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18)

作品数:15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郑德顺孙风波乔雨王鹏晓程涌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地球化
  • 5篇地球化学
  • 5篇元古界
  • 5篇沉积环境
  • 4篇中元古界
  • 3篇盆地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三角洲
  • 2篇上段
  • 2篇泥质
  • 2篇泥质岩
  • 2篇物源分析
  • 2篇化学特征
  • 2篇环境演化
  • 2篇冲积
  • 2篇冲积扇
  • 1篇灯影组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动力学机制

机构

  • 15篇河南理工大学
  • 3篇湖北省第二地...
  • 2篇昆明冶金高等...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作者

  • 10篇郑德顺
  • 6篇孙风波
  • 5篇乔雨
  • 4篇程涌
  • 4篇王鹏晓
  • 4篇徐江红
  • 4篇刘思聪
  • 3篇李明龙
  • 2篇张飞鹏
  • 2篇周璐
  • 2篇朱淑慧
  • 2篇孟瑶
  • 1篇杨文涛
  • 1篇易伟欣
  • 1篇吴伟
  • 1篇杨登银
  • 1篇白万备
  • 1篇王恩营
  • 1篇邢鹏飞
  • 1篇冯帆

传媒

  • 7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6
2015年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目前陆相地层的混合沉积研究相对薄弱。混合沉积在豫西济源盆地中侏罗统马凹组上段较发育,本文综合应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对其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凹组上段发育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含灰泥岩等多种岩性组成的成分混合沉积和由其夹层或互层组成的结构混合沉积,较干燥炎热气候条件及弱氧化-弱还原的半咸水环境有利于混合沉积发育,混合沉积是古构造、古气候和物源供给共同控制的结果。本研究对于充实沉积机理理论有一定的意义,亦为陆相混合沉积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例。
郑德顺程涌李明龙吴伟周璐孙风波王鹏晓
关键词:混积岩地球化学济源盆地
煤矿断层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3
2015年
煤矿突水灾害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通过对断层导含水性、突水类型及突水机理分析,系统性地总结了突水问题的研究现状,认为该领域还缺少一些具有普遍认识的学说或理论,加强研究方法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以及多学科之间的合作研究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邢鹏飞王恩营
关键词:断层突水突水机理
日本中国地区火山群中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与成因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探明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原因,以日本中国地区中央部的鸟取县中部、兵库县北西部和高清水黑岩高原地区的新生代火山岩为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试验、荧光X射线仪全岩化学分析试验,研究其岩石学特征.通过比较中国地区中央部的松江地区、鸟取县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其异同点;根据松江地区、鸟取县东部的新生代火山岩类的比较结果,讨论日本中国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认为:火山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岩浆演化晚期阶段,与围岩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使得最终凝固结晶形成的火山岩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易伟欣
关键词:火山岩岩石类型
豫西南淅川地区灯影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豫西南淅川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沉积环境特征,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分析了淅川灯影组岩性特征及其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淅川灯影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沉积相类型有潮下斜坡带、潮上云坪以及潮间带;灯影组内δ^(13)C均值为1.55‰,δ^(18)O均值为-6.85‰,低于扬子板块南部灯影组δ^(13)C与δ^(18)O值;淅川灯影组白云岩成因主要为埋藏成因,并伴随有热液活动。综合分析可知,淅川灯影组形成于盐度较高、较炎热的海相环境。
郑德顺刘思聪徐江红孙风波乔雨王世伟
关键词:灯影组古环境
鲁西南蒙阴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被引量:4
2013年
运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对蒙阴盆地古近系进行了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蒙阴盆地常路组(E12+3-E21ch)反映了河流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常一段的河流沉积较发育,常二段以滨浅湖为主,有沼泽化含煤和黏土沉积,常三段为滨湖沉积;w(V)/w(V+Ni),w(Sr)/w(Ba),w(Mg)/w(Ca)等地球化学指标反映出常路组沉积时期虽总体处于水体弱分层的淡水环境,气候湿润,但存在小的波动,古盐度与古水深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蒙阴盆地古近纪封闭的山间盆地性质相吻合.此后的朱家沟组(E21zh)为常路组沉积后地形迅速抬升的山麓冲洪积体系.蒙阴盆地古近纪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而发生右行走滑的沂沭断裂和兰聊断裂的活动控制.
郑德顺高林李明龙周璐程涌张飞鹏
关键词:沉积环境地球化学古近系
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铸体薄片以及大量的分析化验数据,对盐家地区沙四上段砂砾岩体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砂砾岩体的扇中亚相是较好的储集层,其中含砾砂岩的物性与砾状砂岩的物性差别不大,均好于细砾岩和中砾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展布受构造和古地貌因素的控制;储层岩石的成分、粒度及成岩作用影响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程涌郑德顺杨登银李明龙
