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319) 作品数:15 被引量:258 H指数:10 相关作者: 朱琳 端正花 李燕 朱小山 郎宇鹏 更多>>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生态毒理学的新领域 被引量:5 2007年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为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物高通量的技术手段,构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着重研究环境毒物暴露下非靶生物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物的致毒机制,同时,它引进生物标志物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平台.论文对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技术支持、模式生物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推动生态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端正花 朱琳关键词:组学技术 模式种 TOXICITY OF BISPHENOL A ON THE GROWTH OF ZEBRAFISH EMBRYOS 2006年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the bisphenol A (BPA) on the growth of zebrafish embryos, fertilized eggs were expos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 4.00, 6.00, 8.00, 10.00, 15.00, 18.00, 22.00 and 25.00mg/L BPA for 72 h at 26±1℃.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ublethal toxicological endpoints induced by BPA were:delayed hatch> blood balk >cyst>altered axial curvature and tail malformation. The median embryo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after 24 h was 16.36 mg/L. We concluded that the BPA toxicity on zebrafish embryos were caused before 8h exposure and it was not the result of long-term accumulation. Therefore, BPA maybe cause altered gene express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zebrafish embryos. In the further studies, we will use the technology of genetic chips to look for the toxic mechanism of BPA. DUAN Zheng-Hua and ZHU L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关键词:TOXICITY 十溴联苯醚对底栖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毒理效应探讨 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研究溴系阻燃剂——十溴联苯醚(DeBDE或BDE209)对底栖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红虫(淡水单孔蚓)和土壤中总微生物及枯草芽孢杆菌纯菌种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十溴联苯醚对红虫Na+,K+-ATP酶及SOD活性的影响和对土壤中总微生物及枯草芽孢杆菌纯菌种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十溴联苯醚暴露浓度的增加,红虫的Na+,K+-ATP酶呈现激活的趋势,但激活强度逐渐降低,SOD活性则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随着十溴联苯醚暴露时间的增加,红虫的Na+,K+-ATP酶亦呈现激活的趋势,SOD活性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趋势。土壤总微生物和枯草芽孢杆菌在十溴联苯醚作用下表现出一致的抑制趋势,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恢复。因此,ATP酶和SOD相结合作为生物受到十溴联苯醚胁迫的分子指标,以及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评价土壤微生物受到十溴联苯醚胁迫的微生物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杜红燕 朱琳 张清敏 李燕关键词:十溴联苯醚 红虫 K^+-ATP酶 土壤微生物 己烯雌酚在斑马鱼胚胎中的生物蓄积及毒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2009年 采用HPLC和斑马鱼胚胎发育方法,测定了己烯雌酚(DES)在标准模式种斑马鱼胚胎体内的蓄积规律及胚胎毒性效应,并利用定量活性-结构分析(QSAR)和基因芯片技术,探讨了DES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毒机制.结果表明,在0.2mg/LDES中暴露24、48和72h后,胚胎体内的DES含量分别为(25.78±4.95)、(54.88±7.10)和(71.93±10.55)μg/g;不同起始染毒时间(0hpf和8hpf)条件下,亚致死最敏感指标均为72h孵化率抑制,EC50分别为(0.14±0.09)和(0.33±0.14)mg/L,说明胚胎在发育囊胚期(发育8h)前对DES暴露更为敏感.QSAR研究发现,DES相对其它酚类类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具有较高的毒性,这与它具有较高的TE值(51.1217eV)相关;基因芯片研究发现,5μg/LDES暴露21d后能导致斑马鱼成鱼部分基因表达异常.DES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胚胎毒性和遗传毒性,而生化反应是致毒的关键步骤. 