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04NZ03)

作品数:18 被引量:150H指数:8
相关作者:纪德华陈昌生徐燕谢潮添柳佩娟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坛紫菜
  • 11篇紫菜
  • 4篇丝状体
  • 3篇品系
  • 3篇种质
  • 3篇金枪鱼
  • 3篇冷藏
  • 3篇存活
  • 2篇杂交
  • 2篇品系间杂交
  • 2篇蓝鳍金枪鱼
  • 2篇黄鳍金枪鱼
  • 2篇ISSR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比
  • 1篇低温冷藏
  • 1篇底栖硅藻
  • 1篇性状
  • 1篇遥感
  • 1篇遥感研究

机构

  • 11篇集美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2篇福建省淡水水...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11篇陈昌生
  • 11篇纪德华
  • 10篇徐燕
  • 9篇谢潮添
  • 4篇王军
  • 4篇翁琳
  • 4篇柳佩娟
  • 4篇苏永全
  • 3篇王凤霞
  • 2篇王定
  • 2篇张元
  • 2篇傅蒙娜
  • 2篇毛勇
  • 2篇邱凡
  • 1篇朱庆国
  • 1篇李金秋
  • 1篇张之文
  • 1篇陈德文
  • 1篇徐元君
  • 1篇徐斌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选择性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AFLP),分析了采自日本九州海域蓝鳍金枪鱼(Thunnusthynnus)和台湾海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9对选择性引物在2种金枪鱼中共扩增出675个位点(100~750bp),其中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多态位点分别为388个和368个.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7.48%和54.52%,0.3301和0.3018.AMOVA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间遗传分化中,83.79%的遗传变异由种问贡献,而16.21%的变异分布于种内个体之间.同其他鱼类比较,2种金枪鱼显示了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的水平.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蓝鳍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王定苏永全毛勇徐斌王军
关键词: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AFLP种质资源
饲料中不同能量蛋白比和维生素添加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比较不同能量蛋白比饲料和不同维生素添加量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浮游生物含量的土池和水泥池中饲料维生素含量的变化与罗非鱼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比的增加,罗非鱼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有下降的趋势,罗非鱼幼鱼的合适能量蛋白比为39.62~48.29kJ·g^-1,饲料中蛋白质水平28%~31%为宜。在水泥池中浮游生物含量比较少的情况下,饲料中维生素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影响很大,并有随着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的增加,生长速度提高。
李金秋林建斌姜琳琳朱庆国黄洪贵
关键词:罗非鱼配合饲料能量蛋白比维生素浮游生物
基于线粒体Cytb和ITS1部分序列分析鲭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鲭科(Scombridae)由15属51种表层洄游性海洋鱼类组成,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目前关于鲭科鱼类系统发生学的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为了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鲭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扩增了鲭科7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1个含311个碱基的序列区和转录间隔区1(ITS1)的1个含644~692个碱基的序列区。采用多个生物软件对序列碱基组成进行分析,计算了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转换/颠换比等遗传信息指数。Cyt b和ITS1序列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是:A为22.8%、G为16.4%、C为31.2%、T为29.5%和A为13.5%、G为31.3%、C为38.7%、T为16.5%。基于Cyt b计算的鲭科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为0.0065~0.3335,平均遗传距离为0.1689;基于ITS1计算的金枪鱼族鱼类种间遗传距离为0.0032~0.2668,平均遗传距离为0.2025。Cyt b和ITS1序列的转换/颠换比分别为1.8和0.9。以竹荚鱼(Trachurus trachurus)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为外群,并结合GenBank上鲭科24种鱼类的同源序列,构建NJ、ML和ME系统树。研究结果确认了金枪鱼属处于系统进化树的顶端,代表着最新演化的种类,是鲭科中最繁盛的一属,也是目前系统发育的高峰。所有分子系统树都表明鲣属、鲔属和舵鲣属显示与金枪鱼属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均归入金枪鱼族。然而,研究结果与形态学上将金枪鱼属分为2个亚属的分类结果存在分歧。同时,本研究关于狐鲣属、平鲣属、刺鲅属和双线鲅属进化地位上的结果也不同于形态学的结果。故鲭科鱼类客观、科学的分类地位还需通过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加以确认。
邱凡苏永全傅蒙娜王军
关键词:鲭科分子系统树
黄鳍金枪鱼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肝脏中克隆了其MIF(TaMIF)的cDNA序列。TaMIF的cDNA全长706 bp含一个3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115氨基酸的蛋白质。信号肽预测分析表明TaMIF没有信号肽。序列分析与进化分析表明,黄鳍金枪鱼与近海养殖鱼类MIF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进化地位相近,预示着深海鱼类TaMIF与近海养殖鱼类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是对深海鱼类MIF基因信息资料的重要补充。
毛勇王军张之文王定苏永全
关键词:分子克隆
坛紫菜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分析及种质鉴定,获得清晰稳定、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的扩增结果,对影响ISSR-PCR扩增的多个因素,包括DNA模板含量、Mg2+浓度、TaqDNA聚合酶含量、引物浓度、dNTP浓度以及复性温度进行了全面比较和优化,建立了坛紫菜种质资源ISSR-PCR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2.5μL 10×PCR缓冲液,5 ng模板DNA,2.5 mmol/L Mg2+,1.5 UTaqDNA聚合酶,200 nmol/L引物,200μmol/L dNTP。最佳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7 min;每个循环94℃变性1 min,48℃复性45 s,72℃延伸2 min,共进行35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再延伸7 min。
