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132)

作品数:27 被引量:536H指数:15
相关作者:黄高宝李玲玲蔡立群张仁陟李广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悉尼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土壤
  • 9篇旱地
  • 7篇耕作
  • 7篇保护性耕作
  • 5篇玉米
  • 5篇水分
  • 5篇小麦
  • 5篇耕作措施
  • 4篇双垄沟
  • 4篇双垄沟播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全膜双垄沟播
  • 4篇垄沟
  • 4篇黄土高原
  • 4篇沟播
  • 3篇丘陵
  • 3篇丘陵区
  • 3篇微生物
  • 3篇利用效率

机构

  • 25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悉尼大学

作者

  • 17篇黄高宝
  • 10篇李玲玲
  • 8篇蔡立群
  • 8篇张仁陟
  • 5篇李广
  • 3篇谢军红
  • 3篇罗珠珠
  • 3篇李卿沛
  • 3篇方彦杰
  • 3篇刘博
  • 3篇高亚琴
  • 2篇马剑
  • 2篇汪娟
  • 2篇王新建
  • 2篇汪佳
  • 2篇毕冬梅
  • 2篇晋小军
  • 2篇黄涛
  • 2篇陈红
  • 2篇王晓娟

传媒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沙漠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Agricu...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即小麦→豌豆→小麦和豌豆→小麦→豌豆,本文中所指春小麦地、豌豆地分别指2008年种植春小麦、豌豆的轮作次序),于2008年3月中旬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经过7a的轮作后,两种轮作次序下,0~3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均有在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较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高的趋势,且其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两种轮作次序下的排序均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春小麦地和豌豆地的排序则分别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同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有机碳和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氮的积累。
汪娟蔡立群毕冬梅王新建张仁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被引量:16
2010年
为探明土壤水对旱地作物产量形成的有效性,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地农田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能够增加作物生长期间总蒸散量(ET),麦-豆和豆-麦两种轮作序列下春小麦田和豌豆田的总蒸散量均表现为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加秸秆覆盖(TS)。传统耕作土壤棵间蒸发量(E)均高于保护性耕作,春小麦田的土壤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S>T>NT>NTS,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E/ET)依次为53.8%,48.8%,37.2%,34.9%;豌豆田棵间蒸发量表现为T>TS>NTS>NT,棵间蒸发量占总蒸散量的比率依次为44.1%,40.9%,35.1%,33.3%。蒸散量及腾发比与产量和WUE在其主要受影响的月份呈正相关关系,且产量与WUE随蒸散量与腾发比的增加而增加。
王晓娟黄高宝李卿沛马剑高亚琴刘博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蒸腾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全膜双垄沟播对玉米苗期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地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水分空间分布状况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平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与半膜平作和露地平作相比较,能显著提高玉米单株干质量和单株株高(P<0.05);全膜双垄沟播在播前0~5、5~10、10~30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半膜平作分别高出9.3%、4.2%和3.2%,在0~10cm土层上差异显著(P<0.05);在玉米三叶期,全膜双垄沟播在0~5、5~10、10~30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半膜平作分别高出9.9%、5.0%和4.1%,在0~30cm土层上差异显著(P<0.05);在玉米五叶期,全膜双垄沟播在0~5、5~10、10~30cm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半膜平作分别高出5.2%、2.6%和2.4%,在0~5cm土层上差异显著(P<0.05).全膜双垄沟播在玉米苗期能显著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玉米的出苗和苗期的生长.
陈红黄高宝李玲玲张仙梅
关键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
西部黄土高原苜蓿终止时间对苜蓿-小麦轮作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1
2011年
旱作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西部黄土高原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该区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分布也非常广泛。持续的作物连作和多年苜蓿种植系统都存在很多问题。雨养农业系统发展的关键是最佳水分利用策略的应用。发展合理的苜蓿-小麦轮作系统对该区农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苜蓿终止时间严重影响土壤水分,所以在适宜的时间终止苜蓿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关于苜蓿-小麦轮作中老苜蓿在一年中适宜终止时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30年老苜蓿布设田间试验,旨在探索老苜蓿地土壤水分状况、苜蓿终止时间和少量氮肥施用对系统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种植苜蓿后0~3m土壤水分很少,即便遇到丰水年(2003年),3年的时间都不足以恢复土壤水分。30年苜蓿在一年中春季还是秋季终止对土壤水分状况无显著影响。种植苜蓿30年后杂草竞争力增强,苜蓿干物质和产量水平都相当低,且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无明显响应。由于土壤水分含量太低,后茬春小麦对1kg hm-2的氮肥使用和苜蓿终止时间也无明显响应。因此,苜蓿持续种植时间太长会耗竭土壤水分,使后茬春小麦对苜蓿在一年中的终止时间及少量的氮肥使用无响应,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有可能恢复土壤含水量。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蔡立群罗珠珠晋小军张恩和BELLOTTI BillUNKOVICH Murray
关键词:土壤水分生产力WUE
APSIM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被引量:63
