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ZW003)

作品数:7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曾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巴赫金
  • 1篇对话主义
  • 1篇学科
  • 1篇译本
  • 1篇隐喻
  • 1篇中国学者
  • 1篇审美
  • 1篇主义
  • 1篇文化批评
  • 1篇文化生产
  • 1篇文化生产方式
  • 1篇文化现实
  • 1篇文化转型
  • 1篇文艺
  • 1篇文艺学
  • 1篇小说
  • 1篇洛伊
  • 1篇马克思主义
  • 1篇结构主义
  • 1篇克里斯蒂娃

机构

  • 7篇上海大学

作者

  • 7篇曾军

传媒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12:文艺学的回望与前瞻被引量:2
2012年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曾军
关键词:文艺学
克里斯蒂娃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对巴赫金理论的借鉴和改造被引量:7
2014年
"词语、对话和小说"成为克里斯蒂娃向法国学界介绍巴赫金的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献,是巴赫金思想首次正面介入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起点。克里斯蒂娃没有严格按照巴赫金的写作思路进行客观介绍,而是对这几部分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重新逻辑化的处理,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克里斯蒂娃在该文中借鉴但改造了巴赫金的诸多理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文本"这一概念将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语言分析纳入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框架,通过改造巴赫金的语言分析方法来实现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超越。她讨论问题的逻辑是从"词语"入手,进而转向"话语",最后再聚焦为"对话"的,这也显示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的特点。在对话语类型的分类问题上,克里斯蒂娃并没有理会巴赫金的分类标准和角度(从与他人语言关系的角度),而是将之纳入到了"叙述话语"中进行了考察。该文后半部分对巴赫金复调小说和狂欢化理论的介绍相对客观,但也对之进行了结构主义和互文性的解释。
曾军
关键词:巴赫金克里斯蒂娃结构主义
面对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理论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被引量:5
2012年
"理论之后"作为一种理论背景,并非中国文化批评走向困境的标志,而是真正走向"文化自觉"的象征。"理论之后",西方文化理论并非毫无建树,而是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文化批评实践需要重新确立本土性的研究对象、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应在这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思潮、冲突与激荡中形成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特征的某种认识,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致力于"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的参与性研究,"主流大众文化"可以成为对之的一种命名;在这一以媒介技术、商品消费为取向的文化生产大潮中,处于支配性地位的便不再只是纯文学、高雅艺术和精英文化了,而是由权力、资本、技术以及相应的文化趣味相交织而形成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批评需要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强有力的批判性质疑和建设性参与,从而真正介入并影响支配性文化的形成。
曾军
关键词:文化批评文化生产方式
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1
2009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各种学说进入我们的话语体系。我们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半个多世纪的思想历程。西方文论的各种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对中国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无疑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人们忙于对各种西方文论学习、输入和运用时,中国文论界却慢慢失去了自己固有的话语,失去了解决中国当下文论发展问题的能力,也简化了我们原本丰富、复杂甚至矛盾丛生的文艺现象。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文论,探讨各种思潮、流派对中国当下文论的影响,寻找并建立我们自己的批评范式与批评话语,如何更好地进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需要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着这一初衷,本刊将近30年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各种西方文艺思潮、文论流派加以梳理,系统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陆续介绍到中国的重要文艺思潮和文论流派,本期的这组文章既有对这些思潮、流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微观分析。希望这组文章对读者全面掌握这些思潮和流派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研究现状有所裨益。
曾军
关键词:中国学者巴赫金弗洛伊德主义译本
从马克思到巴赫金:审美交往的一段问题史被引量:1
2012年
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巴赫金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发展中最贴近审美活动的思想,或者说,只有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交往理论。
曾军
关键词:巴赫金
从“葛兰西转向”到“转型的隐喻”——巴赫金是如何影响伯明翰学派的被引量:11
2008年
巴赫金之所以能对伯明翰学派产生持续三十多年的影响,是与学术生产的群体性、问题意识的相关性以及著述英译和私人交往密切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语言和意识形态"小组,而巴赫金/沃洛希诺夫所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则成为他们讨论的主要文本。其"文化斗争"理论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的对接融合,共同推动了文化研究范式的"葛兰西转向",并影响到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转型。70年代末,本内特的《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显示了伯明翰学人将巴赫金置于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双重视野予以理解的努力,80年代中后期,费斯克对巴赫金的狂欢化作了罗兰·巴特式的处理,斯塔利布拉斯和阿伦·怀特的《越轨的政治学和诗学》一书则将"狂欢"引入福柯式的"越轨";到了90年代,霍尔则将试图用巴赫金的"狂欢"来取代马克思式的"革命",成为理解当代文化的"转型的隐喻"。
曾军
关键词:巴赫金伯明翰学派文化转型
作为审美交往活动的“复调”和“对话主义”被引量:2
2011年
尽管巴赫金的思想往往被简化为"复调"、"对话"和"狂欢",但如果要真正把握其思想的源头,还必须回到其早期的哲学美学思想之中。巴赫金正是在自己独创的建立在"我与他人"关系基础上的行为哲学,以"作者与主人公"(包括其未展开的"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审美活动为对象,引入马克思主义交往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的审美交往理论的,而其以"作者与主人公"间的交往对话为特征的"复调"和以话语为媒介、以外位性和长远时间为特征的"对话主义"也只有在审美交往的范畴内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理解。
曾军
关键词:巴赫金马克思主义复调对话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