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2008)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中全崔晶张玺姜鹏李峰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旋毛虫
  • 6篇小鼠
  • 4篇地理株
  • 4篇旋毛虫幼虫
  • 4篇毛虫
  • 4篇感染性
  • 3篇基因
  • 3篇肌幼虫
  • 3篇ELISA
  • 2篇多态性
  • 2篇血清
  • 2篇血液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幼虫
  • 2篇细胞
  • 2篇消化法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多态性
  • 2篇酱油
  • 2篇白酒

机构

  • 20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澍青医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12篇崔晶
  • 12篇王中全
  • 5篇张玺
  • 4篇姜鹏
  • 4篇李峰
  • 3篇李楠
  • 3篇李婷婷
  • 2篇王书伟
  • 2篇毛福荣
  • 1篇周洋
  • 1篇王睿
  • 1篇菅复春
  • 1篇张龙现
  • 1篇吕彪
  • 1篇徐冬梅
  • 1篇祁欣
  • 1篇井封军
  • 1篇齐萌
  • 1篇王强

传媒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国病原生物...
  • 2篇中国预防兽医...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2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检测感染早期小鼠血液中旋毛虫幼虫的研究
2009年
为了研究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应用旋毛虫1.6kb重复序列为扩增靶序列对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和南方旋毛虫(T7)肌幼虫DNA进行PCR扩增,并检测小鼠感染20、100、300条T1肌幼虫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结果表明,T1、T4和T7肌幼虫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510bp),而T2和T3无扩增产物;1、0.04和0.02条T1、T4和T7肌幼虫均能扩增到清晰的目的条带(510bp)。2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d~6d,PCR阳性率均为7.69%;1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d~12d可检出旋毛虫DNA,其中感染后5d~7d的阳性率分别为30.77%、38.46%及30.77%;3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d~15d可检出旋毛虫DNA,感染后7d的阳性率为61.54%,感染后6d与8d~10d的阳性率均为53.85%。3组旋毛虫感染小鼠PCR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阳性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1),100条与300条感染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的PCR阳性率与检测时间有相关性(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与感染程度和检测时间有关,对感染早期旋毛虫抗体阴性宿主有一定诊断价值。
李峰王中全崔晶王书伟李楠
关键词:旋毛虫PCR
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应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ELISA(Ts21-ELISA)与肌幼虫ES抗原ELISA(ES-ELISA)对旋毛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5种旋毛虫(T1、T2、T3、T4和T7)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并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水平。将Ts21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0μg/只,免疫3次,每次间隔10d),末次免疫后10d,每只小鼠用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攻击感染,3.5d和42d后剖杀,观察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结果Ts21-ELISA检测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18/19)、15.8%(3/19)、9.1%(1/11)和7.7%(1/13),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χ2=0.358,P>0.05)。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检测T1感染小鼠血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与T2、T3、T4、T7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明显低于ES抗原(χ2=17.069,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周,应用Ts21-E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小鼠感染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Ts2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3.5d和42d,肠道成虫与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2.71%和49.8%。结论Ts21重组蛋白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但不能忽视与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
王睿王中全崔晶
关键词:旋毛虫ELISA血清学诊断免疫保护
醋与酱油对旋毛虫幼虫杀伤作用的研究
<正>目的观察醋、酱油对旋毛虫幼虫的杀伤作用。方法将人工消化法分离的旋毛虫肌幼虫在体外经醋、酱油处理不同时间后,用美蓝—伊红—硼砂(M.E.B)染液鉴定幼虫的活力。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经口感染...
张玺崔晶王中全李峰姜鹏
文献传递
应用COXⅠ基因PCR-RFLP对我国旋毛虫地理株的鉴定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对我国旋毛虫不同地理株进行分子鉴定。方法根据旋毛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c-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我国7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同江及天津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T1、T2、T3、T4、T7和我国7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的COXⅠ基因均扩增出419 bp的片段,PCR扩增产物Tru1Ⅰ(MseⅠ)酶切后经RFLP分析,T2、T3、T4、T7和天津株均具有独特的酶切带型:T2为22、70和327 bp,T3为92和327 bp,T4为419 bp,T7为62、64、70和223 bp,天津株为92、126和201 bp;其他6个地理株的酶切带型和T1一致,为22、70、126和201 bp。结论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的COXⅠ基因片段(92、70和22 bp)存在种内多态性;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及同江株可归为一类,天津株可归为另一类。
