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066)

作品数:34 被引量:274H指数:9
相关作者:江立庚胡钧铭梁天锋秦华东周佳民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2篇水稻
  • 19篇免耕
  • 11篇根系
  • 9篇根系生长
  • 8篇抛秧
  • 8篇耕作
  • 8篇耕作方式
  • 7篇氮素
  • 7篇栽培
  • 7篇免耕抛秧
  • 7篇还田
  • 6篇氮素利用
  • 6篇稻草还田
  • 6篇籽粒
  • 6篇籽粒生长
  • 6篇花后
  • 5篇稻根
  • 5篇水稻根
  • 5篇水稻根系
  • 5篇水稻根系生长

机构

  • 34篇广西大学
  • 9篇广西农业科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广西气象减灾...
  • 1篇科技厅

作者

  • 34篇江立庚
  • 12篇胡钧铭
  • 9篇秦华东
  • 9篇梁天锋
  • 8篇周佳民
  • 7篇徐世宏
  • 7篇张玉
  • 6篇刘开强
  • 5篇韦善清
  • 5篇莫润秀
  • 5篇肖巧珍
  • 4篇董登峰
  • 4篇丁成泉
  • 4篇梁和
  • 4篇黄景
  • 4篇曾可
  • 4篇顾明华
  • 3篇唐茂艳
  • 3篇夏瑜
  • 2篇汪妮娜