2009年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得到了一套APSIM模型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了率定。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APSI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麦和豌豆产量与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误差范围在±15%之内;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误差范围在±20%以内。表明APSIM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轮作序列的小麦和豌豆产量、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李广黄高宝William Bellotti陈文
关键词:APSIM黄土丘陵区耕作措施
陇中半干旱地区大青叶采收次数对药材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求大青叶的采收次数对大青叶及板蓝根产量品质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大青叶不同采收次数,检测各处理下大青叶及板蓝根的产量和品质。结果:收获1次、2次、3次大青叶的板蓝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减产18.3%,58.6%,67.4%,板蓝根醇溶性浸出物的量为42.50%,42.24%,31.77%,较对照低1.19%,1.79%,26.13%;大青叶的产量是取1次比对照增产87.1%,取2次是86.0%,取3次是106.8%。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以收取2次和收取3次高于对照,但是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靛蓝的含量均以对照最高。结果:大青叶的不同采收次数对收获板蓝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虽然采收大青叶能够增加大青叶的产量,却降低了板蓝根产量和板蓝根、大青叶的品质。
唐文文张欣旸何尤晋小军
关键词:大青叶板蓝根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2005年在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各生育期0H50cm土层水分含量的保蓄效果最佳,在作物播种期可以增加袁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其它生育时期的较深土层中,其抑蒸保墒效果逐渐消失。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秸秆还田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83%、10.21%、7.53%,但可能因保护性耕作实施年限较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高国录张福武蔡立群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春小麦
保护性耕作对绿洲灌区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2004—2007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5种耕作模式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NTS和NTSS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延长了其灌浆持续期;NTS及NTSS在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有最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相对生长率(RGR),较高的主茎穗平均灌浆速率和小麦籽粒充实指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较高,最终表现为产量和WUE显著提高。与T相比较,2004—2007年NTS和NTSS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8.6%和23.8%,2005—2007年NTS、NTSS平均WUE分别提高26.8%和16.1%。因此,在沙尘暴发生频繁、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甘肃河西灌区,以免耕秸秆覆盖或免耕立茬的方式种植冬小麦是有利于小麦节水增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李玲玲黄高宝秦舒浩于爱忠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相对生长率灌浆特性
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区径流系数及蓄积系数的影响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实验,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降雨产流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雨强与径流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也有显著的影响,雨强为1.97、2.14、2.46、2.94和3.75mm.min-1条件下,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分别为0.73、0.62、0.58、0.55和0.44;不同雨强平均径流系数为林地>耕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林地、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和耕地的降雨蓄积系数分别为0.44、0.68、0.66和0.55。在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草地具有良好的降雨蓄积效果,同时表明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削弱具有显著功效。
李广黄高宝
关键词:模拟降雨雨强土地利用径流
陇东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生态服务价值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通过定量分析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陇东生态脆弱区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利用农田县域统计资料,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相关理论、方法和GIS等工具对陇东地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和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在平均值5.04t.hm-2.a-1上下波动;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在平均值9.25万元.hm-2.a-1上下波动。陇东耕地生产力低下,生态服务功能不高。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生态服务价值的决定因素,因此,通过提高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来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区域耕地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张智全黄高宝李广
关键词: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生态服务功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