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0LC13) 作品数:13 被引量:24 H指数:3 相关作者: 王仁君 唐学玺 周晶 王文静 丁艳平 更多>> 相关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烟台市芝罘区科技情报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理学 更多>>
Cr^(6+)单独及与柠檬酸复合对三叶浮萍的影响 被引量:5 2011年 实验选用常见的三叶浮萍作为植物材料,选择Cr6+为实验重金属,柠檬酸作为螯合剂,研究了Cr6+及在柠檬酸存在时对浮萍的生长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Cr6+浓度的升高,三叶浮萍的生长受到抑制,但并未达到半数抑制浓度.当柠檬酸存在时,其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且96 h-IC50为6.04 mg/L.(2)经4 d处理,加柠檬酸和未加柠檬酸的Cr6+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高出185.54%和112.5%.(3)经4 d处理,三叶浮萍的POD活性总体表现为低促高抑,且均在浓度为5mg/L时达到峰值,柠檬酸存在的Cr6+处理组的POD活性高于单独的Cr6+处理组.(4)柠檬酸的螯合作用可使Cr6+活化,从而对植物的生态毒性增强,与Cr6+表现为协同作用. 王仁君 孙俊华 孙晓伟关键词:三叶浮萍 柠檬酸 UV-B辐射增强对浮萍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试验通过测定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紫外光照射后,浮萍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大小来探究一下UV-B辐射增强对浮萍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辐射强度,结果表明:在辐射梯度范围内,过氧化氢酶符合低促高抑效应;短时间UV-B辐射处理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弱,而较长时间紫外辐射处理后POD活性有所增加,并在辐射处理20 h后达到一个峰值,这可认为是浮萍适应UV-B辐射胁迫的一种策略行为,最长辐射时间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又明显降低. 王婷 刘春辰 王仁君 姚淑敏 周晶 沙未来关键词:UV-B 浮萍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物酶 大田软海绵酸(OA)对小鼠胚胎细胞3T3的影响 2011年 文章旨在探讨大田软海绵酸(OA)对小鼠胚胎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实验用浓度为10、20、40、60、80、100 ng/mL OA分别诱导细胞24、48和72 h,通过细胞形态观察、MTT法及吖啶橙染色法等方法,检测OA对其形态结构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OA对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细胞的形态观察及吖啶橙染色均表明,在经过药物处理的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皱缩,细胞变圆并出现游离状态,细胞膜泡化严重,并产生凋亡小体,细胞出现明显凋亡特征.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OA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而对细胞产生影响,且影响的程度与作用时间及OA的浓度呈正相关. 张晓旭 王仁君 赵云峰 丁艳平关键词:3T3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UV-B辐射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生长及其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长时间的UV-B辐射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具有持续抑制作用,而短期的辐射处理后在解除辐射后恢复生长.(2)对照组和辐射组的Chl-a含量在第3天时差异不明显,且都比初始含量有所增加,第3天以后辐射组Chl-a出现极显著的下降;辐射组的CAR在最初的3天有所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细胞生长周期密切相关,辐射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组;UV-B辐射后的丙二醛含量则一直高于对照组. 董文隆 王仁君 陈田田 钟旭 闫端 曹存志关键词:米氏凯伦藻 UV-B 有害赤潮藻 生理特性 多环芳烃(萘)污染对南四湖狐尾藻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萘污染对南四湖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萘对狐尾藻具有某些毒害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1.2-16.1 mg/L)显示出明显的负效应,呼吸强度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另外,狐尾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上逐渐升高;狐尾藻丙二醛(MDA)含量随萘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因此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及MDA含量可以作为水生植物受萘污染的指标,狐尾藻可以选作萘污水处理净化的备选水生植物. 周晶 苑芳惠 刘春辰 王文静 王仁君关键词:狐尾藻 生理指标 过氧化物酶 丙二醛 蒽胁迫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蒽胁迫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及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蒽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且有较强的剂量—效应关系;而抗氧化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激活性,以减少蒽胁迫对藻细胞自身的伤害.