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3210221048)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圣勇王炯岳建芝李润娟李冲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生物质用作吸附剂处理污水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7年
- 选取2007-2011年和2012-2016年2个时间段,对CNKI数据库有关生物质用作吸附剂处理污水的论文进行统计对比,总结了生物质吸附剂的研究热度变化、材料选取、改性方法的运用和吸附理论的分析等方面。认为2012-2016年有关生物质吸附剂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热度大幅度提高;但生物质吸附剂的材料选取变化不明显,以炭化生物质为主;对于吸附剂的改性以高温热解和酸碱改性为主。2012-2016年研究新型改性方法比例有所增加。2007-2011年有关吸附理论的研究以物理吸附理论为主,2012-2016年转变为化学吸附理论为主,吸附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 常兴涛李润娟岳建芝
- 关键词:污水处理改性
- 玉米秸秆打捆燃烧特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采用热重-微分热重(TG-DTG)联用技术对玉米秸秆散烧、打捆、成型3种燃烧方式进行热重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打捆燃料燃烧特性指数,并与散烧和成型燃烧相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捆烧与散烧和成型燃烧过程都经历水分蒸发、挥发分析出、固定碳的燃烧和燃尽4个阶段;由于打捆燃料具有独特的尺寸结构,不利于传热传质的进行,其挥发分的析出峰值时间滞后;打捆燃料挥发分不易析出,析出过程较为平稳,维持较长时间;打捆燃料燃烧后期固定碳的燃烧存在更为显著的峰值点;通过自主设计捆烧试验台对热重试验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其结果具有相似性。最后将打捆燃料燃烧特性与生物质锅炉供风系统设计相结合,采用分段式供风,提出一种新型锅炉供风系统设计思路。
- 王炯刘圣勇刘圣勇远方张品刘婷婷
- 关键词:打捆燃烧反应动力学
- 玉米芯粉体吸附去除水溶液中铬离子的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以玉米芯粉体作为吸附剂,吸附处理含Cr(Ⅵ)模拟废水,研究了温度、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吸附剂粒径和废水初始p H值对玉米芯粉体吸附处理含Cr(Ⅵ)模拟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粉体的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吸附反应的前80 min反应较为迅速。玉米芯用量为0.5 g时去除率最大。随着玉米芯粉体粒径的减小,Cr(Ⅵ)离子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粒径为0.097-0.105 mm时单位吸附量达到最大。低的初始p H值有利于提高玉米芯吸附去除率,p H值为0.5时玉米芯粉体对Cr(Ⅵ)离子的去除率达到了99.725%。
- 岳建芝杜金宇李刚李润娟张志萍寇秋娟
- 关键词:玉米芯粉体六价铬离子
- 生物质成型燃料蒸汽锅炉的设计与研究
- 2015年
- 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进行分析,针对生物质燃料挥发分含量高、热损失大、后劲不足的燃烧特性,在充分继承原燃煤链条炉优点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形式的链条炉。该锅炉采用前轴驱动链条炉排,高而短的前拱和低而长的后拱,在炉膛燃烧区设计二次风喷嘴,在炉膛下部、前拱区及后拱区都采用绝热炉膛,可使燃烧更加稳定、充分,不完全燃烧和热损失大大减少,热效率提高。该锅炉已在河南某地投入使用,通过实地考察该锅炉运行状况良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证明该设计可行,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 刘鹏王欣然能立刘圣勇
- 关键词:生物质成型燃料
- 添加剂对小麦秸秆燃烧结渣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以小麦秸秆为原料,以CaO、NH_4H_2PO_4、(NH4)_2SO_4、高岭土为添加剂,在不同灰化温度下进行燃烧,对其灰渣的结渣特性进行分析,并且对燃烧后灰渣样品进行SEM-EDX分析,从微观角度对其灰渣形貌和化学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4种添加剂缓解结渣作用效果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CaO、NH_4H_2PO_4、高岭土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但(NH4)_2SO_4的结渣作用效果逐渐减弱,说明温度对不同添加剂的抑制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影响。在温度为900℃时,4种添加剂缓解结渣作用效果依次为高岭土>NH_4H_2PO_4>CaO>(NH_4)2SO_4,并且高岭土成本价格相对较低,所以更利于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 李冬冬刘圣勇刘圣勇王炯李冲鲁杰
- 关键词:添加剂小麦秸秆燃烧温度结渣
- 煅烧废弃河蚌壳制取化剂的分解特性研究
- 2014年
- 为了研究河蚌壳在煅烧过程中的分解特性及影响产物比表面积的因素,采用差热天平,分析蚌壳的分解特性,在河蚌壳分解过程中,有机物成分在287—458℃区间分解,CaCO3在600℃开始分解,800℃几乎分解完全.利用电镜分析观察不同煅烧温度时产物的形貌特征,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不断被细化,1100℃时产物出现熔融烧结.选择三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优化了分解产物比表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以1000℃煅烧、120μm初始粉碎粒径和1.5h的保温时间为最佳比表面积制备条件.
- 张义俊张红梅胡晓波刘圣勇
- 关键词:煅烧催化剂差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