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LN-908-01-01-06)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LN-908-01-01-06)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相关作者:董婧孙明刘修泽于旭光李轶平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营养级
  • 1篇优势种
  • 1篇鱼类
  • 1篇渔业
  • 1篇渔业生物
  • 1篇生产力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适宜性
  • 1篇生境适宜性评...
  • 1篇同位素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结构特征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无脊椎动物
  • 1篇近岸
  • 1篇近岸海域

机构

  • 4篇辽宁省海洋水...

作者

  • 4篇孙明
  • 4篇董婧
  • 3篇于旭光
  • 3篇刘修泽
  • 2篇李轶平
  • 2篇王彬
  • 1篇付杰
  • 1篇郭栋
  • 1篇王小林
  • 1篇段妍

传媒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被引量:26
2013年
应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0年6月和8月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28种鱼类和26种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位置。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级处于2.98~4.84,集中在3.70~4.56;相比6月δ15N值的分析结果,8月有50%的鱼类δ15N值增加,孔鳐(Raja porosa)增幅最大,增加了1.06‰;9种鱼类δ15N值减少,鯒(Platycephalus indicus)减幅最大,减少了1.84‰,可见鱼类样品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因种类而各异;8月有87.5%的无脊椎动物δ15N值减少,其中,减少幅度大于1‰的有6种,占37.5%,可见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随季节的变化较明显。通过对不同采样点同种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辽东湾近岸海域的10种无脊椎动物的δ15N值均高于远岸海域,差值范围为0.05‰~1.49‰,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污水排放使近岸海洋生物的δ15N值升高。
孙明刘修泽李轶平董婧
关键词:营养级鱼类无脊椎动物
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及生境适宜性评价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解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2007年的4月和10月辽东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5.59g/(m^2·年),年平均P/B值为3.16,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增的趋势,P/B值空间分布与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反,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减的趋势,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
李轶平于旭光孙明郭栋段妍董婧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P/B值
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根据2007年5月和10月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大连湾大型底栖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共有甲壳类10种,其中虾类5种,蟹类5种;春季甲壳类资源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分别为41.62 kg/km2、2117 ind./km2,秋季分别为404.18 kg/km2、67 333 ind./km2;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秋两季优势种无共有种。研究表明:大连湾甲壳类资源生物量、生物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平面分布格局表现为湾口和湾内空间异质性较高,主要是由于部分优势种在湾口海域聚集造成的;大连湾甲壳类群落结构表现出种类组成较稳定、物种多样性低、空间分布异质性高的态势,主要是由于港口航运对甲壳类群落的扰动及水环境的污染所致。应加强对水质污染的控制,注重对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刘修泽付杰孙明王彬于旭光董婧
关键词:群落结构
辽宁省近岸海域的渔业资源结构被引量:25
2014年
根据2006年夏季(7~8月)、冬季(11 ~12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101种,其中底层鱼类52种,中上层鱼类8种,甲壳类33种,头足类8种.辽东湾近岸海域和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总体上JACCARD相似性系数超过50%.优势种分析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口虾蛄(Oratosguilla oratoria)为辽东湾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黄海北部近岸海域四季共有种.除夏季外,渔获物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渔获量季节变化上以夏季最高;群落多样性指数(D、H’、J’)季节变化上均以秋季最高.与历史数据相比,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种类数变化不明显,但中上层鱼类如黄鲫(Setipinna taty)、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等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下降,本地性资源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agmatias)、大泷六线鱼、口虾蛄、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成为主要渔业生物.两个海区近岸海域2006~2007年各季节渔业生物总平均体质量均小于40 g,各季节的更替指数均大于80.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总体上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稳定性较低.平均体质量的结果表明,渔业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个体和大中型的低龄群体组成,与历史数据对比,其小型化的特征明显.
刘修泽董婧于旭光孙明王彬王小林
关键词:近岸海域优势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