传媒

  • 7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广西植物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作物杂志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杂交水稻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0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被引量:24
2006年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夏瑜杨为芳唐茂艳李如平何礼健郭立梁天锋江立庚
关键词:水稻强化栽培耕作方式生长发育
不同播期下优质稻桂华占、八桂香花后碳氮物质流转与籽粒生长相关性被引量:3
2012年
以桂华占、八桂香为材料,不同播期调控下,研究不同播期下优质稻花后植株碳氮流转与籽粒生长及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花后茎鞘、叶片干物质运转速度和运转率都与籽粒起始灌浆势呈正相关。籽粒活跃灌浆期、持续灌浆时间与花后茎鞘、叶片干物质运转速度和运转率呈极显著正相关。(2)播种期推迟不利于茎鞘碳同化物向穗部流转,茎鞘碳同化物转运对籽粒的产量和淀粉产量的贡献率表现为淀粉>可溶性糖>蔗糖,茎鞘碳同化物对籽粒产量及淀粉产量的贡献率远高于叶片。可溶性糖转运对籽粒产量和淀粉产量贡献率表现为SD1>SD2>SD3;蔗糖、淀粉对籽粒的产量贡献率表现为SD1>SD2>SD3。茎叶可溶性糖积累量的减少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积累量增加是同步的,并且,茎叶可溶性糖积累量快速递减期(花后3~12 d)与直链淀粉含量和积累量快速递增期(花后6~12 d)同步。(3)播种期推迟减少茎鞘和叶片总氮的积累,籽粒氮收获指数降低,但是播种期的推迟却增加茎鞘和叶片器官蛋白氮积累,有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胡钧铭江立庚徐世宏韦善清梁和董登峰
关键词:籽粒生长
稻草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学效应被引量:3
2008年
稻草生物产量约占水稻整个生物产量的50%,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近年来,随着免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生态恶化、资源短缺、氮肥利用率低等方面的原因,稻草还田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综述了稻草品质化学、还田技术以及稻草还田对作物生长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刘开强江立庚周佳民胡钧铭徐世宏
关键词:稻草还田生态学效应
基于灰色模型对不同播期优质籼稻品质评价被引量:9
2009年
为了探讨优质稻谷品质在播期间变异特征,以大粒型品种八桂香,小粒型品种桂华占、油占8号、七桂占等4个优质籼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以中粒型品种珍桂矮为对照,进行分期播种,以农业部最新行业标准的一级优质籼稻标准为参考样,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求得参试品种与参考样的关联度系数,依米质优劣将不同品种排序。结果表明:籼型稻谷粒型影响稻谷品质优劣。播期的适当推迟对提高稻谷品质有利。品质的优劣与品种密切相关,优质品种是获得优质稻谷的重要前提,但是优质稻谷也受栽培方式和气候影响。稻米品质优劣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品种、稻谷粒型影响。
胡钧铭江立庚吕永成
关键词:优质籼稻播期稻米品质
水分管理对免耕抛秧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研究了水分管理对免耕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根系的伸长、生长、生理及分布具有较大影响,水稻各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水稻单株根干质量、单株生物量、根半径、根表面积、总根数、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淹水淹灌。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实收产量显著高于淹水淹灌,增产主要因子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灌浆盛期干湿交替灌溉处理单株生物量、根半径、根表面积、总根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湿润淹灌,水稻产量差异则不显著。
秦华东江立庚肖巧珍徐世宏
关键词:免耕水稻水分管理根系生长干湿交替灌溉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免耕抛秧水稻立苗期根系生长特性被引量:7
2011年
在免耕条件下,对3种水分管理模式(水层淹灌、干湿交替灌溉和湿润灌溉)的立苗期根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抛栽后第2天,无论晚季或早季,整个立苗期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根冠比、单株根生物量、总根数、白根数、一次分枝数量、根系活力、发根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水层淹灌和湿润灌溉处理。水层淹灌处理利于二次分枝根的发生与根系的伸长。湿润灌溉处理更能促进早季稻根毛区生长。
秦华东肖巧珍梁天锋江立庚张玉徐世宏
关键词:水分免耕抛秧稻根系特性根系活力
稻田耕作方式和施氮水平对抛栽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06年
比较了4个施氮水平下免耕抛栽水稻和常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在127.5~193.0kg/hm^2施氮水平内.结实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穗数、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重、粒叶比和根系活力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施氨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93.0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127.5kg/hm^2处理的。常耕抛栽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粒叶比高于免耕抛栽水稻,但免耕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植株高度、单茎重、根系活力和颖花茎流量比常耕水稻的高,免耕抛栽水稻的群体质量略优于常耕抛栽水稻的。免耕抛栽水稻比常耕抛栽水稻增产2.10%,但差异不显著。
秦华东谭素宁曾华忠江立庚何礼健李如平杨为芳陆福勇唐茂艳
关键词:水稻免耕抛秧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黄景顾明华徐世宏杨为芳江立庚
关键词:稻草还田免耕抛秧耕作方式氮素利用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土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探讨免耕抛秧栽培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分别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的常耕和免耕试验的土壤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耕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影响不明显。免耕改变了耕作层亚层的剖面形态特征,且表层土壤疏松和pH值变小;水稻根系向土壤表层集中和裂隙出现部位增高。普通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Aa1-Aa2-Aa3,疏松表层较薄、亚表层有变坚实的趋势。稻草还田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O-Aa1-Aa2-Aa3,鳝血斑的数量增加、土壤颜色加深、疏松和体积质量降低。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形成的土壤剖面协调土壤肥力效果最好。
黄景顾明华徐世宏杨为芳江立庚
关键词:免耕抛秧稻草还田水稻土土体构型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的氮素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被引量:18
2009年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分层采集稻田土壤剖面样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常耕CT、免耕NT、稻草还田常耕CTS、稻草还田免耕NTS)、不同土层稻田土壤的氮素(N)形态及氮素转化菌特征.结果表明:在N素转化菌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0~5cm土层氨化细菌的数量以NTS处理最多;0~5cm和5~12cm土层亚硝化细菌数量CT处理高于NT处理,12~20cm土层则相反;NTS较CTS处理降低了0~20cm土层的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在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NT处理较CT处理提高了0~5cm土层的嫌气性固氮菌数量.在N素形态方面,水稻整个生育期NT处理碱解N和全N较集中分布在0~5cm土层,明显高于CT处理,而5~12cm和12~20cm土层比CT处理低;12~20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NT与CT处理差异不显著,而NTS处理0~20cm土层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所提高.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铵态氮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正相关程度最高,而碱解氮与嫌气性固氮菌正相关程度最高,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土层氮素转化菌数量与不同形态N含量,NTS更有利于稻田氮素供应与养分积累.
顾明华区惠平刘昔辉黄景黎晓峰李柳霞沈方科江立庚
关键词:氮素形态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