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603)

作品数:10 被引量:171H指数:7
相关作者:鲁成向仲怀余红仕赵爱春周泽扬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日本九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野桑蚕
  • 6篇中国野桑蚕
  • 6篇桑蚕
  • 6篇家蚕
  • 4篇分子系统
  • 3篇系统学
  • 3篇进化
  • 3篇分子系统学
  • 2篇多态性
  • 2篇系统进化
  • 2篇昆虫
  • 2篇分子系统学研...
  • 2篇RAPD
  • 2篇RAPD研究
  • 2篇AFLP分析
  • 2篇DNA多态性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研究
  • 1篇野蚕
  • 1篇杂合度

机构

  • 9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日本九州大学

作者

  • 9篇鲁成
  • 7篇向仲怀
  • 4篇余红仕
  • 3篇周泽扬
  • 3篇赵爱春
  • 2篇万春玲
  • 2篇程道军
  • 1篇藤井博
  • 1篇陈克平
  • 1篇伴野丰

传媒

  • 4篇蚕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中国蚕业
  • 1篇Zoolog...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Agricu...

年份

  • 6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研究初报被引量:26
2000年
用RAPD技术对浙江省、陕西省和重庆地区的野桑蚕及家蚕品种C1 0 8和大造进行了DNA多态分析。结果发现 :中国野桑蚕具有极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就DNA多态性而言 ,不仅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之间的DNA多态性差异也类似家蚕品种之间的差异 ;同时 ,野桑蚕也与家蚕有较大的相似性 ,其共有的DNA带数高达 1 3 6%,相似系数也在 0 6以上 。
余红仕鲁成周泽扬向仲怀
关键词:中国野桑蚕DNA多态性
家蚕分子系统学研究之中外群的作用与影响被引量:4
2001年
以 33个家蚕品种、1 0个不同地区的野桑蚕、5个柞蚕品种AFLP分子数据为例 ,分析探讨了家蚕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外群对构建系统发生树的作用与影响。结果表明 :(1 )不同的构树方法中外群的作用是不同的 ;(2 )同一构树方法研究 ,因外群规模不同对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有较大影响 ,而不同规模的复合外群所构建得系统发生树几乎没有差异 ;(3)以亲缘关系不同的野桑蚕和柞蚕作外群对照 ,在对照规模相同 (或相近 )时 ,其两种外群对系统发生树的重建几乎没有影响。
赵爱春鲁成
关键词:家蚕分子系统学家蚕品种
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的RAPD研究被引量:22
2002年
用RAPD PCR技术初步研究了中国野桑蚕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之间的DNA多态性。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中国野桑蚕个体之间及其与日本福冈野桑蚕个体之间均呈现出丰富的DNA多态性。中国野桑蚕同家蚕共有带率达 3 5 5 % ,同日本福冈野桑蚕为 4 5 1% ,而日本福冈野桑蚕同家蚕为 3 2 %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 5 2 ,日本野桑蚕与家蚕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3,与中国野桑蚕的为 0 5 8,而且与中国沈阳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0 4 8,以此创建了它们的系统进化树。
鲁成程道军向仲怀伴野丰藤井博
关键词:中国野桑蚕RAPD
几种绢丝昆虫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被引量:19
2002年
选用重复性较好的 10个引物对 6种绢丝昆虫 2 3个个体进行扩增 ,共得到 2 45个RAPD标记。RAPD分析结果表明 :家蚕及野桑蚕种内各品种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 ,天蚕、蓖麻蚕及柞蚕较小 ;家蚕与野桑蚕两者之间遗传距离小 ,反映出家蚕和野桑蚕亲缘关系较近 ;而天蚕、蓖麻蚕和柞蚕三者之间以及分别与家蚕和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亲缘关系远。聚类分析的结果与之相同。并且对家蚕的起源及绢丝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做了探讨。
程道军鲁成周泽扬向仲怀
关键词:绢丝昆虫RAPD家蚕野蚕系统进化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被引量:34
2001年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
鲁成赵爱春周泽扬向仲怀万春玲
关键词:中国野桑蚕家蚕分子进化AFLP分析聚类分析
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53
2002年
采用AFLP技术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7个省市的 10个野桑蚕 (Bombyxmandarina)种群和 2个家蚕(Bombyxmori)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杭州、陕西和重庆 3个地区的野桑蚕种群间及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都比家蚕品种大。野桑蚕存在广泛的变异 ,7个省市的 10个野桑蚕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16 4~ 0 44 4(平均值为 0 382 6 ) ,平均杂合度为 0 70 6 1,表明野桑蚕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
鲁成赵爱春向仲怀万春玲
关键词:野桑蚕AFLP分析家蚕杂合度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ies on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Bombyx mandarina M.) and Domestic Silkworm (Bombyx mori L.)被引量:3
2002年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ies on mandarina silkworm (Bombyx mandarina M. ) in 11 regions in China and 25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domestic silkworm (Bombyx mori L. ) were conducted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of DNA polymorphism and clustering of all the silkworm sample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view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origin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a new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put forwar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most probably domestic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f different ecotypes including monovoltinism, bivoitinism and multivoitinism; and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had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monovoltinism, bivoltinism and multivoltinism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domestication. The current strains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of different voltinism are the evolutionary results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aring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s.
LU Cheng, YU Hong-shi and XIANG Zhong-huai( The Key Sericultural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Ministry, College of Silkworm and Silk engineering ,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0年
余红仕鲁成陈克平
关键词:分子系统学位点昆虫
基于RAPD分析的中国野桑蚕和家蚕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被引量:30
2002年
对具代表性的中国 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mandarina进行了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的野桑蚕的遗传距离较大 ,最大为 0 46 5 (安康 镇江 ) ,最小的也有 0 2 0 9(武汉 合肥 ) ;同一地区不同个体野桑蚕的遗传距离也较大 ,最大为 0 318,最小的为 0 144。它们均远大于家蚕B .mori品种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 (最大为0 0 6 8、最小为 0 0 15 ) ,甚至超过了家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最大为 0 2 5 8、最小为 0 197)。这表明中国野桑蚕是一个十分混杂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群体。另外 ,在大多数情况下野桑蚕的遗传距离表现出与空间距离正相关。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陕西一带的野桑蚕成分复杂 ,有重要的演化意义。
鲁成余红仕向仲怀
关键词:RAPD分析中国野桑蚕家蚕系统发育RAPD分析分子系统树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被引量:52
2002年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鲁成余红仕向仲怀
关键词:中国野桑蚕家蚕DNA多态性系统进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