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2100)

作品数:21 被引量:65H指数:5
相关作者:刘青李新华林磊严岳鸿刘慧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植物
  • 4篇小檗
  • 3篇燕麦
  • 3篇燕麦属
  • 3篇蕨类
  • 3篇系统发育
  • 3篇系统学
  • 3篇小檗科
  • 3篇分类学
  • 3篇分类学意义
  • 2篇地理分布
  • 2篇新异名
  • 2篇异名
  • 2篇蕨类植物
  • 2篇孢子
  • 2篇微形态
  • 2篇微形态特征
  • 2篇小檗属
  • 2篇毛茛
  • 2篇毛茛科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华...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上海辰山植物...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莱斯特大学

作者

  • 5篇刘青
  • 4篇李新华
  • 3篇严岳鸿
  • 3篇林磊
  • 2篇谢磊
  • 2篇商辉
  • 2篇王莹
  • 2篇施小平
  • 2篇袁森
  • 2篇金冬梅
  • 2篇张立存
  • 2篇范俊
  • 2篇刘慧杰
  • 1篇张志翔
  • 1篇曾飞燕
  • 1篇闫双喜
  • 1篇杨亲二
  • 1篇萨仁
  • 1篇高信芬
  • 1篇戴锡玲

传媒

  • 7篇热带亚热带植...
  • 5篇广西植物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瑞香属和荛花属的数量分类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瑞香属和荛花属为瑞香科瑞香亚科的落叶或常绿灌木,中国西南部是瑞香属和荛花属的重要分化中心。全世界共有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中国分布有瑞香属52种、荛花属49种。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分类学研究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在传统分类中一直是区分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典型特征,而花盘形态和果实类型在2个属中存在交叉和过渡,部分植物分类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两个属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归并。该研究采用数量分类法对瑞香属77种(变种)和荛花属62种(变种)植物,选取3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两属均未形成单系类群。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分析的贡献值为35.56%,传统分类中用来区分两属的花盘形状、叶序及果实类型等特征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传统分类学中对这两个属进行区分的性状并没有典型的分类学意义。同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散点图均不能将这两个属区分开来。数量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交叉,支持瑞香属和荛花属不是两个独立自然类群的观点。
张永增孙文光蒋鑫李志敏张永洪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单系
国产柳属繁柳组植物叶脉序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采取脉络法,对柳属(Salix)繁柳组(Sect.Denticulatae C.K.Schneid.)17种及1变种进行叶片脉序观察。结果表明:繁柳组植物叶脉序类型均为直行羽状脉,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该组植物均有二级间脉,但类型各有不同;三级脉及较高级脉序大体有三种类型;网眼发育完善或不完善;盲脉偶有不分枝;不同种之间网眼的发育以及盲脉分枝具有显著差异,是有价值的分类性状。根据聚类分析,繁柳组植物叶脉序分为两种类型:草地柳(S.praticola Hand.-Mazz.ex Enander)类型及腹毛柳(S.delavayana Hand.-Mazz.)类型,研究结果与形态学结果基本一致,但叶脉序提供了新的分类学性状,可为柳属植物疑难种的分类寻找新的依据。
孟祥玉于慧莹张志翔
关键词:柳属脉序分类学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项目简介被引量:3
2014年
泛喜马拉雅地区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该区域包括中国及邻近的其他6个国家,各国的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紧密关联,然而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很薄弱。近年来,这一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如何协调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生物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编研"项目的实施,将对泛喜马拉雅地区进行深入的本底调查,编研出高水平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为我国及邻近其他6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萨仁洪德元
燕麦属系统学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4年
对燕麦属(Avena L.)分类学、系统学、多倍体起源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燕麦属系统学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有:燕麦属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燕麦属的范畴即大穗燕麦转隶归属问题缺少确证;燕麦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尚未解决;六倍体栽培燕麦基因组起源备受争议;燕麦属分化时间尚未估测。六倍体栽培燕麦基因组起源争议的根源在于对A、C、D基因组间分化程度缺乏精准认识。总的来说,分子系统学、细胞遗传学、古地质学、古气候学的整合研究将为燕麦属多倍体起源和分化提供令人信服的新证据,对于深度利用谷类作物野生近缘种核心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刘青刘欢林磊
关键词:燕麦属系统学
