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42)
-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 相关作者:曾礼军梅新林纪兰香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被引量:1
- 2015年
- 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主要云集于上海,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以报刊杂志等新兴媒体为主要交流平台,通过个人交往、乡邦群聚和同人结社等交流形式而形成乡邦色彩浓厚的文人群体圈。不同乡邦地域的报人小说家群体对于上海都市文学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大致而言,广东籍报人小说家群体起到先锋引领作用,江浙籍报人小说家群体承担主体建构作用,上海本籍报人小说家群体则致力于本地文学倡导。他们虽然在上海都市文学建构中有着突出的文学贡献,但对于都市上海却有着浓厚而深刻的文化隔膜和游离性,文学书写中对上海充满着辛辣的批判,精神皈依中则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
- 曾礼军
- 关键词:文人群体都市文学文学建构清末民初报人
- 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的代际兴替与时代特征——以上海活动中心为例
- 2016年
- 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是伴随着近代报纸杂志等新兴媒体而成长的新型文人群体,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由本土向西方对接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肩负者。他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代:《申报》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72年至1894年,他们是小说报刊创编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清末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95年至1911年,他们开创了小说报刊创编的新局面,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一波高潮形成,普遍重视小说的政治启蒙作用,使小说文体从文学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位置;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912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们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二波高潮形成,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促进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初步兴起。
- 曾礼军
- 论《孽海花》中的上海—北京都市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 2014年
- 上海和北京是《孽海花》中人物活动空间和发生诸多故事的重要场所。通过细读文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上海和北京都市书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都市空间而言,上海现代、西化的公共空间与北京古典、传统的私人空间形成对比;从社会风气而言,多元、开放的洋场风气与保守、腐败的帝都风气形成对比;从名士形象而言,上海名士关心西学与帝都名士专研古学形成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出曾朴对于北京、上海两个都市的不同都市体验和空间感知。
- 梅新林纪兰香
- 关键词: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