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9DFA91900)

作品数:12 被引量:467H指数:9
相关作者:房世波谭凯炎张新时任三学高西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4篇遥感
  • 2篇冬小麦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指数
  • 2篇生物土壤结皮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结皮
  • 2篇农业
  • 2篇小麦
  • 2篇结皮
  • 2篇光谱
  • 2篇干旱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夜间增温
  • 1篇油菜
  • 1篇灾害
  • 1篇增温
  • 1篇蒸发

机构

  • 1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作者

  • 12篇房世波
  • 3篇张新时
  • 3篇谭凯炎
  • 2篇沈斌
  • 2篇任三学
  • 2篇高西宁
  • 1篇唐小萍
  • 1篇毛飞
  • 1篇杜军
  • 1篇阳晶晶
  • 1篇周广胜
  • 1篇许端阳
  • 1篇赵俊芳
  • 1篇韩国军
  • 1篇石磊
  • 1篇郭建平
  • 1篇王玉兰
  • 1篇王伟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红外与毫米波...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被引量:38
2011年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麦生长期,对小麦的生长有利,但同时病虫害越冬基数也增加,对农作物不利;荒漠化及气候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异常天气增多等将导致对农牧业生产极为不利的影响。
韩国军王玉兰房世波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农牧业
苔藓结皮影响干旱半干旱植被指数的稳定性被引量:5
2011年
植被指数是表征大尺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参数,所以得到准确的植被指数就显得至关重要。苔藓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区、极地和亚极地区分布广泛,且干、湿苔藓结皮光谱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在干湿交替频繁的干旱与半干旱区是否对区域植被指数产生影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国内外未见研究报道。该文以最常用的植被指数NDVI为例,重点分析了苔藓结皮干、湿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区域NDVI值。研究得出,100%盖度的湿苔藓结皮NDVI值(0.657)较干苔藓结皮NDVI值(0.320)提高0.337,比干苔藓结皮高1倍多,干、湿苔藓结皮NDVI值达到0.000水平差异显著;研究区苔藓结皮的平均盖度为12.25%,线性混合光谱模型分析得出,湿苔藓结皮较干苔藓结皮可以使研究区区域NDVI提高0.04(14.3%);由于苔藓结皮的存在和干旱半干旱区降雨的不稳定性,必然造成该区域短时间内NDVI变化的不稳定。
房世波张新时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
30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被引量:91
2011年
利用1979-200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近30年来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1979-2008期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日趋严重,农业气象灾害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都呈增加趋势;各类灾害中,旱灾和霜冻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呈增加趋势,风雹成灾面积和成灾比率变化不大呈略微下降趋势,而1989-1998年段水灾严重。(2)旱灾成灾面积在总成灾面积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其次是水灾(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4),再次是风雹,而霜冻成灾面积最小。(3)在区域分布方面,旱灾灾情华北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东北,再次是西北;水灾和旱灾的轻重程度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华中的水灾最严重,其次为华东、华南和西南;风雹灾情的轻重程度在我国的分布也有较强的区域性,华北、西北和东北是风雹的重灾区;霜冻分布各区域差异较小,西北和华中的灾情相对较重。
房世波阳晶晶周广胜
关键词:气象灾害干旱水灾霜冻风雹
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09年
该文概述了北半球和我国气候变暖中增温的非对称性特征:北半球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昼夜不同步性,大部分地区冬、春季升温高于夏、秋季,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高气温升幅的2-3倍;近50年我国近地表气温升高主要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日最低气温升幅是日最气高温升幅的2-3倍,与北半球基本一致;升温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在此基础上概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物候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低气温升高促使整个生长季延长,促使早春作物物候期提前,但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不同作物的物候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现有研究多采用模型或统计的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温度升高对作物有"强迫成熟"效应;而现有的最低气温升高和最高气温升高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非对称性增温对农作物影响的实验研究极少,且缺乏对模型模拟结果的实验验证。
谭凯炎房世波任三学张新时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业生态系统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气候因子驱动分析被引量:26
