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748)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君徐荣沈亮刘赛徐常青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永宁县本草苁蓉种植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肉苁蓉生境特征、寄生机制和营养传输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 2012年
- 肉苁蓉为传统名贵中药,近年其原植物野生资源急剧减少,亟需进行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肉苁蓉为全寄生植物,生理生态及营养传输极具特殊性;经系统查阅并整理国内外对肉苁蓉的生境特征、寄生机制、营养传输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以期进一步为肉苁蓉的营养传输、种质资源、药材质量及农业生产等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提供参考。
- 黄小方徐荣陈君于晶刘赛刘同宁
- 关键词:肉苁蓉梭梭
- 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对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采用IMAGING-PAM叶绿素荧光法,测定了宁夏地区种植的梭梭和白梭梭在离体脱水胁迫和光合日变化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以研究肉苁蓉寄主梭梭和白梭梭对地理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梭梭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性能,其光合电子传递活性(Fv/Fm)、光能转化效率(qP)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等指标均高于白梭梭.离体脱水胁迫48 h,梭梭同化枝含水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白梭梭.梭梭和白梭梭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差异较大,且呈现"V"型变化趋势.推测梭梭对水分及光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白梭梭强,地理分布较广;白梭梭因受水分及光照等因子限制,地理分布较窄.
- 沈亮陈君刘赛徐荣徐常青刘同宁
- 关键词:梭梭白梭梭叶绿素荧光脱水胁迫日变化
- 我国肉苁蓉寄主梭梭种质资源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该研究主要采用AFLP技术结合PopGene32和NTSYSpc2.1软件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5省14地103份梭梭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梭梭群体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13%,5个省居群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8 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67 6,说明梭梭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3 8,即68.62%的遗传变异来自省内,31.38%的遗传变异来自省间。5个省间的基因流(Nm)为1.093 5,其基因流属于风媒异交植物的特征。AMOVA分析表明,梭梭89.34%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省内,仅有10.66%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省与省之间,进一步分析得知省内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各采样点居群间(84.80%)。依据Nei's遗传距离对不同居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知新疆和青海的梭梭样品和其他各省相比其遗传关系较远且各自聚为一支,而甘肃、内蒙古和宁夏产区的样品遗传关系较近聚为一支。总之,我国梭梭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各地区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现阶段该物种的种内丰度较高。因此,加强不同地区的梭梭种质繁育和人工种植推广可以有效的保护野生梭梭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
- 沈亮徐荣陈君陈安平朱国强吕嘉王伟刘同宁
- 关键词:梭梭AFLP种质资源
- 蒸制处理改进肉苁蓉产地加工的质量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蒸制处理对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 Y.C.Ma产地加工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的影响。方法肉苁蓉均分为晒干组和蒸制组,紫外分光光度计、HPLC和酶标仪对两组的粉末色度、有效成分含有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3+)还原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蒸制组的外观性状比晒干组更柔软顺直,粉末颜色更鲜亮。除肉苁蓉苷A外,蒸制组苯乙醇苷类(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和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多糖、可溶性糖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有量均显著高于晒干组(P<0.05),而且抗氧化活性也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蒸制处理可适应肉苁蓉的大规模产地加工。
- 彭芳徐荣高晓霞刘同宁刘源陈君
- 关键词:肉苁蓉蒸制
- 肉苁蓉寄主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为探索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及其与肉苁蓉寄生的关系,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5—8月份梭梭生长季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对其根际土壤AM真菌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并分析了肉苁蓉寄生与梭梭根际微生物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7月3个月份的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种类及含量均显著高于8月份,总磷脂脂肪酸和AM真菌磷脂脂肪酸以6月份含量最高。梭梭根际土壤共鉴定出AM真菌4属35种,它们分别为球囊霉属(Glomus)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7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3种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种。其中以黑球囊霉(Glomus melanosporum)和双网无梗囊霉(Acaulospora bireticulata)为优势种群,并且发现了与寄生有关的巨孢囊霉属AM真菌。6月份和8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多,而5月份的AM真菌孢子数量最低。6月份梭梭根际土壤提取液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65.94%)和田间接种寄生率(59.19%)均为最高值,而5月份土壤提取液测试得到的肉苁蓉种子萌发率最低。因此,推测梭梭根际AM真菌可能参与了肉苁蓉的寄生过程。相关分析表明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与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大,其中可能与寄生有关的真菌数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肉苁蓉寄生率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养分呈显著负相关。研究为解析梭梭根际土壤微生物在肉苁蓉寄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指导肉苁蓉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 沈亮徐荣刘赛徐常青贺宁刘同宁陈君
- 关键词:梭梭肉苁蓉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