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80004)
- 作品数:3 被引量:55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彬莉白晓曦蔡永芳肖索未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学生艺术特长培训的参与机制研究
- 2017年
- 在学业竞争激烈的中学阶段,为何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及其子女热衷于参加艺术特长培训?家庭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阶层地位及既有的文化资本相关?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跟踪调查(CEPS)2013年基线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艺术特长班的参与中存在两种机制:一种为文化再生产,即文化资本拥有越多的家庭,越有可能通过其子女参加艺术特长培训来实现一种阶层品味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另一种为流动机制,即家庭希望子女通过艺术特长培训将来获得相关职业,进而实现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意义上的艺术特长培训参与行为更多地具有人力资本的特征,即将艺术特长作为一种专用性技能。
- 陈彬莉秦梦怡高雪姮
-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社会流动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长同辈群体压力与城镇小学生补习——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调查被引量:31
- 2015年
- 补习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东亚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补习现象治理的基础之一是充分理解家长及其子女选择补习的内在机制。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小学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补习是城镇小学生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69.6%的小学生参与补习;小学阶段的补习主要为培优型。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参与补习的可能性越大。在家长普遍高教育期待的背景下,教育期待对于小学生的补习选择没有产生影响;而家长的同辈群体压力却显著影响了其子女的补习选择。家长同辈群体压力的显著性一方面说明家长在子女的补习选择中可能并非完全理性,另一方面说明非正式的家长网络对家长影响的有效性。
- 陈彬莉白晓曦
- 关键词:补习
- 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试被引量:24
- 2014年
- 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跟踪调查,本文借鉴约翰·奥格布的文化生态理论,将儿童抚养行为视为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调试的一种表现,解释该群体不同于城市流行的儿童教养方式及其内部的差异性。乡—城流动的经历以及农民工的制度安排,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面临不同且变动着的"城市化机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结构性可能,从而发展出差异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化取向"——在城乡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预期;这些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儿童教养目标和具体实践。
- 肖索未蔡永芳
-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