLER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结合fMRI与DTI在脑胶质瘤诊治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DTI在脑胶质瘤定性、定级诊断中的作用,并尝试联合应用fMRI与DTI技术进行脑肿瘤术前定位及术中导航。方法:对18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T1WI、T2WI扫描及DTI、fMRI功能成像,测量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或囊变区以及瘤周水肿区域的ADC值、FA值等参数。采用SPM软件对fMRI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观察运动功能激活区、重要白质纤维束与颅内肿瘤病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实体部分ADC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而FA值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高、低级别胶质瘤实质部分ADC值的分界点为1.21×10-3mm2/s,FA值分界点为0.17。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全面观察脑运动或视觉等重要功能激活区、重要白质纤维束与颅内肿瘤病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应用DTI可以在术前对胶质瘤进行分级,将fMRI与DTI功能影像应用于脑肿瘤导航手术可为术前计划提供必要信息,在术中避免损伤脑功能区及锥体束等重要结构,为手术提供双重保障。
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李七渝刘广久张绍祥
关键词:脑肿瘤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成像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对人脑皮质纹状体区纤维连接的初步研究
2009年
目的应用DTI成像技术探索人脑皮质纹状体之间的神经纤维连接,确定不同纤维束在纹状体区的空间位置。方法选择11例健康自愿者进行3TMRI扫描,获取T1和DTI图像(12个方向,b=1000s/mm2)。应用FSL软件FDT工具包处理数据并完成全脑白质纤维概率追踪,并利用WFU_PickAtlas生成纹状体及不同皮质功能区的模板,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以及运动功能区M1、SMA和PMC。将各受试者T1图像配准到ICBM152-T1模板并将相应的扩散空间配准到标准解剖空间。将纹状体作为种子点与各个功能区模板之间进行概率纤维追踪,用最大概率算法确定各纤维束在纹状体中的空间位置,对纹状体进行功能解剖划分。结果根据概率纤维追踪自动分割方法可以清楚定位不同纤维在纹状体区的空间分布,额叶纤维位于尾状核头部及壳核上部,岛叶纤维位于纹状体外侧份,颞叶与顶叶纤维重叠,位于纹状体的后下部。M1纤维位于纹状体后上份,SMA纤维在纹状体的中份,PMC纤维连接到纹状体前部和后下部分。结论人脑纹状体与皮质间有特定纤维连接,利用不同概率的解剖连接可以对人脑结构进行功能分区,基于纤维连接的概率纤维追踪及分割是研究人脑功能解剖的有力工具。
邱明国李七渝刘光久王健谢兵张绍祥
关键词:纹状体扩散成像
基于体素水平分析青少年脑白质结构的年龄变化
2009年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并基于体素水平分析健康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脑白质结构的年龄变化。方法:选择3组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扩散张量成像,青少年11-13岁组、16-18岁组及年轻成年人23-25岁组。分别对部分各向异性值(FA)、平均扩散系数(MD)与年龄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并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间差异。结果:在青少年期发育阶段内囊、额叶和顶叶以及胼胝体等结构的FA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随年龄显著升高。额叶、顶叶及颞叶周边白质的M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增加MD值显著下降。MD值下降与FA值增加很少重叠,反映脑白质不同的生理发育过程。结论: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动态观测在青少年阶段脑白质结构的发育成熟过程,既有包含脑白质密度的增加也有白质组织结构的完善,FA与MD值变化反映脑白质不同的生理发育过程。
邱明国李七渝刘光久谢兵王健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创伤后应激障碍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精神创伤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PTSD最先由美国精神病协会于1980年在DSM-Ⅲ进行首次定义。PTSD作为一种精神创伤性事件后高发的、后果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高达20%,约1/3的患者终生不愈,1/2以上的患者常伴有物质滥用和其他精神障碍,
邱明国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海马默认网络功能磁共振
人脑皮质脊髓束三维概率图及其可重复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DTI成像及纤维概率追踪显示技术探索人脑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空间形态及个体变异,确定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为皮质脊髓束功能解剖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择15例健康自愿者进行3TMRI扫描,获取T1和DTI图像(12个方向,b=1000s/mm2)。应用FSL软件FDT工具包处理数据并完成全脑白质纤维概率追踪,在彩色FA图上根据不同纤维方向轮廓勾画出皮质脊髓束的轮廓(在大脑脚以及内囊后肢的蓝色区域),将其作为ROI进行纤维概率追踪得到皮质脊髓束概率图。将各受试者T1图像配准到ICBM152-T1模板,然后根据其配准参数文件将各个体皮质脊髓束转换到标准空间,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的可重复性及个体变异。结果皮质脊髓束在MNI标准空间中的空间分布广,左侧皮质脊髓束X坐标为-58到1,Y坐标为20到-56,Z坐标为-20到80;右侧皮质脊髓束X坐标为2到54,Y坐标为12到-51,Z坐标为-20到76。皮质脊髓束可重复性在内囊处最高,右侧皮质脊髓束可重复性高于左侧,但无显著性差异。左侧皮质脊髓束平均体积(57416.67±1944.56)mm3,右侧平均体积(54421.58±1232.43)mm3。结论应用DTI成像及纤维概率追踪显示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分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形态及空间坐标,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和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提供直观可信的形态学依据。
邱明国李七渝刘广久王健谢兵张绍祥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扩散成像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患者脑默认网络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集9例临床确诊PTSD患者和10名正常自愿者静息态脑功能数据,并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分离出每例受试者的脑默认网络,将其结果进行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结果 PTSD患者的脑默认网络左侧前内侧额叶和后扣带回区域功能连接度下降,而楔前叶区域功能连接显著增强。结论在静息状态下PTSD患者的脑默认网络连接发生改变,这为PTSD患者影像学诊断提供了一个灵敏的生物信号特征。
张晔邱明国谢兵陈翰张佳佳张钰张静娜桑林琼王莉李敏王健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默认网络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状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