说明抗氧化酶在一定的污染物浓度范围内具有防御保护作用,且作用大小不同. 李香芝 王宁 苑芳惠 王文静 王仁君 丁艳平关键词:米氏凯伦藻 抗氧化酶 蒽与苯并芘对米氏凯伦藻的单一和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2 2014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蒽(ANT)和苯并芘(BaP)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生长量的单一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1)蒽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随着蒽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蒽对米氏凯伦藻的96 h EC50为0.353 mg/L。(2)苯并芘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在较低浓度(0~0.3μg/L)时,苯并芘大大促进了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在较高浓度(0.3μg/L^0.7μg/L)时,则出现了抑制现象,苯并芘对米氏凯伦藻的96 h EC50为0.4736μg/L,因此,海洋水体中苯并芘的含量可以作为预测赤潮的一个参考指标。(3)经回归分析分别求得其EC50后定义0.5×EC50(蒽)+0.5×EC50(苯并芘)=1个毒性单位(TU),按照此比例将二者混合后进行联合毒性试验,蒽与苯并芘表现为拮抗作用。 王照华 张焕新 张政 王仁君 于华明 周斌 唐学玺关键词:多环芳烃 米氏凯伦藻 联合毒性 鼠尾藻提取物对亚历山大藻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6 2011年 研究不同浓度的鼠尾藻组织蒸馏水及4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乙醚、氯仿)提取物对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鼠尾藻组织甲醇提取物对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抑制活性最强,大于3×10-8 mg kg-1浓度作用下亚历山大藻在1 d内完全死亡;鼠尾藻组织蒸馏水抽提物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浓度时均能显著抑制亚历山大藻的生长,但即使在最高浓度1.6×10-6mg kg-1下亦对其无致死效应;其他3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对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表明鼠尾藻组织中含有的对亚历山大藻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极性.对鼠尾藻甲醇提取物进行液液萃取,将其分离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蒸馏水相,并对亚历山大藻进行生物活性检测.结果发现,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杀藻活性,表明脂肪酸可能是鼠尾藻组织内抑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克生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王仁君 唐学玺 孙俊华关键词:大型海藻 鼠尾藻 化感效应 赤潮微藻 亚历山大藻 UV-B辐射和蒽共同作用对三叶浮萍的毒性效应 2012年 本实验采用常见的三叶浮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蒽(Anthracene)与UV-B辐射单独胁迫和共同作用对浮萍(Lemna minor)的毒性效应.浮萍的初始个数为45个,蒽的质量浓度分别设为0、0.5、2.5、5、10、20 mg·L-1,设计三个个平行组,每组辐射剂量均是810 J·m-2.结果表明,蒽、紫外线单独胁迫都会对浮萍产生损害,使其生长量有下降趋势.当辐射剂量达到810 J·m-2时,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且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对浮萍生长的其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蒽和UV-B辐射共同作用对浮萍产生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蒽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张攀 王仁君 周晶 沙未来关键词:UV-B 浮萍 叶绿素 广谱染料脱色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色特性初探 被引量:1 2012年 从印染厂排出的废水中分离筛选出能以4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染料(刚果红、美蓝、孔雀绿和活性艳蓝)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在震荡培养条件下对菌株的脱色反应条件进行研究,在温度因素下筛选出相对脱色能力最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剩余脱色反应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筛选出6种菌株并命名为A3、B1、B3、B5、B6、B7,第二次筛选的菌株为B1,当刚果红、美蓝、孔雀绿及活性艳蓝KN-R的pH为8.5、7.5、8.5、8.5,温度为42℃、20℃、28℃、20℃,接种量2%、8%、8%、3%,培养时间为8 h、10 h、5 h、6 h时B1菌对染料的脱色率最强. 林冉 司美茹 王文静 于霞 陈帅 李孟冬 王仁君关键词:染料 生物降解 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