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0391)

作品数:6 被引量:184H指数:6
相关作者:何金海刘芸芸常越池艳珍吴志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汛期
  • 3篇水汽
  • 3篇水汽输送
  • 3篇前汛期
  • 3篇华南前汛期
  • 3篇季风
  • 3篇降水
  • 2篇夏季
  • 2篇夏季风
  • 2篇锋面
  • 2篇锋面降水
  • 1篇亚澳季风
  • 1篇亚澳季风区
  • 1篇预报预警
  • 1篇源地
  • 1篇水汽来源
  • 1篇水汽输送特征
  • 1篇水汽源地
  • 1篇气象
  • 1篇汽源

机构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广州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作者

  • 7篇何金海
  • 3篇常越
  • 3篇刘芸芸
  • 2篇池艳珍
  • 1篇李春晖
  • 1篇梁建茵
  • 1篇吴志伟
  • 1篇梁萍
  • 1篇祁莉
  • 1篇胡亮
  • 1篇许建明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Advanc...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广州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探讨被引量:7
2006年
根据WMO城市气象观测指南,在充分考虑广州城市结构和局地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广州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征,利用现有大气探测体系,结合广州实际情况和气象部门特点,提出建立一套布局合理、密度适宜、技术先进的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试图实现城市大气环境的预报预警服务。
常越许建明何金海
关键词:城市气象大气观测预报预警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被引量:30
2006年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刘芸芸何金海梁建茵李春晖
关键词:亚澳季风区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被引量:98
2005年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池艳珍何金海吴志伟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夏季风降水
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诊断分析
利用华南地区58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多寡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关系密切,华南前汛期锋面降...
池艳珍何金海祁莉
关键词: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夏季风建立
文献传递
华南旱涝年由冬到夏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利用华南地区74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根据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华南的旱涝年份。利用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计算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分别讨论华南春夏期间旱涝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
常越刘芸芸何金海
关键词:水汽输送水汽源地降水
文献传递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8年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波动同纬向平均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E-P通量和波作用守恒理论的研究进展,同时,还介绍了波流作用稳定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何金海胡亮杨松
关键词:波流相互作用E-P通量稳定性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4
2006年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早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常越何金海刘芸芸梁萍
关键词:水汽输送华南前汛期水汽来源
Seasonal Transition Features of Large-Scale Moisture Transport in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被引量:23
2007年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57-2001, the climatological seasonal transition features of large-scale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transport (VIMT) in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VIMT from winter to summer a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mmertime "great moisture river" pattern (named the GMR pattern) and its eastward expansion, associated with a series of climatological events which occurred in some "key periods", which include the occurrence of the notable southerly VIMT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in mid March, the activity of the low VIMT vortex around Sri Lanka in late April, and the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mid May, among others. Howeve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ummer to win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exhibit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erly VIMT belt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area, accompanied by some events occurring in "key periods". Further analyses disclose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when viewed from the meridional migration of the westerly VIMT during the seasonal change proces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can be easi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long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t may also denot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何金海孙丞虎刘芸芸Jun MATSUMOTO李维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