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ZW008)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5
相关作者:普慧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南开大学马萨里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佛教
  • 3篇哲学
  • 3篇审美范畴
  • 3篇文学
  • 3篇佛教哲学
  • 2篇雕龙
  • 2篇文心
  • 2篇文心雕龙
  • 2篇文学思想
  • 2篇《文心雕龙》
  • 1篇新语
  • 1篇性灵
  • 1篇性灵说
  • 1篇艺术想象
  • 1篇语源
  • 1篇语源学
  • 1篇渊源
  • 1篇志人小说
  • 1篇中古
  • 1篇中国本土文化

机构

  • 8篇西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马萨里克大学

作者

  • 8篇普慧

传媒

  • 3篇文艺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1篇文学遗产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唐都学刊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佛教思想与文学性灵说被引量:6
2012年
文学性灵说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性灵说最早由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崇佛文人范泰、谢灵运、颜延之、何尚之等提出。其思想渊源众多,先秦以来的本土思想、以及佛教的佛性论思想和"识神"说,都对性灵说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佛教思想或为主要源头。谢灵运等的性灵说,更多地在佛教意义下使用,但已蕴涵了丰富的文学审美意蕴。梁代刘勰、钟嵘等将其广泛运用于文学理论与诗学批评之中,北周庾信则将其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刘勰、钟嵘、庾信等的文学性灵说,赋予了"性灵"崇高无上、能量无比、万有中心的地位和权力。"性灵"是聚集了"天"、"地"、"人"的灵气,上通于天,下感于地,中集于人,是天地之核心、万物之根基。其表现于文学创作,即是指审美主体间性内在生命受感于社会历史所表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原动力、创造力、洞察力、感悟力和表现力。
普慧
关键词:文学思想史佛教思想性灵说审美范畴刘宋时期思想渊源
秦汉上郡治所小考被引量:5
2008年
上郡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匈奴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上郡,即可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上郡治所位于今何处,是众多文史学者和当地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历来各家说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二说:一为肤施说,一为绥德说,二者皆有文献依据。然考其文献记载,前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后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
普慧
关键词:秦汉
佛典汉译及汉译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佛典汉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持续了一千余年,给中国本土文化 注入了新的血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佛典的汉译使得佛教哲 学全面深入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给中国诗学以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为中国诗学 提供了某些哲学理论基础;二、为中国诗学审美范畴的产生、改造、嫁接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普慧
关键词:中国诗学中国古代诗学佛典审美范畴中国本土文化佛教哲学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佛教自两汉之际输入中原后,即对中国中古文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时空观、人生观、死亡观方面给中古文人以全新的观念、思想和境界,促进了中古文人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和探求,同时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思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文学发展的方向。
普慧
关键词:佛教时空观死亡观中古思维空间
《世说新语》与佛教
2008年
《世说新语》产生的南朝刘宋时期,正是佛教从边缘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时候。其编纂者们大多崇信佛教,其所述人物,多与佛教关系密切,甚或直接为佛教僧侣。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崇佛士人和佛教僧人的群像,艺术地再现了佛教在东晋时期的活动状况,对后来《僧传》的撰写,尤其是僧人形象的生动描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普慧
关键词:《世说新语》志人小说佛教人物
论佛教与古代汉文学思想被引量:2
2010年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于两汉进入中原后,便对汉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古思想史的知识、信仰、实践、审美、语言的每一系统、每一环节,几乎都浸透着佛教智慧。佛教在长期的传播中,以其独特、缜密、精细的逻辑思辨和富有奇特、神秘、超验的艺术想象,深远地影响了多数中国文人的理论思维方式和艺术审美趣味。古代中国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学似乎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汉族文人或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二是非汉族文人或民间以汉字为书写手段创作的文学作品。此二者皆体现了汉语思维的特性,这种汉文学是中国文人自己文学观念下的文学,它不同于西方近世的纯文学。古代汉文学思想在总结文学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佛教哲学的诸多范畴、术语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慧
关键词:佛教哲学文学思想艺术想象审美趣味中国文人
《文心雕龙》审美范畴的佛教语源被引量:14
2009年
《文心雕龙》有许多重要的术语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些术语,或直接从佛教哲学中引入,保持其原有的语义,如般若、圆通、物色;或根据佛教原意又加以创造组合,形成既有佛教哲学基础又有文学审美功能的双重范畴,如性灵、体性;或原为中国本土概念,加入了佛教内容,在进入文学领域之后,成为重要的文学审美范畴,如虚静、原道等。从语源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审美范畴与佛教哲学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准确把握《文心雕龙》审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普慧
关键词:《文心雕龙》佛教哲学审美范畴语源学文学领域发生学
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佛教神学思想被引量:5
2006年
刘勰一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神学信仰者。他自觉恪守戒律,协助名僧僧祐整理佛教经论,撰写佛学论文《灭惑论》,积极参与齐末佛、道之争,坚决捍卫佛教地位。其《文心雕龙》虽是一部有关文章写作之法的专著,但因浸透着佛教神学的思维框架,故而思路开阔,条理明晰,谈论文艺,包揽宇宙,总括人心,颇合艺术审美思维之要求。
普慧
关键词:文心雕龙神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