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21008)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何晓顺郭志勇朱晓峰马毅胡安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移植
  • 4篇供肝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三磷酸
  • 2篇术后
  • 2篇器官
  • 2篇细胞
  • 2篇腺苷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供肝质量
  • 2篇供者
  • 2篇肝功
  • 2篇肝功能
  • 2篇成像
  • 2篇成像评估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死亡
  • 1篇亚群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朱晓峰
  • 7篇郭志勇
  • 7篇何晓顺
  • 6篇胡安斌
  • 6篇马毅
  • 5篇王东平
  • 5篇鞠卫强
  • 4篇韩明
  • 4篇巫林伟
  • 2篇陈茂根
  • 2篇王小平
  • 2篇赵强
  • 2篇张志衡
  • 2篇唐云华
  • 1篇傅红梅
  • 1篇孙灿辉
  • 1篇傅茜
  • 1篇王皓晨
  • 1篇魏林
  • 1篇张玲

传媒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重症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肝移植受者生存时间与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水平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稳定生存受者的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昔(CD4+TcelliATP)水平与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及探讨CD4+Tcell-iATP值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行肝移植手术且长期稳定生存的随访患者273例的资料,依据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分为6组,分别为<1年组、1~2年组、2~3年组、3~4年组、4~8年组、>8年组;对于生存<1年组患者进一步依据生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1个月组、1~2个月组、2~3个月组、3~5个月组、5~12个月组,均采用Cylex ImmuKnow Assay方法检测血液标本中CD4+Tcell-iATP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稳定生存<1年组、1~2年组、2~3年组、3~4年组、4~8年组、>8年组受者CD4+Tcell-iATP水平(单位:ng/ml)分别为325±228、216±147、225±172、236±184、298±145、32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6,P<0.01);对于术后生存<1年患者,生存时间<1个月组、1~2个月组、2~3个月组、3~5个月组、5~12个月组CD4+Tcell-iATP水平(单位:ng/ml)分别为441±255、357±235、353±257、202±123、23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2,P< 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稳定生存受者的CD4+Tcell-iATP水平具有与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相关的分布特点.对于术后生存时间<1年内患者CD4+Tcell-iATP水平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体内CD4+T淋巴细胞的免疫活化状态;术后生存2~4年移植受者的CD4+Tcell-iATP水平处于相对低值,CD4+T淋巴细胞活化状态为低反应区带;术后生存时间>5年稳定生存受者CD4+Tcell-iATP水平较生存时间为2~4年移植受者升高.
曲伟孙丽莹朱志军刘颖魏林曾志贵
关键词:肝移植
常温机械灌注改善临床心脏死亡供肝功能的可行性及机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常温机械灌注(NMP)对临床弃肝的保存及修复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间家属同意捐献但不适宜做临床肝移植的3例心脏死亡供者(DCD)供肝进行NMP保存6 h。检测灌注过程中NMP保存液中血糖、乳酸、尿素氮、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浓度;记录胆汁生成量,并检测胆汁中TBIL、碳酸氢盐、γ-谷氨酰转移酶(GGT);观察灌注前后肝组织病理变化、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3例临床弃肝经NMP后发现ALT、AST、TBIL浓度在开始灌注后呈现上升趋势,随后维持相对稳定状态,ALB浓度在灌注过程中由6.00(4.00~8.00)g/L增加到23.33(17.00~27.00)g/L,血糖增加到12.07(10.60~13.90)mmol/L,呈现高糖状态。尿素氮也不断累积浓度达262.3(216.0~325.0)mg/L。肝组织ATP水平由灌注前的56.95(44.21~70.89)μmol/g增加至311.85(276.61~358.08)μmol/g。乳酸浓度则由开始的6.70(2.60~12.60)mmol/L,降至灌注末期的2.5(0.3~5.4)mmol/L。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胆汁的产生逐渐增多,灌注6 h胆汁产生量为8.87(7.30~10.30)ml,而且胆汁的颜色较深,呈黏稠状,伴随着胆汁中的TBIL浓度和碳酸氢盐浓度逐渐升高,而反映胆管损伤指标的γ-GGT浓度则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灌注6 hγ-GGT浓度减少为64.96(38.5~107.5)U/L。同时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浓度]以及炎症反应程度[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NMP实现了对DCD供肝移植前的评估,并且对供肝的选择、治疗干预以及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NMP不仅改善了器官质量和功能,也为扩大供肝来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郭志勇吉斐张志衡唐云华黄陕州朱泽斌汪琳和鞠卫强王东平马毅胡安斌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器官保存肝移植
