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7AA05Z158)
- 作品数:4 被引量:33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浩然冯雅丽罗小兵连静李顶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一株产絮凝剂硅酸盐细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被引量:10
- 2008年
- 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硅酸盐菌株B12。对其絮凝剂产生条件进行优化,并考查其絮凝特性。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葡萄糖和0.15 g/L的(NH4)2SO4作为碳源和氮源,调节初始pH值至6.9,在温度为31℃、转速为150 r/min的摇床中培养72 h后,菌株的絮凝活性最高,絮凝率可达93.6%。絮凝剂特性研究表明:供氧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量,但不利于絮凝剂的生成。分段培养有利于提高絮凝率。该菌起絮凝作用的主要是其胞外代谢物,其适用pH值范围广,为0.5~12,絮凝率大于90%;B12菌生物絮凝剂稳定性好,与其他无机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活效果好、无毒、无二次污染,在矿浆固液分离及矿物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冯雅丽王宏杰李浩然杜竹玮罗小兵
- 关键词:硅酸盐细菌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絮凝率
- 钒冶金废水微生物异化还原过程被引量:4
- 2009年
- 以微生物燃料电池为研究工具,研究Rhodoferax ferrireducens(R.f)异化还原钒(Ⅴ)的过程。在对R.f进行NaVO3耐性驯化实验的基础上,考查NaVO3废水浓度、pH值和温度对R.f还原钒(Ⅴ)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钒元素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微生物的生长趋势及周期与钒(Ⅴ)的还原趋势及周期基本相同;初期由于钒化合物的生物效应促进葡萄糖消耗量增加,葡萄糖氧化分解过程产生小分子有机酸,使溶液pH降低,但钒(Ⅴ)还原过程需要H+的参与,且R.f异化作用也消耗部分小分子有机酸,后期溶液pH升高。经优化其培养条件为:温度30℃、搅拌速度150r/min、pH为7.5时,在NaVO3含量为300mg/L的钒废水中,R.f对钒(Ⅴ)的还原率为76%,细菌总数达到1.1×109cfu/mL。
- 李浩然冯雅丽邹晓阎罗小兵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分别以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海底沉积物和厌氧污泥中微生物为模式微生物;用醋酸、人工海水和生活污水为底物构建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阴阳极间电势差不是生物膜形成的主导因素,阳极搅拌作用影响生物膜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电能输出,短暂断路对生物膜无影响。将石墨电极更换为涂有碳载铂催化剂的碳纸电极,输出电能密度增加了70%。同时证明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利用微生物和底物的多样性。
- 李浩然连静冯雅丽李顶杰
-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来源生物膜电极材料
- 一氧化碳还原热解硫酸镁制备高纯氧化镁被引量:8
- 2012年
- 利用菱镁矿和工业纯硫酸制备七水硫酸镁,进一步脱水得到无水硫酸镁。以无水硫酸镁和CO气体为原料,经高温煅烧制备高纯氧化镁,考察硫酸镁粒径、CO气体流量、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硫酸镁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径51.8μm,CO气体流量30 mL/min,煅烧温度800℃,煅烧时间2.0 h。样品氧化镁经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纯度达到99%,其平均粒径为40nm,单分子表面为多孔蓬松状。经实验和动力学推导得到描述热解过程的经验方程,CO气体还原热解硫酸镁的动力学模型为收缩核动力学模型,热解表观活化能为234.055 kJ/mol,该模型表明热解过程中的控制步骤决定于氧化还原速率。
- 张萍冯雅丽李浩然田京雷汪平刘欣伟
- 关键词:菱镁矿硫酸镁CO高纯氧化镁煅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