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6A14)
-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建华滕达李秋霞童德文汪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非洲猪瘟媒介软蜱在中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非洲猪瘟病毒可引起家猪的出血性致死性疫病,其一旦发生,很难根治。对此病传入我国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预测其生物传播媒介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对于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运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预测软蜱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根据软蜱的生物学数据和软件自带的模板参数,得出软蜱的调试参数;经Climex分析,软蜱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东部、重庆、陕西南部、湖南、湖北、江西东北部、安徽、河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南部等地的生态气候指数值>20,为高适宜潜在发生区。结论我国部分地区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的自然疫源地。提示应将这些地区列为监测和防控的重点。
- 刘建唐慧林饶玉燕尤扬吴绍强汪明
-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适生性分析
- 非洲猪瘟的风险分析和防控措施被引量:18
- 2009年
-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类动物传染病。由于该病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生将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因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为了防范非洲猪瘟病毒传入我国,根据该病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性,尽可能的降低该病的感染和传播途径。并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无感染性的诊断方法快速、灵敏的检测该病毒,从而将该病传入我国的风险降至最低。
- 李秋霞滕达王建华童德文
-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原学流行病学风险分析防控措施
- 非洲猪瘟病毒VP73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的融合原核表达被引量:2
- 2010年
- 人工合成VP73基因全长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确定其中抗原性较高的区域,利用Primer Premier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243bp的非洲猪瘟病毒VP73基因片段(vp73l)。将该片段与表达载体pET-32a连接克隆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DH5α菌株,经测序、菌落PCR和酶切鉴定,选取VP73L基因正向插入,读码框正确的阳性克隆。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在E.coliBL21(DE3)高效表达,经His亲和层析柱得以纯化。Western blotting显示,该融合蛋白能与兔抗非洲猪瘟病毒VP73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分离纯化该重组融合蛋白;确证目标抗原蛋白VP73L免疫原性及其特异性,进而达到建立非洲猪瘟病毒的免疫检测方法奠定了必要的材料与技术基础。
- 李秋霞滕达童德文杨雅麟田子罡王建华
- 关键词:非洲猪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