CT灌注成像评估心脏死亡捐献供肝质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的参数与心脏死亡捐献(DCD)肝脏移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评估供肝质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研究纳入8例DCD供肝肝移植术受体,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8.8±8.0)岁;其中肝细胞癌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2例,术后均未发现血管及胆道并发症。于术后第7天进行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肝动脉灌注流速(AF)、门静脉灌注流速(PF)、肝动脉灌注指数(PI)、肝动脉峰值达到时间(APT)及门静脉峰值达到时间(PPT),结合受体接受检查当天、术后1 d、术后7 d、术后2周、术后1月和术后2月的胆红素(TBIL)、肝酶(ALT、AST、ALP、GGT)、蛋白合成(ALB、PA)及凝血功能(PT、PTA、APTT、INR)等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T灌注成像的参数中AF、APT、PPT与受体术后1月的转氨酶(ALT或AST)具有相关性,其中AF与ALT呈正相关(r=0.842,P〈0.01),AST与APT(r=-0.713,P〈0.05)、PPT(r=-0.756,P〈0.05)呈负相关;PF与受体术后2月的AST呈正相关(r=0.728,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参数与DCD来源供肝移植术后1~2个月的肝功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提示该检查可能成为评价DCD供肝质量及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客观临床指标。
杨磊鞠卫强孙灿辉赵强陈茂根王东平马毅巫林伟胡安斌朱晓峰王国栋郭志勇何晓顺
关键词:灌注成像肝移植肝功能
五酯片在肾移植术后含利福平抗结核治疗中的应用22例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旨在探讨配伍使用五酯片在肾移植受者接受含利福平的标准抗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肾移植术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以他克莫司为主的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均采用含利福平的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同时辅以五酯片以维持血他克莫司浓度。比较使用利福平、五酯片前后他克莫司浓度变化。结果22例患者结核病均成功治愈,移植肾功能稳定,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为达到目标靶浓度,使用利福平后校正他克莫司剂量由(0.048±0.030)mg·kg^-1·d^-1升至(0.079±0.037)mg·kg^-1·d^-1(P=0.005),相应的经校正后的血药浓度由(109.2±34.8)pg/(ml·mg^-1·kg^-1)降至(45.3±22.9)pg/(ml·mg^-1·kg^-1)(P〈0.001)。而辅以五酯片使校正他克莫司剂量降至(0.063±0.038)mg·kg^-1·d^-1(P=0.165),经校正后的血药浓度升至(93.9±38.6)pg·ml^-1·mg^-1·kg^-1(P=0.120)。结论五酯片作为肾移植术后抗结核治疗的辅助用药,既能保证含利福平的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又能维持血他克莫司浓度稳定,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风险,并大幅减少他克莫司用量。
张玲邓荣海刘龙山李军傅茜张桓熙傅红梅王长希
关键词:利福平他克莫司结核肾移植
Gd—EOB—DTPA增强1.5T磁共振成像评估脑死亡供者供肝质量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钆乙氧基苯甲基二乙烯五胺乙酸(Gd-EOB-DTPA)增强1.5T磁共振成像(MRI)在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供肝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9月3日至2014年12月3日间DBD供者16例。前瞻性收集供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为肝功能正常(NLF)组(MELD评分≤10分)及肝功能不全(ILF)组(MELD评分〉10分)。对供者行Gd-EOB-DTPA增强扫描,比较两组间肝实质增强前后信号值、相对增强值、肝肾增强比及造影剂胆管显影时间的差异。最后,根据造影剂排泄时间将全部受者分为两组:延迟显影组(〉20min)与正常显影组(≤20min),分析两组受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差异。结果NLF组及ILF组的肝实质增强值分别为1920.7±304.6和1523.5±376.0,相对增强值分别为(36.6±7.9)%和(21.9±6.7)%,肝肾增强比分别为49.5±14.1和31.2±17.4,以及造影剂排泄时间分别为(15.6±7.7)min和(28.8±9.1)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受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90d。正常组无受者死亡,延迟组出现2例受者死亡。正常组受者术后7d内各项肝功能指标恢复较快。结论应用Gd-EOB-DTP增强1.5T MRI可有效评估DBD供者的供肝质量。
王皓晨韩明王小平孙海兴焦兴元朱晓峰郭志勇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
中国一类供者二例供肝在体劈离后行肝移植临床报道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总结在体劈离式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中国一类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者接受供肝在体劈离手术,并将劈离后的供肝移植给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供肝的劈离手术中,在保证供者循环稳定的情况下使用超声吸引刀劈离肝实质,离体劈离肝脏血管和胆道,并对供肝进行修整。供者例1的全肝质量为1800g,劈离成右三叶供肝和左外叶供肝,右三叶供肝移植给1例成人受者,左外叶供肝经减体积后移植给1例儿童受者。供者例2的全肝质量达2100g,在体劈离成左右半肝,分别移植给2例成人受者。结果在体劈离肝实质的手术耗时分别为1h和45min,离体劈离肝血管和胆道的耗时分别为30min和40min。供肝热缺血时间均为0min,冷缺血时间为120-360min,移植肝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GRWR)为1.5%~2.2%。肝移植后,1例成人受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经手术取尽门静脉血栓后,行门静脉一腔静脉搭桥,术后早期出现肝性脑病症状,经内科治疗后好转。肝移植后4例受者均恢复顺利,随访期间移植肝功能正常,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结论对于中国一类供者,实施在体劈离式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此项术式有望成为扩展供肝来源的重要途径,详细的术前评估技术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保证肝移植顺利进行的关键。
