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ZW019)

作品数:41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霍志军蒲向明孟永林陈江英田恩铭更多>>
相关机构:天水师范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文学
  • 9篇历史地理
  • 6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文学
  • 7篇唐代
  • 7篇陇右
  • 5篇学子
  • 5篇御史
  • 5篇西北联大
  • 5篇联大
  • 5篇教育
  • 3篇源流
  • 3篇师范
  • 3篇师范教育
  • 3篇权德舆
  • 3篇中唐
  • 3篇陇右文化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2篇代文
  • 2篇艺术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中国文学地图

机构

  • 26篇天水师范学院
  • 12篇陇南师范高等...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作者

  • 22篇霍志军
  • 12篇蒲向明
  • 5篇孟永林
  • 2篇陈江英
  • 1篇田恩铭

传媒

  • 7篇天水师范学院...
  • 7篇重庆邮电大学...
  • 2篇甘肃广播电视...
  • 2篇宁夏师范学院...
  • 2篇地域文化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历史档案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图书馆杂志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社科纵横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史林
  • 1篇档案
  • 1篇图书馆学研究
  • 1篇殷都学刊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甘肃高师学报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天水行政学院...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时期陇人对内地文人咏陇诗的“纠正”被引量:1
2018年
不同文化区的对比、交流,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景观。明清时期内地文士的咏陇诗多是荒凉、偏僻、苦寒的情感基调,存在着对陇右风物的"误读"。而陇人咏陇诗多表现美丽的陇右风光,有着亲切温馨之情感,奔放从容的风度,在异域情调中散发着田园诗风味。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既有传统诗歌的影响,又有内地文士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更是不同地理空间对诗人审美情趣的制约。
霍志军
关键词:陇右文化审美形态
唐代御史活动与判文文体的成熟
2013年
御史活动对唐代判文文体的成熟具有促进之功:(一)御史在唐代判文写作中具有引领作用。一些御史本来工文,又有司法实践,他们倾力于判文写作,这类"how to"类著作对一般士子学习判文制作实际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张鷟《龙筋凤髓判》是典型代表。(二)唐代司法审判程序对判文结构的影响。御史的司法实践,有助于他们提高营构判文叙事结构的能力。(三)御史的"法律思维"对判文修辞的影响。唐代判文写作中的情感取向、注重修辞、伦理感染等,是传统法律思维模式在判文制作中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霍志军
关键词:唐代
陶艺与文艺——陶器制作与中国古代文论关系初探被引量:2
2012年
魏晋以降,大量有关制作陶器的术语,被嫁接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陶艺和文艺相互借鉴、相互发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奇妙景观。古代文学批评家借助于"陶"将一些难以言说的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入微、酣畅淋漓,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陶",这一中华先民基本的生产方式,也走向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的深处,成为其洞悉艺术世界、探索艺术奥秘的工具。援陶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妙所在,深化了古代文论的内涵,对古代文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批评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谓东方文明的杰作。
霍志军
关键词:陶器文学批评
建国以来陇南戏曲发展的三次浪潮
2016年
建国后陇南的戏曲发展共出现了三次高潮:一次是建国初期,一次是"大跃进"时期,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陇南戏曲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也出现过良好势头。但随着时代的演进,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的普及和本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陇南戏曲发展出现了低谷。陇南戏曲发展是否会出现第四次浪潮,展望还是以悲观为多。
蒲向明
关键词:建国以来秦腔现代戏
敦煌文学在中国文学地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年
敦煌文献保存了古代文学数量众多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变文、讲经文、曲子词等众多俗文学形式提供了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地区的民间性的图书馆;敦煌俗文学提供了文人雅文学所未能展示的另外一种文化气象;敦煌文献凝聚了中国、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的文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浸润着异域色彩与本土文化杂糅的多样化文化景观,表现出异常明显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特征;敦煌文献是陇右地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缩影。
霍志军
关键词:敦煌文学中国文学地图
从一个村庄解读中国乞巧民俗——关于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下)被引量:1
2016年
西汉水上游西汉村(属甘肃省礼县祁山乡)的乞巧民俗,具有古朴文化孑遗的特征。其炸油果子、供馔、转饭,跳麻姐姐、照花瓣,过巧娘娘会、送巧是后半程最重要的民俗节点。通过对西汉村完整乞巧活动的考察研究发现,陇南乞巧民俗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原初性,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还是一个女神(巧娘娘)崇拜祭仪活动的完整存留。陇南乞巧祀典、礼仪和习俗的动作以及舞蹈、演唱,具有深广的表现力,展示了远古遗风(特别是早秦文化)的一些活态,并随着环境、时代和风尚的变化而发生着演进。
蒲向明
陇东华亭曲子戏的“地摊”特色
2017年
甘肃华亭曲子戏是西北民间说唱艺术的一种。华亭曲子戏具有演出形式简便灵活、声腔特色鲜明、唱词以华亭方言为主、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等体式特点。华亭曲子戏既是陇中民间社会的节庆狂欢和情趣盎然的审美游戏,也是陇中乡土世界的道德文本。华亭曲子戏表现出以欢音为主、粗犷豪放的风格、单纯率真的情感和古朴拙野的美感,在甘肃省'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霍志军
关键词:说唱艺术陇右
“龙虎榜”与中唐文体文风改革的演进被引量:1
2008年
"龙虎榜"的录取过程为中唐文体文风改革的一次代群承传提供了最佳机遇,"龙虎榜"是中唐文体文风改革思想承传的一个联接点。陆贽、梁肃等人继承了萧颖士、李华、独孤及等人的文体文风改革思想,进一步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学观念通过贞元八年(792)的这次科举取士被韩愈等人接受下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才有了文体文风改革运动的发展高潮。文体文风改革思想的发展从陆贽、梁肃传至韩愈、李观等人已日臻成熟。
田恩铭
关键词:龙虎榜梁肃中唐文学
论李林甫专权期间的御史活动及文学生态——唐代御史与文学研究之三
2011年
李林甫严酷迫害谏官、御史,既使宪司重地遭到毁灭性打击、又诱发了被政治异化的阴森恐怖的文化空气。这对盛唐文学生态影响甚大:多位作家被杀,使盛唐文学少了一批创作的主力军;专权政治使正直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呈现出集体怔忡症。盛唐前期的明媚诗风几乎音沉响绝,痛苦、无奈的悲苦之音应运而生;众多文人流落不偶,士人对盛世的期待变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诗歌正视现实的趋势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天宝诗坛的主导风格。黑暗腐败的朝政,激起文人内心的愤懑,他们将一切生活中的失意、悲愤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倒成全了一代文学。李林甫专权不仅仅是政治活动,足以构成一次文学史事件。
霍志军
关键词:唐代谏官御史文学生态
稿本《三古人苑》与张澍《姓氏五书》刍论被引量:2
2011年
张澍为清代甘肃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姓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其青年时期撰写的《三古人苑》是张澍研究姓氏学的滥觞之作,成为张澍以后进一步研究姓氏学的资料渊薮。《三古人苑序》奠定了张澍姓氏学研究的四大方向,对完成于道光十八年的集大成之作《姓氏五书》而言功不可没。故《三古人苑》与《姓氏五书》之间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孟永林
关键词:滥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