豫西宜洛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宜洛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充填演化是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共同作用的结果,物源分析是揭示盆山耦合的重要手段之一。论文采用沉积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宜洛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泥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宜洛盆地泥质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亏损,为右倾式曲线,元素Eu中度负异常,元素Ce轻微亏损,符合上地壳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泥质岩源区源岩属性判别图解显示,宜洛盆地物源以长英质岩为主,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孙家沟组后期有少量古老基底杂岩混入。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研究区物源经历了被动大陆边缘为主(孙家沟组下段)—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孙家沟组上段和刘家沟组)—大陆岛弧为主(和尚沟组)的演化;华北克拉通和秦岭造山带是宜洛盆地重要物源区,华北地台北部内蒙古隆起可能提供了一定量的物源。孙家沟组早期以克拉通内部物源为主,孙家沟组土门段之后秦岭微地块物源供给明显,体现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基底隆升,由被动大陆边缘向秦岭初始"弧-陆"碰撞隆升的构造演化过程。这对深入揭示南华北盆地与周围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乔雨李紫源郑德顺刘思聪徐江红
关键词:物源分析
伊川中元古界兵马沟组砂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豫西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作为古-中元古代熊耳群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层碎屑沉积,对揭示熊耳群发育背景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对豫西伊川兵马沟组典型剖面详细描述和采样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物源与构造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兵马沟组中上段砂岩沉积古环境为还原环境,物源以火山活动区为主,兼有少量稳定陆壳物质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背景。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兵马沟组形成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中元古界熊耳群形成于俯冲带。
郑德顺孟瑶孙风波王鹏晓
关键词:稀土元素沉积环境
豫西伊川地区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相分析及环境演化被引量:1
2018年
兵马沟组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结晶基底至上覆中-新元古代沉积盖层过渡的关键层,对该区中元古代初期古地理背景研究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野外剖面实测基础上运用岩性岩相分析、镜下薄片观察、粒度参数分析及古流向分析等方法对兵马沟组下段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显示:兵马沟组下段为一套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概率累积曲线多呈一段式,萨胡判别函数均指向重力流特征,砂岩结构和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形成于冲积扇向扇三角洲过渡的沉积环境,发育扇根、扇中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同时发育泥石流沉积、河道充填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与河道间沉积微相;该时期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南部水体较深,古流向为SSW向。研究结果可为熊耳群到五佛山群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海陆格局及陆相-海相沉积水动力条件变化等古环境恢复提供一定依据。
郑德顺王振江李紫源杨文涛孟瑶
关键词: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相环境演化
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及其演化过程被引量:4
2017年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是由中国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其北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地处华北板块南缘,特殊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成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质演化特征的双重性和构造的多期次性决定了豫西宜阳南部地区基础地质研究的必要性。通过野外地表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等方法,详细描述和分析了研究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其运动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豫西宜阳南部地区以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主要发育了李沟向斜、祖师庙-水河沟断层、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2)中生代陆内构造演化分为以下4个阶段:印支期-早燕山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NS向碰撞挤压,发育了李沟向斜;中-晚燕山期,李沟向斜核部逐步发生伸展变形,发育了NW向正断层;燕山末期,随着北秦岭反向逆冲推覆带北向扩展,NW向陈宅-吕沟逆冲断层和兰家门逆冲断层依次发育,呈前展式叠瓦扇式逆冲;喜马拉雅期,以伸展走滑为主,发育了NNE向正断层。该研究能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对华北南缘的构造发育及演化过程的影响提供依据。
徐江红郑德顺刘思聪乔雨王振江李雨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