何晓顺巫林伟韩明朱晓峰马毅王东平郭志勇邰强鞠卫强胡安斌
关键词:肝移植肝脏在体
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值及T细胞亚群测定在肝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探讨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值及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在肝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48例行肝移植术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Irnmuknow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细胞ATP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比例。结果正常人、稳定组、感染组与急性排斥组ATP值分别为(331±103)、(364±125)、(182±104)和(479±116)μg/L,急性排斥组明显高于感染组(P〈0.01);稳定组与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明显降低(P〈0.01);稳定组与急性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稳定组CD4^+细胞百分比为(33.23±11.34)%,感染组为(25.53±6.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T细胞ATP值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百分比能较好地反映肝移植患者术后免疫功能。
欧阳杰郭志勇马毅胡安斌朱晓峰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CD4^+T细胞淋巴细胞亚群
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和真菌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对比分析公民身后器官捐献与传统司法途径器官捐献肝移植术后早期受体细菌和真菌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本中心实施的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脏供、受体(研究组)和司法途径来源器官捐献的肝移植受体病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受体术后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术后受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公民身后器官捐献肝脏供体43例;研究组受体72例,对照组受体80例。研究组受体的细菌、真菌感染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2%vs 31.2%)(x^2=4.071,P=0.044)。研究组受体术后1周内的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64.5%vs 38.2%)(x^2=6.133,P=0.018)。供体捐献前感染和开放性创伤史是术后受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5、0.031)。4例疑似供体来源性受体感染,占研究组总感染例数的11.8%(4/34)。结论使用公民身后器官捐献来源器官的肝移植术后受体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司法途径来源,发生细菌感染的时间更早。供体器官捐献前存在感染和有开放性创伤是肝移植术后受体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林健文韩明王小平鞠卫强赵强陈茂根巫林伟陈颖华王东平马毅胡安斌朱晓峰郭志勇何晓顺
关键词:肝移植组织供者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在肝移植后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retention rate of indoeyanine green at 15 minutes,ICG R15 ) 与肝移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12月实施的6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CG R15与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Youden指数,获取具有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组合的ICG R15值作为ICG R15分组的界值,将受者分为高ICG R15组(ICG R15〉9%)和低ICGR15组(ICGR15≤9%)。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研究ICGR15对早期肝功能不全的影响。结果肝移植术后1、3、5、7、14d的ICGR15与相应时间点的血清胆红素总量(r=0.816,P〈0.001)、前白蛋白(r=-0.359,P〈0.001)、白蛋白(r=-0.312,P=0.001)、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0.612,P〈0.001)显著相关,并且高ICGR15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x2=4.654,P=0.031)显著高于低ICGR15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ICGR15是早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ICG R15作为一项简便且有效的独立预后指标,可用来判断肝移植术后受者的预后状况。
吉斐韩明张志衡唐云华鞠卫强巫林伟王东平马毅胡安斌朱晓峰郭志勇何晓顺
关键词:吲哚菁绿肝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