端正花 朱琳 宫知远关键词:己烯雌酚 斑马鱼胚胎 毒性 QSAR 基因芯片 双酚A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机理 被引量:39 2007年 对双酚A(BPA)暴露下的斑马鱼胚胎、仔鱼和成鱼三个发育阶段进行对比研究,并从代谢和DNA损伤两个角度对其致毒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斑马鱼成鱼24h的LC50(8·00—10·00mg·l-1)比胚胎(16·4±0·40mg·l-1)低,表明斑马鱼成鱼更适用于急性毒性试验,而胚胎更能体现出亚急性效应和遗传效应;在5·00mg·l-1的BPA中连续暴露48h后,胚胎和成鱼体内的BPA含量分别为373·57±39·76μg·g-1和155·78±17·97μg·g-1,即胚胎在5·00mg·l-1BPA溶液中的蓄积能力大约是成鱼的两倍;DNA断裂检测表明BPA对斑马鱼胚胎的DNA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端正花 朱琳 王平 张斌田关键词:双酚A 斑马鱼 毒性 生物蓄积 DNA断裂 人工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05年 人工纳米材料(MNMs)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性质能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获得迅速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MNMs已被投放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有关MNMs是否对环境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同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资料,一方面探讨了生物对MNMs的暴露途径;另一方面,从MNMs对动物细胞、肺组织和脑组织的毒性效应,MNMs在生物体内的转移、积累以及皮肤对MNMs的吸收等角度,对MNMs的生物效应进行综述。同时,发现MNMs本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MNMs的表面修饰是影响MNMs生物效应的重要因素。此外,借鉴超细颗粒的研究结果探讨了MNMs生物效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纳米毒理学的发展。 朱小山 朱琳关键词:环境生物学 人工纳米材料 生物效应 纳米毒理学 双酚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期代谢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2009年 运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以受精卵在双酚A(BPA)中暴露4d后的斑马鱼胚胎为对象,研究了其体内挥发性和半挥发性代谢组分变化.暴露浓度设定为0,0.5,1.5,4.5mg/L,包括USEPA假定的"安全水平"(1.5mg/L).结果表明,1.5mg/LBPA暴露能使斑马鱼体内花生四烯酸和胆固醇的相对百分含量极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氨基酸、葡萄糖和肌糖的相对百分含量显著升高.因此,1.5mg/LBPA能干扰斑马鱼胚胎期的正常代谢. 端正花 朱琳 赵娜 卜文俊 Lam Siew Hong Gong Zhiyuan 邹莉 李巍 Ong Eng Shi Ong Choon Nam关键词:代谢组学 双酚A 斑马鱼 GC/MS 双酚A对斑马鱼成鱼肝脏功能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运用实时定量即时聚合链式反应RT-PCR方法,研究了双酚A对斑马鱼成鱼肝脏的功能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28 d半静水暴露以后,FGF8A和STAU 2表现出传统的正剂量—效应关系,CLDN 1和CALCA的表达为倒剂量—抑制效应关系,SP 4基因在15μg·L-1双酚A时表现为显著抑制效应,但是在150和1 500μg·L-1却表现为显著的诱导效应。试验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表达异常的基因在双酚A干扰去除后能否自我调节和修复。结果显示,CLDN 1能恢复到正常表达水平,而其他4个基因在低剂量组却维持原来的高毒性作用水平甚至表现出更高的毒性作用。研究证明双酚A对斑马鱼成鱼肝脏的基因转录调控具有一定的非单调剂量—效应作用。 端正花 王华 李宁涛 王璐璐 朱琳关键词:双酚A 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2005年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对环境激素类物质五氯酚的毒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五氯酚(PCP)对胚胎的特定作用时间段是卵产出至发育6h之内;PCP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会造成胚胎发育的畸形或死亡,不同时间染毒产生的可观察毒理学终点各异;随着PCP对发育48h斑马鱼胚胎作用时间的减短,其致死效应敏感性降低,其中0hpf组的LC50值最小,为70.8μg·L-1,24hpf组LC50值最大,为831.8μg·L-1;斑马鱼胚胎对孵化后0时染毒的PCP最为敏感,PCP对胚胎产生急性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心胞囊肿、血液循环障碍、无心律>孵化率降低>停滞发育作用;斑马鱼胚胎最敏感的指标为48h血液循环障碍和48h半致死效应. 郑敏 朱琳关键词:五氯酚 斑马鱼胚胎 毒性效应 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低剂量长期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 被引量:30 2008年 为更好地判断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健康危害,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C60(0.04-1.0 mg.L^-1)长期(32 d)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鲫鱼幼鱼脑、肝脏、鳃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发生显著降低(p〈0.05),其中1 mg.L^-1nC60/aq的暴露对鳃组织GSH含量的抑制率为14.3%,高于对鱼脑、肝脏组织中的抑制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鳃组织中Na^+-K^+-ATP酶活性均被显著激活,其最大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21.34%(0.04 mg.L^-1暴露组)、114.80%(0.04 mg.L^-1暴露组)和348.59%(0.20mg.L^-1暴露组).实验结果揭示,长期暴露引起机体组织的氧化应激可能是水环境中C60的致毒机制之一. 朱小山 朱琳 郎宇鹏 李燕 端正花 姚琨关键词:纳米材料 富勒烯 鲫鱼 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