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基金(TF092393-CN) 作品数:11 被引量:31 H指数:3 相关作者: 钱坤 严平 杨书运 刘和俊 陈琛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全球环境基金 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天文地球 更多>>
淮河流域NDVI周期性分析 2013年 利用1982年1月到2006年12月的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GIMMS(Global Inventory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Studies)NDVI数据,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淮河流域NDVI数据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安徽段各站点SINDVI基本存在2—3a、9~10a、12—13a及15~16a的变化周期。其主要影响因子可能为气温和降水,而气候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受海-气相互作用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植被的周期变化。 陈思英 关文健 杨书运 韩辉邦关键词:NDVI EMD 气候因子 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分布及其利用的效益 被引量:14 2012年 分析了江苏省秸秆类农业生物质能源在不同作物及地区间的分布状况,并选择3个典型的秸秆发电项目作为案例,采用成本-收益分析、货币价值折算及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江苏省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秸秆资源以粮食作物为主,约占91.8%,全省秸秆资源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阶梯式分布;目前的秸秆发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秸秆发电等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资源环境外部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与燃煤发电相比,秸秆发电节省原煤的同时减少了大量的污染排放,如果其资源环境效益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不仅可以补偿企业的经济亏损,还可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另外,CDM项目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其资源环境价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张兵 张宁 李丹 徐超淮河流域农田碳收支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对淮河流域农田湍流特征进行了4年连续监测,以该地区主要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为例,对CO2通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秋、冬。2007—2010年淮河流域夏季农田CO2通量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型,白天为明显的碳汇;其日最大累计吸收量出现在2007年,可达16.1mg.m-2.s-1,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11.1 mg.m-2.s-1。在水稻拔节期垂直风速(W)、潜热通量(LE)、显热通量(H)、光合有效辐射(PAR)、净辐射(Rn)与CO2通量均呈负相关,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新的综合指标F=-0.36ZX1+0.42ZX2+0.42ZX3+0.42ZX4+0.39ZX5+0.42ZX6+0.13ZX7,并经过计算得出中午1点是最大的碳汇,凌晨12点是最大的碳源。 叶飞 严平 钱坤 陈琛 刘和俊关键词:淮河流域 CO2通量 主成分分析 基于MODIS数据的安徽淮河流域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 2013年 淮河流域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淮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6年安徽淮河流域年平均NPP为336.62gc/m2,其中,2004年NPP最大,为380.73gc/m2,2000年最小,为298.76gc/m2;根据年NPP分布显示,淮河以南地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要好于淮河以北地区,在淮河以南地区,长江以南的植被生长状况要好于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因为这些地区多为森林,植被覆盖度高。2000-2006年间,安徽淮河流域NPP总体呈增加趋势,淮河沿岸NPP增加明显。 陈思英 郑军 杨书运 徐倩倩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MODIS 淮河流域 全球环境基金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的监测与评价——基于江苏省新沂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灌溉措施、肥料深施的比例等方面,项目区均高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各种病虫害发生程度项目区均小于非项目区。项目区有机肥使用比非项目区高9.5百分点,增产比例高11.3百分点;9000ks/hm2小麦高产的农户在项目区极显著多于非项目区,而4500kg/hm2低产的农户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低5.8百分点。2008—2011年新沂市冬天低温来临早且持续时间长,项目区86%农户在10月20日前播种小麦且70.2%农户播种量为150—225ks/hm2;而非项目区播种普遍较迟,33.4%农户在10月21-30日播种且50%农户播种量达300—375kg/hm2。结果表明,新沂市项目区农民大多知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技措施,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本研究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推广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黄丽芬 张蓉 李慧 许文艺 陆斌 王喜林 庄恒扬关键词:气候变化 小麦 江苏省GEF项目区气候变暖的农业效应 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江苏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区1961—2008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48 a来苏北项目区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在此背景下界限温度的积温、无霜期长短、四季时间和参考蒸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8 a来苏北≥0℃、≥10℃积温量和积温日数显著增加,无霜期延长了15—30 d;春季时间延长最明显,夏季次之,冬季时间缩短最明显,秋季次之;春、夏季的参考蒸散稍有减小,秋、冬季略有增大。 张宗磊 缪启龙 王喜林关键词:GEF 气候变化 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2011年 阐述了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 钱坤 徐倩倩 黄晓春 吕凯关键词: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农业措施 生物炭对作物的生长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7年 不同生物质类型和炭化条件所制备的生物炭,理化性质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农业应用效果。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变异较大,既有促进作用,亦有抑制作用或没有作用,这不仅与生物炭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土壤容量、转变微生物群落等有关,也可能是其本身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对作物生长产生的直接效应。本文综述了生物炭对作物的生长效应及可能的机理研究进展,为生物炭的科学制备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利于农业生产上更好地利用生物炭促进作物生长。 杨勇关键词:生物炭 作物生长 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针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总结了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即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因地制宜的采用农艺技术。通过归纳农业资源评价、农业工程评价、农艺技术评价和节水灌溉技术评价的评价... 翟治芬 严昌荣 刘爽 刘勤关键词: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分别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钱坤 刘和俊 吕凯 孙金犬关键词:粮食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