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53B04)
- 作品数:26 被引量:187H指数:10
- 相关作者:阮培均赵明勇梅艳王孝华张俊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半夏产量为目标,以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产量与半夏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半夏产量≥22 5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13.88万~741.06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1.21~36.29t/hm2,氮肥施用量112.15~133.85kg/hm2,磷肥施用量259.64~292.89kg/hm2;半夏产量≥24 0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38.90万~764.10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0.96~36.54t/hm2,氮肥施用量111.10~134.90kg/hm2,磷肥施用量253.11~292.89kg/hm2。
- 赵明勇阮培均梅艳王孝华王海玲张俊
- 关键词:半夏数学模型农艺措施
-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适宜播种期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考察不同播种期对半夏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设5个播种期,以半夏块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为考察指标。结果:不同播种期对半夏块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块茎产量3月10日播种最高,为1567.6kg.hm-2,其次是3月20日播种的为1547.8kg.hm-2,4月9日播种的最低,为857.0kg.hm-2;总生物碱含量3月10日播种为0.053%,3月20日播种为0.051%,4月9日播种为0.033%。结论: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种植半夏,播种时间应在3月中旬为宜。
- 王孝华阮培均张俊梅艳王海玲赵明勇
- 关键词:半夏播种期总生物碱
-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不同采收期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在喀斯特温凉气候区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半夏采收期。方法设3个采收期,测定各采收期半夏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总生物碱含量。结果 3个采收期之间半夏产量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差异,8月22日采收半夏,其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较高。结论在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适宜采收期为8月下旬。
- 王海玲梅艳王孝华阮培均赵明勇张俊周靖
- 关键词:半夏采收期总生物碱
-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不同种茎栽培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为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考察半夏不同种茎栽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半夏栽培种茎,选用0.5 cm<半夏种茎≤1.0cm、1.0 cm<半夏种茎≤1.5 cm、1.5 cm<半夏种茎≤2.0 cm、半夏种茎>2.0 cm等4个半夏不同种茎进行试验,以半夏干产和粒数、粒重为指标,计算增产百分率,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半夏产量随着种茎的增大而增加,4个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茎大于2.0 cm栽培的半夏产量可达2 333.3 kg/hm2,但净增产量却出现负增长;种茎1.0~1.5 cm栽培的半夏净增加量最多,可达973.5 kg/hm2;种茎1.0~1.5cm栽培的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0.051%。因此,人工栽培半夏,宜采用直径1.0~1.5 cm的种茎。
- 王海玲王孝华阮培均梅艳张俊赵明勇邵继庆杨远平
- 关键词:地下茎生育期总生物碱
- 栽培密度和施肥对半夏产量与总生物碱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及有机肥、磷肥施用量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影响的研究,为制定半夏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依据。田间采用三因子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重量法。栽培措施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栽培密度>施P2O5量>施有机肥量。栽培密度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较小;在半夏栽培中,密度及有机肥、磷肥施用量应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才有利于半夏产量的提高及其总生物碱含量的积累。
- 阮培均董恩省梅艳李锦康王孝华虎明洪赵明勇邵继庆杨远平
- 关键词:半夏有机肥磷肥总生物碱
- 道地特色中药材半夏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被引量:22
- 2010年
- 为探讨道地特色中药材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以提高半夏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采用野生变家栽培种赫章半夏,进行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2008—2009年完成试验示范面积1 400.9 hm2,平均单产干品半夏达3 093.43 kg/hm2,累计新增干品半夏总产量102.84万kg,新增半夏总产值4 465.39万元,新增纯收益3 009.15万元,新增投入与产出比为1∶3.066,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半夏规范化种植技术可在赫章及类似生态区应用。
- 阮培均梅艳王孝华赵明勇邵继庆张俊陈淼玲王海玲
- 关键词:道地药材半夏
-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不同采收期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考察不同采收期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半夏采收期。[方法]设3个采收期,测定各采收期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结果]3个采收期之间半夏产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8月17日采收半夏,其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较高。[结论]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适宜采收期为8月中旬。
- 王海玲王孝华梅艳阮培均张俊赵明勇
- 关键词:半夏采收期总生物碱
- 不同菌材对天麻(Gastrodia elata)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0年
- 以速生树种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 Winkler)和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经济树种核桃(Juglans regia Linn)为菌材,壳斗科菌材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为对照,分别设置不同的菌材用量和麻种用量水平,仿野生栽培红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elat)和乌杆天麻(Gastrodia elata Bl.f.glauca S.Chow),分析不同菌材对天麻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高产的菌材种类、用量和天麻变型及麻种用量的组合,探讨亮叶桦、响叶杨和核桃代替壳斗科植物栽培天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材对红杆天麻和乌杆天麻产量的影响有差异。两种天麻变型对菌材的偏好不同,红杆天麻在白栎和亮叶桦菌材处理下的平均产量高于响叶杨和核桃菌材处理下的产量,而乌杆天麻在亮叶桦和核桃菌材处理下的产量高于响叶杨和白栎菌材处理下的产量。两种天麻变型的最高产量的组合均出现在亮叶桦菌材伴栽的处理中。响叶杨伴栽天麻,效果不及亮叶桦和核桃。4种菌材对天麻的折干率影响不明显。在实际生产中,以亮叶桦、核桃和响叶杨作为替代菌材是完全可行的。从72个处理中筛选出高产的组合,单位面积菌材和麻种用量分别如下:12 kg亮叶桦菌材搭配0.8 kg红杆天麻麻种,12 kg核桃菌材搭配0.6 kg红杆天麻麻种,14 kg响叶杨菌材搭配0.8 kg红杆天麻麻种;14 kg亮叶桦菌材搭配0.6 kg乌杆天麻麻种,12 kg亮叶桦菌材搭配0.6 kg乌杆天麻麻种,10 kg核桃菌材搭配0.8 kg乌杆天麻麻种。
- 容丽华蔡传涛
-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种植密度与施肥试验被引量:5
- 2011年
-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有机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iet.]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重要因素,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范围内,半夏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种植密度在0水平时最高,超过或低于该水平则下降;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在生产中,合理密植,科学施用有机肥、磷肥,将有利于半夏的高产优质生产。
- 梅艳赵明勇阮培均王孝华邵继庆周靖张俊王海玲
- 关键词:半夏总生物碱含量
- 赫章半夏GAP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通过连续3年的半夏规范化种植实验研究,制定出赫章半夏GAP规范化种植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方法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为指导原则,对半夏栽培生产的区划、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留种技术、采收加工及包装、储运等一系列过程开展研究。结果确定各个生产环节的最佳指化生产,其规范化种植标准技术成熟可行。
- 陈铁柱周先建张美薛朝金许文艺海市舒光明
- 关键词: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