西藏蕨类植物新记录被引量:1
2018年
报道了中国西藏自治区蕨类植物新记录2属,即粉叶蕨属(Pityrogramma)和肋毛蕨属(Ctenitis),以及新记录15种1变种——疏叶卷柏(Selaginella remotifolia)、粉叶蕨(Pityrogramma calomelanos)、云南网藤蕨(Lomagramma yunnanensis)、灰绿耳蕨(Polystichum scariosum)、高大复叶耳蕨(Arachniodes gigantea)、兆洪鳞毛蕨(Dryopteris wuzhaohongii)、亮鳞肋毛蕨(Ctenitis subglandulosa)、高山蹄盖蕨(Athyrium silvicola)、卵果双盖蕨(Diplazium ovatum)、肉刺双盖蕨(D.simile)、瘤羽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tuberculifer)、耳羽钩毛蕨(Cyclogramma auriculata)、尖嘴蕨(Lepisorus mucronatus)、黑鳞瓦韦(L.sordidus)、喙叶假瘤蕨(Selliguea rhynchophylla)和灰茎节肢蕨(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niphoboloides)。该文还对墨脱鳞盖蕨(Microlepia medogensis)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凭证标本保存在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韦宏金周喜乐金冬梅严岳鸿
毛茛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毛茛科(Ranunculaceae)在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科下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近20多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以往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系统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形态学性状界定的绝大多数亚科都没有得到分子系统学支持。此外,通过形态学确定的一些属如升麻属(Cimicifuga)、黄三七属(Souliea)、獐耳细辛属(Hepatica)、白头翁属(Pulsatilla)和水毛茛属(Batrachium)等,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均应予以归并。而分子系统学研究也确立了一些类群的属级地位,如露蕊乌头属(Gymnaconitum)等。以中国分布的毛茛科植物为例,通过以往分子系统学研究,共有10个属被归并,2个属新被确立。然而,毛茛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对于科下许多类群之间的关系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毛茛亚科和翠雀族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后方能确定。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毛茛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科尚存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刘慧杰谢磊
关键词:毛茛科分子系统学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对中国姬蕨属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姬蕨属是碗蕨科数目较大的一个分支,存在着一些年代久远的标本,DNA破碎化严重,或除模式产地之外没有其他采集记录无法得到新的样本,PCR扩增基本也难以实现。加之其形态特征难以作为有效的分类依据,使得中国地区的姬蕨属内部系统...
穆雨农
关键词:系统发育基因多样性形态学
文献传递
西藏墨脱悬钩子属植物小志被引量:2
2018年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西藏墨脱县产的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系统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发现该区共有悬钩子属植物28种4变种,其中Rubus lineatus Reinw. var. glabrior Hook. f.为中国分布新记录植物,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红毛悬钩子(R. wallichianus Wight et Arn.)、独龙悬钩子(R. taronensis C. Y. Wu ex T. T. Yu et L. T. Lu)和疏松悬钩子(R. efferatus Craib)为西藏分布新记录植物。该文还对《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该属部分学名的不恰当使用进行了探讨。
熊先华徐波徐波鞠文彬邓亨宁高信芬
关键词:悬钩子属
云南近光滑小檗(小檗科)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野外居群取样,结合实验室观察、标本检查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腾冲县近光滑小檗主要分类学性状特征的变异式样。结果显示:(1)近光滑小檗叶片长度为1.95~12.91(5.54±2.15)cm,宽度为0.45~1.94(0.97±0.32)cm;单个簇生花序中花数目为2~14(5.1±2.2)个,花黄色,花被片数目为13~20(15.36±1.34)个;具蜜腺花被片为狭倒卵形至宽倒卵形,先端常缺裂,偶全缘,长3.18~5.94(4.82±0.52)mm,宽1.45~4.41(2.65±0.54)mm。(2)子房内胚珠数目及果实内种子数目都是1个;浆果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紫黑色,长3.37~8.36(6.91±0.82)mm,宽2.85~5.13(4.02±0.46)mm;果柄长0.47~2.20(1.10±0.32)cm。(3)在变异系数方面,簇生花序中花数目(0.37)〉叶长(0.21)〉叶宽(0.18)〉果柄长度(0.17)〉具蜜腺花被片宽度(0.14)〉具蜜腺花被片长度(0.08)=花被片数目(0.08)〉果长(0.07)=果宽(0.07)。(4)对《中国植物志》中近光滑小檗空缺的绘图补充了叶、花和果实等图片资料;并讨论了生境条件对近光滑小檗居群间变异的影响,及其与同域种卷叶小檗的种间关系。
范俊李新华张立存施小平
关键词:花被片果实
金花小檗与滇小檗的名实问题
2017年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李新华
关键词:小檗属新异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