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90256920070421082)

作品数:1 被引量:36H指数:1
相关作者:解伏菊王惠董凯凯杨丽原杨宝山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济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湿地
  • 1篇湿地土壤
  • 1篇碳氮
  • 1篇土壤
  • 1篇黄河三角洲湿...

机构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篇杨宝山
  • 1篇杨丽原
  • 1篇董凯凯
  • 1篇王惠
  • 1篇解伏菊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人工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特征被引量:36
2011年
为阐明湿地恢复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退化区与连续淡水恢复区土壤pH值、盐分、有机碳、全氮、氨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各样地各层土壤pH值总体上降低,电导率显著降低(P<0.05),表明退化湿地的人工恢复可明显降低其盐度;恢复区上层(0—20cm)土壤盐分均低于下层(20—40cm),未恢复区则相反;(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增加,分别由恢复前的(7.710±0.756)g/kg、(0.66±0.021)g/kg增加到恢复7a后的(16.96±0.213)g/kg、(1.277±0.027)g/kg,恢复区有机碳、全氮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3)各样地硝态氮含量均低于氨态氮含量,碳氮比值介于4—8之间;(4)相关分析表明,湿地恢复后土壤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有机碳与全氮两者显著正相关,氨态氮与pH、盐分、有机碳、全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该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湿地恢复效应,指导湿地恢复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董凯凯王惠杨丽原杨宝山解伏菊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湿地土壤碳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