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004C101)
-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 相关作者:胡海涛丁美萍封菲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kappaB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kappaB(NF-κB)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的变化过程及葛根素对其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分别于缺血90 m in后再灌注2,6,12,24,72 h,缺血前1 h及随后每间隔6 h腹腔内给药。大鼠在各时间点断头取脑,测算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内NF-κB的表达。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免疫组化分析提示NF-κB从细胞浆向细胞内移位,核内表达水平在6 h开始明显升高,在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其脑梗死体积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葛根素明显降低NF-κB在缺血再灌注后24,72 h的表达及减小脑梗死体积。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周边区域出现NF-κB从胞浆至胞核的转位并伴表达增加,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丁美萍封菲胡海涛
- 关键词:葛根素缺血再灌注核因子KAPPAB
- 葛根素协同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葛根素协同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von Willebrand因子(vWF)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随机分为葛根素协同阿司匹林组和常规治疗组,入选当日及治疗14 d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设立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治疗前及脑梗死患者治疗14 d后血浆中的vWF和sTM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vWF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大梗死患者比小梗死患者显著增加(P<0.01),而sTM则无明显变化。vWF和NIHSS评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r=0.368),而vWF与sTM,sTM与NIHSS评分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葛根素组治疗后血浆中vW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常规组则无显著差异。脑梗死患者血浆中sTM治疗后比治疗前升高,但葛根素组治疗后sTM水平明显比常规治疗低(P<0.05)。葛根素协同阿司匹林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有优于常规治疗的趋势。结论:葛根素协同阿司匹林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血浆中vWF和sTM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胡海涛封菲丁美萍
- 关键词:脑梗死葛根素WILLEBRAND因子血栓调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