2009年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3个时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认为毛乌素沙地近20 a来沙漠化程度有所减轻,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植被覆盖增加的决定因素,近20 a中该区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气温升高是促使本研究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研究区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即气候变暖促进了该区植被覆盖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在20 a来农田和林地的大面积增加。
房世波许端阳张新时
关键词:沙漠化遥感毛乌素沙地气候变化
大气[CO_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被引量:59
2010年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品质将会降低,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房世波沈斌谭凯炎高西宁
关键词:温度升高蒸腾作用气孔导度作物产量作物品质
苔藓结皮光谱的变异性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测定干、湿苔藓结皮光谱和不同季节的苔藓结皮光谱,研究了其水分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研究得出,湿苔藓结皮光谱曲线与维管植物的光谱曲线相似,即苔藓在生命活动期的光谱曲线具有高等植物光谱曲线特征,干苔藓结皮光谱曲线特征与裸地土壤的光谱曲线相似;苔藓结皮光谱在苔藓营养发育期(7月)与生殖发育期(10月)存在较大差异,即苔藓结皮光谱也如维管植物一样存在季节变异.研究分析认为,苔藓结皮光谱与其所处环境的土壤水分有关,且苔藓结皮光谱象其他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季节性变异,所以仅通过分析某一状态下的生物结皮的光谱与其他地物光谱的异同,构建的遥感解译方法很难具有普适性.由于湿苔藓结皮光谱与维管植物相似,苔藓结皮可能造成其盖度分布较大区域的植物指数的不稳定性和该区域植被生产力的过高估计.
房世波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遥感光谱苔藓归一化植被指数
未来气候情景下西藏地区的干湿状况变化趋势被引量:13
2011年
旱灾是西藏地区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极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西藏地区干湿状况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对于预防和减轻该区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基于湿润指数,按照中国气候区划中的干湿指标把西藏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区,预估了西藏地区2011-2050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未来A2气候变化背景下,除零星地区外,2011-2050年西藏地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参考作物蒸散量增加的幅度小于降水量增加的幅度,但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未来40a西藏气候总体上呈暖湿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区的缩小趋势非常明显,且年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远远大于湿润指数增加的幅度,环境水热要素相对提高,干旱化程度在逐步减小,较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是,不同气候区在不同时段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不同。2021-2030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缩小趋势以及湿润、半湿润的扩大趋势都很明显;2031-2040年、2041-2050年,干旱、湿润区的缩小趋势以及半干旱、半湿润的扩大趋势均很明显。
赵俊芳郭建平房世波毛飞
关键词:气候变化湿润指数干湿状况
198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1981—2010年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年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量趋于减少,年潜在蒸发量以18.4 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量1980年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年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量的减少与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量减少的作用不可忽视。
杜军房世波唐小萍石磊
关键词:怒江流域潜在蒸发量HURST指数
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7
2010年
【目的】探讨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以冬小麦超优-626(冬性)为试材,利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大田条件下的夜间增温环境(增温从4月3日小麦起身开始,到6月15日小麦收割结束),研究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红外辐射器增温设施增温稳定,使小麦冠层增温2.5℃。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乳熟期提前4d,成熟期提前达5d,其它各物候期提前1—2d,灌浆过程缩短5d;春季夜间冠层增温2.5℃导致冬小麦无效穗数显著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小,冬小麦减产达26.6%。【结论】春季夜间增温可导致冬小麦大幅度减产。从生长发育角度分析得出,物候期提前使生育期缩短、灌浆过程缩短使千粒重下降是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从产量构成分析得出,生育期缩短相应产生的无效穗数大幅度增加、穗粒数大幅度减少是产量降低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同时,增温导致蒸散增加,土壤水分降低可能是导致产量下降的另一因子。建议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采取适宜措施应对夜间气温升高,以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夜间增温冬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