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非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晓淼王伟力沈奕朱召芹邓廉夫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微CT测量技术在骨质疏松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2年
- 骨质疏松以进行性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主要病理特征。骨质疏松程度评估或诊断方法中骨密度测量方法不能反映骨微结构变化,存在难以完整体现骨生物学特性的缺陷;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通过对骨标本动态、静态学参数测量,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较全面描述骨量、骨微结构变化状况,但在获取标本时具有创伤性且技术繁琐;基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发展而来的微CT(μCT)扫描与测量技术,尽管难以获取并反映骨组织局部的细胞形态和骨形成率、吸收率等变化参数,但可精确显示骨组织三维结构特征,所测得的参数误差小,且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和μCT技术常用于动物实验或特殊患者的诊断,尤其是用于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的评价。
- 齐进徐海峰王晋申邓廉夫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形态计量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和骨发生潜力与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与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长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作者提出一个观点,通过骨髓成骨潜力的分析可以预测假体的契合强度。目的: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成骨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与成骨发生在假体稳定性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置换过程中取股骨近端的骨髓组织在体外扩增至子一代,取出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或RNA检测,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成骨潜力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Stro-1阳性细胞的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Stro-1阳性细胞比率与骨形成蛋白受体1a,MSX2,Runx2、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细胞经成骨培养后碱性磷酸酶活性与Runx2表达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骨髓微环境的成骨潜力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项指标对于全关节置换长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李晓淼沈奕王伟力任卫平
-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
- El Tor霍乱弧菌双精氨酸转运系统功能单位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旨在分析El Tor霍乱弧菌双精氨酸转运(Tat)系统的基因簇构成,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最小功能单位。通过与大肠埃希菌Tat系统基因簇的基因同源性比较,推测霍乱国际测序标准株N16961的Tat系统基因簇构成;分别对霍乱弧菌Tat系统的基因簇进行单基因缺失、双基因缺失和全基因缺失,建立缺失株和回补株,并与野生株进行表型比较,进一步分析霍乱弧菌Tat系统的基因构成和最小功能单位。结果显示,霍乱弧菌Tat系统基因簇由tatA、tatB、tatC、tatA_2 4个基因构成,其中tatA、tatB和tatC基因位于霍乱弧菌Ⅰ号染色体,tatA_2基因位于霍乱弧菌Ⅱ号染色体。tatB和tatC基因缺失影响霍乱弧菌Tat系统功能,tatA或tatA_2单基因缺失后均可基本保持Tat系统功能,但同时缺失则导致菌株Tat系统功能丧失。提示霍乱弧菌Tat系统最小功能单位是tatA-tatB-tatC或tatA_2-tatB-tatC,tatA与tatA_2功能重复。
- 朱召芹景怀琦陈海丽胡芸文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
- 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材料技术问题与对策
- 2010年
- 组织工程化骨替代材料是当前骨移植材料研发重点。目前存在一系列技术难题,如单一支架材料性能有缺陷,种子细胞体外筛选、扩增、分化和采用的转基因细胞移植或腺病毒转染局部细胞在局部持续释放细胞因子等技术有安全隐患,移植体植入体内后不能保证细胞活性,移植体成骨不能与正常骨整合等。在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各个环节呈现如下发展趋势:有机和无机的可降解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添加微量金属元素材料成为支架发展趋势;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研究趋势;血管化研究、骨膜构建、破骨细胞引入等研究逐渐深入;所有问题会随着基因技术、干细胞工程、生物材料学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 邵华荣邓廉夫
-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干细胞细胞因子
- 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骨科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1年
-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因具有独特的异位骨诱导活性而被发现并被命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胚胎组织的发育、功能维持及组织的修复均密切相关,是诱导骨发生的主要活性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7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在骨、肾组织中表达,与胚胎组织的发育、功能维持及组织的修复均密切相关。目的:全面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骨发育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电子检索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0/2010收录的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生物学作用及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可望在骨折愈合、退行性骨关节炎、相关骨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生物学活性使其对骨折、骨缺损、延迟愈合,骨不连、骨质疏松等多种骨科疾病的治疗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已有证据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局部应用或骨形态发生蛋白涂层有利于假体-骨界面的骨整合,包括假体周围骨缺损的治疗。
- 沈奕李晓淼王伟力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科