纪德华谢潮添陈昌生徐燕张元刘冰
关键词:ISSR
野生坛紫菜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被引量:22
2008年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的3个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种群共6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5条引物共扩增出222个位点,其中18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789/6,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18%~81.53%,平均为80.93%。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3304和0.4834;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3089和0.4551,表明坛紫菜种群内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在三个种群间没有明显差异。依据Gst值,坛紫菜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93.5%),只有6.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由此说明坛紫菜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这与坛紫菜种群间充分的基因交流(Nm=7.1930)是相关的。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坛紫菜60个个体并不按照其地理分布进行分群,而是随机分群的。文章最后还对坛紫菜种质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
陈昌生谢潮添纪德华徐燕郭留超
关键词:坛紫菜ISSR遗传分化
ISSR标记在坛紫菜不同色泽丝状体种质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07年
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不同色泽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丝状体品系(分别为桔黄色,褐绿色,棕红色和紫色)及1个野生型对照丝状体品系(褐红色)进行了遗传分析,共筛选出11条引物,PCR反应得到了129个扩增位点,多态位点比率达88.4%,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369,期望杂合度为0.3609,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265;根据Nei方法计算了这5个坛紫菜丝状体品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发现4个不同色泽丝状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727,它们同野生型对照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564,同时应用UPMGA法对它们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应用引物812扩增的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了这5个不同坛紫菜丝状体的DNA指纹图谱,使每一品系都具有独特的DNA指纹,并将其转化成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坛紫菜丝状体的种质鉴定中。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坛紫菜丝状体种质鉴定的有效技术手段,提供快捷、准确的鉴定结果。
谢潮添纪德华陈昌生徐燕张元
关键词:坛紫菜ISSR标记种质鉴定
台风期间台湾岛周边海域海面风场特征的卫星遥感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1999-2005年QuikSCAT卫星遥感资料,对台风期间三种台风路径下台湾岛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台风强度被不同程度低估,台风中心附近风向反演受降雨影响明显,但遥感海面风场的大致形态仍较为合理.地形对风场特征的形成有着显著作用,它导致了台湾海峡内大风(〉10m/s)天气提前出现、中央山脉两侧背风槽(或诱生低压)形成、中央山脉两端下风面“角流”形成等现象.海峡内大风天气是否提前出现与台风中心的位置有关.不同台风路径下,“角流”和背风槽的位置和范围不同.
陈德文商少平商少凌张文舟
关键词:海面风场台湾岛台风QUIKSCAT
坛紫菜丝状体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采用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以及胶囊化冷冻法保存坛紫菜丝状体种质,探讨了不同保存条件对其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保存丝状体,在低温5℃,培育30d时,藻丝的增重率为-0.67%;温度为10℃,有利于延长更换培养液的时间,即使120d不换培养液,丝状体也能正常生长。固体培养基保存丝状体,在5℃时固体平板上的细菌生长慢、数量少,但藻丝无法适应低温条件,逐渐死亡;丝状体在10℃固体平板上生长缓慢,但保存100d以上仍然正常生长,达到了长期保存的目的。在胶囊化低温保存中,丝状体存活率较高,而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变化,保持在75%以上。
陈昌生纪德华王秋红徐燕翁琳
关键词:坛紫菜丝状体
坛紫菜品系间杂交藻体选育及经济性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9
2007年
为了获得杂交的坛紫菜优良品系,本实验对野生型坛紫菜(♀)和经过人工诱变选育获得的红色型(♂)的坛紫菜进行杂交获得丝状体;丝状体促熟培养后获得杂交子一代叶状体,从子一代中挑选出5种具有一定生长优势和其它经济性状的藻体(品系A、B、C、D、E);对其分别进行体细胞克隆和丝状体培育,获得大量子一代和子二代。对子一代和子二代进行生长性状测定和选育,并进行抗逆性和藻胆蛋白及叶绿素的测定。初步筛选出生长性状好、品质优的子二代4个品系B2、C2、D2、E2,而且4个品系的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叶绿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D2的R—RPE含量高达61.71‰,最低的品系E2为44.64‰,比对照组高一倍以上;在31℃下培养,品系C2第5天叶片中部才开始出现个别针尖般烂点,藻体基部正常,表现出一定的耐高温特性。品系B2具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抗高温特性,品系D2、E2具有一定抗低氮、磷的特性,其中E2在低氮磷培养1~3d,瞬时增重率为25.2%,平均日增长量为1.20cm·d^-1,在4~6d瞬时增重率和日增长量分别接近30.0%和2.0cm·d^-1;通过坛紫菜不同品系的杂交、单细胞克隆和丝状体细胞育苗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对坛紫菜杂交藻体的优良性状进行筛选,逐步达到选择育种的目的。
陈昌生徐燕纪德华谢潮添王玉中王凤霞柳佩娟
关键词:坛紫菜杂交育种丝状体抗逆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