姜鹏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PCR-RFLP
我国旋毛虫地理株基因组多态性的RAPD分析
<正>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纳氏旋毛虫(T.nels...
张玺崔晶王中全
文献传递
旋毛虫不同地理株冷冻耐力的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方法将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每组分别感染-18℃保存不同时间的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及乡土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接种300条肌幼虫。感染后42d剖杀,将全身骨骼肌消化后收集肌幼虫,测定其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 capacity index,RCI)。结果旋毛虫河南株-18℃保存0、6、12 h后的RCI分别为91.4、0.03及0(χ2=26.453,P<0.05),云南株-18℃保存0、6、12、24 h后的RCI分别为235.6、0.04、0.01及0(χ2=21.115,P<0.05);乡土旋毛虫-18℃保存0、6、12、24、48h后的RCI分别为34.6、26.8、21.9、10.8及7.4(F=8.505,P<0.05)。结论旋毛虫河南株与云南株对低温的抵抗力较低,-18℃分别保存12、24 h感染性已完全丧失;乡土旋毛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8℃保存48 h仍有较强的感染性。
李婷婷毛福荣崔晶李楠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地理株小鼠
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
2009年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12只昆明小鼠每只经口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1~28d每天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应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1d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33%(1/12),感染后14d、20d的抗体阳性率分别升至16.67%(2/12)与58.33%(7/12),感染后24d抗体阳性率达100%(12/12)并持续至实验结束时的28d。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与感染后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4,P<0.05);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F=177.427,P<0.05)。结论小鼠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水平随感染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感染小鼠全部检出抗旋毛虫抗体的时间为感染后24d。
李婷婷马素好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ELISA排泄-分泌抗原小鼠
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8d剖杀,将3组小鼠肌肉剪碎后,分别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推荐的消化法(简称ICT-消化法)、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GB/T186452-2000)中规定的消化法(简称国标-消化法)及贝氏法进行PEL的检验。结果ICT-消化法、国标-消化法与贝氏法对感染2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肌肉中PEL的检出率均为100%(15/15)(χ220=0.000,P>0.05);感染10条幼虫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93.33%(14/15),93.33%(14/15)及100%(15/15)(χ120=1.645,P>0.05);感染5条幼虫的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63.33%(19/30),90%(27/30)及100%(30/30)(χ52=18.866,P<0.05)。感染旋毛虫后18d的小鼠肌肉分别消化1h、2h、3h、4h与5h,PEL死亡率分别为8.49%(53/624)、29.77%(181/608)、58.46(449/768)、67.83%(407/600)、84.70%(515/608),PEL的死亡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χ2=920.772,P<0.05)。结论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时,贝氏法明显优于消化法。
姜鹏王中全崔晶张玺王莉李峰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消化法
白酒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影响的观察
目的观察白酒对旋毛虫幼虫活力及感染性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模拟胃内环境条件下,将约1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不同度数白酒处理不同时间后,应用美蓝—伊红—硼砂(M.E.B)染液鉴定幼虫的活力。6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
张玺崔晶祁欣井封军王中全
文献传递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大鼠与小鼠后幼虫在肌肉内的分布及囊包内的幼虫数量。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克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2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重后压片镜检,观察不同部位每克肌肉虫荷(larvaepergram,lpg)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结果大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分别以膈肌和舌肌虫荷最高;小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均以膈肌虫荷最高。在大鼠肌肉8028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91%、1.95%及0.14%;在小鼠肌肉7559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33%、2.54%及0.13%。小鼠肌肉多幼虫(2~3条)囊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大鼠(χ2=5.644,P<0.05)。多幼虫囊包的检出率在大鼠和小鼠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χ2大鼠=42.656,P<0.05;χ2小鼠=45.713,P<0.05);在含3条幼虫囊包的肌肉,重度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肌肉分别占81.82%(9/11)与100%(10/10)。未发现含有4条及4条以上幼虫的囊包。结论对鼠类旋毛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首选咬肌进行病原学检查,其次为膈肌或舌肌;进行肌肉活检或肉类检疫时发现含3条幼虫的囊包提示为重度感染。
姜鹏崔晶王莉李峰张玺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小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