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X037)
-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康德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风云与阴影——“捕风捉影”说
- 2012年
- 借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以喻指深刻哲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风云"与"阴影"便是这样一组哲学语素。首先,这飘忽绵延、变幻不定的"风云"和其色晦深、幽湛难尽的"阴影",表征着"道"的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这乃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境。面对这个基本情境,人类通过揳入"节气时间"、"方位空间"、"五行"、"天干地支",乃至"数"及"数学方法"等相关元素来"捕风捉影",从而在这"不确定"中找"确定",更详尽地认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以便能更好地生存。就此而言,这种"捕风捉影"的方法体现了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积极主动性。但另一方面,这"捕风捉影"也体现了人类在具有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的"道"面前的有限性,提示我们在"捕风捉影"时应当时刻保持一种谦逊、谨慎的态度。
- 刘康德
- 关键词:风云五运六气
- 一“朴”二主,“朴”随哪“主”?——诉“朴”被引量:1
- 2010年
- "朴"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语素,在哲学上是对"道"的譬指语。道家关于"朴"的思想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朴散为器",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理性法则形成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器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治理、国家法度的方面;二是"复归于朴",它提示人们,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逸出人们的理性法则之外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无名无状、未被言说、浑沌一团、难以确定且融所有事物于一体的,老子称之为"道"。道家关于"朴"的思想归宿最终落在了上述的第二个层面,他们深刻地洞察到了"朴散为器"的种种不足,因而反对人们将理性法则理想化、至上化,反对人们将世界过分"器具"化。道家对于"朴散为器"的反驳显然是有其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的,然而理性毕竟是人类思维进步的标志之一,是应当"朴散为器"还是应当"复归于朴",似乎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永恒难题。
- 刘康德
- 关键词:道家
- 清談與酒
- 2013年
- "清談與酒"是魏晉名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項內容,因此成爲當今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和學術研究的對象。本文不僅分析了魏晉名士的"喝酒",還考察了他們的"用酒";又不僅分析了魏晉名士的"清談"——"談老莊",還揭示出他們的"清談"是"用老莊談"這一特點。爲了詮釋"用老莊談"這一特點,還將"用酒"和"用老莊談"作了聯繫。最後對"用老莊談"作了若干考釋。
- 劉康德
- 关键词:清谈喝酒
- “浑沌”三性--庄子“浑沌”说被引量:7
- 2014年
-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浑沌"大概是远古时期即已产生的一个神话生物,但庄子在《应帝王》中通过一系列描述使其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学语素。庄子将"浑沌"配置天地中央,隐喻了"浑沌即吾"、"我即天地",这实际上是庄子在深刻地洞察了人之主体自我充分凸显的种种不良后果之后所开出的一帖方剂。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人之内涵(知)与外形的消融,以弱化主体个性的自我自大,社会与自然才能够因此而得到稍许休息和安顿。庄子以"中央"定位"浑沌",还说明了"浑沌"与作为五行之"中央"的"土"的相似性,隐喻着"浑沌"像万物生于斯而又归寂于斯的"土"一样,毕罗万物,尽然事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庄子寓言中的"儵"与"忽"相系联,"浑沌"又是飘忽绵延、变幻不定的"风云"之象征,隐喻着"道"的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而这其实正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境。庄子的"浑沌"中所隐喻的上述内涵其实又是三位一体的,它揭示了人们在其存在情境中所应有的存在方式。
- 刘康德
- 关键词:浑沌包容性不确定性
- 从“(身心)即仁”说到孔子仁学中的生理元素被引量:1
- 2009年
- 文章在"(身心)即仁"的基础上,认为"从身从心"的"(身心)",即反身克己,要比"从人从二"的"仁"更能反映"仁者爱人"的涵义。其原因在于,反身克己意味着不穷于物欲,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仅能够为他人让出更多的资源,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这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仁爱"。因此,文章认为健康的身心状态是"仁"的基础和生理元素,于是也便就有了儒家的一套修身方法:扪心、扼腕、静坐、调息。
- 刘康德
- 论中国哲学中的“农夫”与“工匠”被引量:4
- 2009年
- 本文对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农夫"和"工匠"作了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在大量的传统农工对举中,由于受传统农业社会的制约,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坚持"农本工末"的观点。在传统观点中,这"农工差别"却又是相当大的。农夫与工匠在其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思想体会是不一样的。农夫体道和工匠用器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道体"和"器用"深刻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程。
- 刘康德
- 关键词:农夫工匠
- 论“玄”及与“玄”相关的事与理被引量:3
- 2008年
- 本文对中国哲学中最常见的用语——"玄"作探讨。认为"深奥不可知、微远不可见、幽昧不可测"的"玄"之字义与"玄"之字形—(■)(葫芦)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对"玄"之字音和写法作了界定。文章还对与"玄"相关的事情作了梳理,并分析了物象世界产生"玄"事的原因。文章最后对与"玄"相关的理论作了阐发,提出置"玄"(悬)法和览"玄"法。其中梳理了若干个结合两极对立的览"玄"法,认为如能将人我、身心、有无、正反、悬漩等融合统一,倒是有可能览玄知化的。
- 刘康德
- 关键词:悬置
- “游刃”与“凿”辨析被引量:1
- 2010年
- "游刃"与"凿"是道家思想中一对意义相反的语素,特别是作为动词使用时,它们表征着人们在处事待物时不同的哲学态度。首先,"凿"以及与之相关的"规矩"、"准绳"等器物的出现,说明了人们思维理性、逻辑条理的形成确立和日益强化;但在庄子看来,理性逻辑所起的作用并非万能,这种知识理性如果发展到逻辑过度、理性至上的地步,势必会"凿破浑沌"、"遗其玄珠"。由此,庄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以轻细灵巧的"游刃"隐喻工具、对象、认知等诸要素的转变,劝导人们在处事待物时要改变逻辑理性至上的观念,做到与物委蛇、以物为枢、乘物顺势、随缘葆真,内心谦虚、行为谨慎、不彰显自我,最终达到与天同形、与道同貌的化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庄子褒"游刃"而贬"凿"并不是要抛弃毁绝"凿",而是希望限制知识理性的负面作用,从而更好地将"游刃"与"凿"、直觉与理性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 刘康德
- 关键词:道家直觉
- 老子“道”论——十字道与一通道
- 2010年
-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 刘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