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ZW040)

作品数:14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卫中王维江南王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文学
  • 6篇学语
  • 6篇文学语言
  • 4篇语言
  • 3篇小说
  • 2篇新时期文学
  • 2篇修辞
  • 2篇语言探索
  • 2篇语言特质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世纪中国文学
  • 2篇特质
  • 2篇朦胧
  • 2篇朦胧诗
  • 2篇国文
  • 2篇国文学
  • 2篇本体论
  • 2篇20世纪中国...
  • 1篇代文
  • 1篇当代小说

机构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张卫中
  • 1篇王维
  • 1篇江南
  • 1篇王维

传媒

  • 3篇兰州学刊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华文文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及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张卫中
关键词:语言论转向工具论本体论
中国当代小说中“革命话语”的生成与演变被引量:1
2007年
1942年以后,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延安和解放区诞生,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话语形式即"革命话语"的诞生。政治语汇的大量使用、语言的模式化,以及隐喻和象征的固定化则是革命话语在语言上的基本特点。
张卫中
关键词:革命话语修辞特点
回到形象性——关于文学语言功能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07年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语言本体论引入国内,因为这个理论本身的深奥与价值多元性,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文章认为对文学语言功能的认识最终还应当回到“形象性”。不过这个形象性主要不是“语言自身的形象性”,而是在“刺激-反应”的模式中,语言那种唤起读者心中形象性的功能。
张卫中
关键词:文学语言本体论形象性
朦胧诗的语言特质被引量:2
2008年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把语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形式因素,对于语言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其估价就非常有限。朦胧诗在上世纪80年代的异军突起,为了恢复诗歌语言的敏锐,使思维和表达充满弹性和活力,它以其大胆的批评精神和新奇独异的语言特质,为诗歌及整个新时期文学开辟了新的景观。
王维
关键词:朦胧诗语言特质
新时期30年文学语言的变革与特点
2008年
在提升现代文学语言表现力方面,新时期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时期的文学语言有三个大的变化:首先,它摆脱了作为生活附庸的地位,与生活拉开了距离,得到了更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它打破了正襟危坐的面孔,显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另外,文本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言说方式。
张卫中
关键词:文学语言
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文”、“史”观念的分离与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被引量:2
2007年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的现代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描述为从“史传”模式到现代叙事的转型,这其实也就是一个“文”的观念独立的过程。“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时空观念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通过与“史传”模式的分离表现出来的。
张卫中
关键词:中国小说
“语言规范化”对当代文学语言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从20世纪文学语言演变史的角度看,建国后开展的"语言规范化"运动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在大量吸收翻译语体、方言和文言以后造成的那种混杂局面,对创造统一的现代文学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卫中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言规范化
20世纪中国文学中汉字修辞的流变被引量:2
2013年
所谓汉字"修辞"主要是一种"字本位"的修辞策略,即充分利用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五四"以后,因为对数千年"言文分离"传统的逆反,文坛整体上有一种口语中心主义的潮流;很多作家将学习西文和口语作为主要的语言策略,汉字的深厚与蕴藉被稀释,变成了一种直白、透明、平淡无奇的工具性文字。但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仍致力于凸现汉字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功能,在传承汉语"字本位"修辞传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张卫中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汉字修辞字本位
贺敬之诗歌的语言学解读
<正>一、尊重母语:贺敬之诗歌的基本追求在20世纪,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肇始的现代语言学有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就是:对人类来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同时也是本体;语言是一个独立的符号体系,人类创造了这个体系,但它并不是人类手...
张卫中
文献传递
汉语的变革与“五四”文学转型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扭转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革,但是这个变革不是靠新派知识分子通过与守旧派的斗争逐步实现的,其背后真正的主角是语言。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而以现代性为特点的西方语言对汉语的改造实际上也大规模地改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这场语言的变革先于社会变革发生,对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社会变革和文学变革首先是一场语言的变革。
张卫中
关键词:社会现代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