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2008]67)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李显森左涛彭荣万瑞景金显仕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生长率
  • 1篇夏初
  • 1篇邻近海域
  • 1篇南极半岛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海域
  • 1篇发育期
  • 1篇浮游
  • 1篇浮游动物
  • 1篇春末夏初

机构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黄海水产研究...

作者

  • 2篇左涛
  • 2篇李显森
  • 1篇王俊
  • 1篇林群
  • 1篇吴强
  • 1篇赵宪勇
  • 1篇金显仕
  • 1篇万瑞景
  • 1篇陈丹
  • 1篇彭荣

传媒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数量组成和分布被引量:1
2015年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邻近海域渔场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样品,分析了南极大磷虾数量、个体体长分布和发育期组成等种群结构特点。样品由330μm和500μm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两种采集方式所获。结果显示,采集样中,南奥克尼群岛水域的南极大磷虾平均密度为1.92 ind/m3,高于南设得兰群岛水域的相应值(0.35 ind/m3);出现的南极大磷虾个体发育期包括CI至CIII期原蚤状幼体、FI至FIV期和FVI期蚤状幼体、未成体、成体(包括雌体和雄体);各发育期个体中,原蚤状幼体数量较多;原蚤状幼体、蚤状幼体、未成体及成体的体长范围(平均体长)分别为1.76–4.96 mm(3.48 mm)、3.95–14.80 mm(5.96 mm)、16.87–39.85 mm(36.10 mm)、40.00–58.96 mm(43.94 mm)。CIII期原蚤状幼体和FI期蚤状幼体的生长率较高。推测,南奥克尼群岛水域南极大磷虾生殖季节始于9月末,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上旬;而南设得兰群岛生殖季节应早于上述水域。比较两种采集方式,南极大磷虾在水平网中的出现频率和个体出现数量均高于垂直网采集样的相应值,建议传统垂直拖网与水平拖网两种采样方式有效结合,可促进更全面了解大磷虾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特点。
左涛陈丹赵宪勇吴强李显森
关键词:发育期生长率南极半岛
春末夏初莱州湾浮游动物生物量谱及潜在鱼类生物量的估算被引量:5
2012年
分析了2008年春末夏初(5月和6月)利用浮游生物网(孔径160和500μm)采集的莱州湾浮游动物样品,对此季莱州湾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个体粒级分布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构建了莱州湾浮游动物的标准生物量谱,并应用生物量谱理论Borgmann模型(1987)对莱州湾的渔业资源现存量进行了初步的估算。结果表明,5月和6月莱州湾浮游动物个体粒级(Log2含碳量)分布范围为-3~10。浮游动物的Sheldon型生物量谱的特征为:5月生物量高,表现为由双刺纺锤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双峰曲线;6月生物量低,表现为由中华哲水蚤、强壮箭虫构成的单峰曲线。浮游动物混合粒级的日生产力和日周转率P/B值:5月为75mgC/m2·d和0.20,6月为24mgC/m2·d和0.16。5月的标准生物量谱线性方程y=-0.9629x+14.893(R2=0.60),6月y=-0.9063x+12.832(R2=0.80)。基于Borgmann模型的估算,5月粒级为14~16的渔业生物的生物量为0.57gC/m2,6月粒级12~25的渔业生物的生物量为0.1gC/m2。
彭荣左涛万瑞景林群李显森王俊金显仕
关键词:浮游动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