- 全髋关节置换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细胞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使用寿命与假体周围有效的骨生成密切相关,这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募集。碱性磷酸酶、Runx2、MSX2、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b的基因表达可反映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潜能。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1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中取患者股骨近端的骨髓组织于体外在α-MEM与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培养基中扩增至子一代(Passage1),取出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或RNA检测,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用检测成骨相关信号因子SOST、碱性磷酸酶、Runx2,MSX2、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b的RNA表达水平。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形态发生蛋白1a,b的关系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成骨相关因子与SOST的关联性应用Pearson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相关信号因子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但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无相关性。SOST与碱性磷酸酶、MSX2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有相关性(P<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可能与患者的成骨能力相关。尽管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等与成骨潜能无明显联系,但这些因素仍然可能影响假体的稳定性。
- 沈奕王伟力李晓淼张炜傅晓东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
- 结核分枝杆菌动物建模试验中ABSL-3实验室内生物安全评估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在动物生物安全三级(ABSL-3)实验室内对结核分枝杆菌(MTB)动物建模过程采样监测,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在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并由卫生部批准的,可从事MTB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的ABSL-3实验室内实施MTB动物建模,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采样。用快速分子诊断和常规病原学方法对样本进行特异性检测分析。结果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使用后的清场工作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环境的细菌量,BSL-3实验室在日常使用中也会存在少量的环境微生物,由于负压强度和使用频率的差异,核心区的环境洁净度明显高于准备间。70%乙醇喷洒消毒及擦拭可以使准备间物体表面的细菌量检出率从59.26%下降到9.38%;核心区物体表面的环境细菌检出率从6.59%下降到1.52%,核心区MTB检出率从10.99%下降到0。在ABSL-3实验室和生物安全柜双重负压环境下,可避免空气中MTB气溶胶污染。结论 ABSL-3实验室的负压环境和正确的防护及消毒措施对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有重要的防护作用。
- 朱召芹范齐文胡香南刘芳郭建宰淑蓓杨华宋志刚吴文娟
- 关键词:生物安全评价结核分枝杆菌
- 股骨近端Stro-1^+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受体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12年
-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假体的融合率与假体周围的骨重建密切相关,这个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募集、向成骨细胞分化的途径受骨形态发生蛋白调控。目的:分析股骨近端Stro-1+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的相关性。方法:32例患者初次进行髋关节置换,取术中股骨矩开槽时骨块,体外细胞培养14d后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Stro-1+标记干细胞的总量,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Stro-1+、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有轻微差异,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性别组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股骨近端Stro-1+细胞数量(即代表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功能的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呈负相关关系,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其可以影响髋关节假体的骨融合与生存率。
- 沈奕李晓淼傅晓东王伟力
- 关键词:骨重建骨形态发生蛋白假体
- ELISPOT辅助临床结核病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离TB患者54例和非TB患者5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并采用以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ESAT-6和CFP-10为抗原的ELISPOT试验技术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tb)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的检测,同时做痰涂片、痰培养、PPD试验和胶体金法检测。以临床明确诊断为标准,比较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TB-ELISPOT的敏感度(Se)90.7%、特异度(Sp)96.15%、阳性预测值(PPV)0.96、阴性预测值(NPV)0.91、阳性似然比(+LR)23.55和阴性似然比(-LR)0.1;胶体金法的Se 59.26%、Sp 88.46%、PPV0.84、NPV 0.68、+LR 5.14和-LR 0.46;PPD试验的Se 64.81%、Sp 82.69%、PPV 0.80、NPV 3.74、+LR 0.69和-LR 0.43;痰涂片的Se 40.74%、Sp 100.00%、PPV 1.0、NPV 0.62、+LR>10和-LR0.52;痰培养的Se 25.93%、Sp 100.00%、PPV 1.0、NPV 0.57、+LR>10和-LR0.77。统计结果显示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其它常用结核病诊断方法。ELISPOT在痰涂片和痰培养阴性的TB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38%和87.5%。结论 ELISPOT是一种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结核病免疫学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结核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且耗时短,可作为临床结核病诊断尤其是菌阴结核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朱召芹卢水华王瑶娟熊延青刘晓茜万延民席秀红许艳张仁芳施裕新卢洪洲Douglas Lowrie
- 关键词:结核病
- 基于车载数据的交叉口车辆行为辨识被引量:4
- 2012年
- 交通控制策略制定过程中,对于车辆在交叉口进口道前行为规律的把握至关重要。准确辨识进口道车辆行为模式,是研究下一代基于车路协同的交通控制理论的基础之一。基于车路实验平台的实时车载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法对交叉口的车辆换道和转向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并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及求解对辨识过程中的匹配误差进行了处理。最后实地的案例研究显示,本研究的方法对交叉口驾驶转向行为识别精度达100%,对换道行为识别的误差为8.33%,基本能够满足交通控制的要求。
- 姚佼杨晓光杨晓芳安健
- 关键词:交通工程线性规划车载数据车路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