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3ZS068)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朱承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儒学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肉体
  • 1篇肉体生命
  • 1篇儒家
  • 1篇儒学传统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变革
  • 1篇生死
  • 1篇生死问题
  • 1篇世界历史
  • 1篇念头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运动
  • 1篇伦理
  • 1篇伦理生活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国家
  • 1篇和解

机构

  • 6篇上海大学

作者

  • 6篇朱承

传媒

  • 2篇现代哲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船山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幸福的社会之维——以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为中心
2012年
中国社会变革主宰了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探索,民众幸福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就试图实现社会幸福的思想和社会运动而言,出现了诸如太平天国式的乌托邦构造以及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清末思想家"为利欲正名"以及对独立富强的期盼,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用科学、民主等思想意识改造国民与生活的努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以城市化改造民众生活方式的变革等等,这些典型思想或社会运动分别代表着通过乌托邦的想象、国家独立富强的期许、思想意识的改造、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实现美好的社会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众对幸福生活追求的历程,逐渐从幻想、理念走向具体的民生,意味着近代以来为实现美好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从激情、喧嚣走向理性、平实。
朱承
关键词:社会变革
“愉悦”何以可能?——《论语》首章新析
2013年
"愉悦"作为一种在世情绪,对于成就自我、成全他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论语》首章展现了"愉悦"在人生各种场域中的可能性。从《论语》首章可以看出,保持"说"、"乐"或是"不愠"的情绪,对于人们在探索世界、发掘心灵、应对朋友或者遭遇误解时始终凸显仁者气象,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朱承
儒学传统与时代精神——兼论儒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和解被引量:2
2015年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度予以发挥,应予多元考量并从广义上理解儒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之批判,虽有其偏颇过激之处,但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广义儒学",也要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等现代性精神。在古今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一方面用现代性精神推进儒学传统的改造与赓续,一方面积极的发挥儒学传统的多维价值。
朱承
关键词:儒学传统新文化运动
论“世界性”与“地方性”——马克思与儒学的视角被引量:1
2015年
"世界"与"地方"的观念冲突一直以来是中国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从马克思思想的角度看,随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单一民族的问题往往都能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问题,因而我们更应该从"世界性"的视角来反思地方性、民族性的问题;从传统儒家的角度看,"天下"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世界性问题,因而具有超越"地方性""民族国家"的意义。当代中国既要超越"地方性"的局限,又要摆脱"华夏中心主义"的观点,形成一种理性的、开放的"世界性"视野。
朱承
关键词:世界历史民族国家
儒家的“生死念头”被引量:1
2014年
对于生死问题的关注是儒家伦理生活的主题之一。儒家以现世生活为中心,从生命的重要性、生活的意义、生命与道义的关系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之处和死后世界,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观点。首先是关于肉体生命的思考。肉体生命是人的存在基础,保全生命、爱惜生命也是任何健全、理性思想或宗教的基本前提。历史的来看,
朱承
关键词:生死问题儒家肉体生命伦理生活
明儒欧阳德的“政学合一”论被引量:1
2014年
欧阳德是明代王门后学的代表人物,比较集中地发挥了王学的"政学合一"思想。欧阳德认为,所谓"学",不是读书求仕或者获得见闻知识,而是明确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学"是使得良知澄明并在生活中实现进而成就道德理想的成圣道路。而所谓"政",则是希望通过教化让人们都能认清自己的良知和德性,并能在各种环境下坚持"循其本心"的生活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公共秩序。"政"从本源上应该是人的良知本性在社会生活、公共交往事务上的呈现。基于上述对"学"与"政"的理解,欧阳德坚持"政学合一"的论断。欧阳德认为,"政"与"学"在指向上虽各有侧重,但就其根本而言本是一事。"学"意味着成就自我和求真明善,而"政"意味着应对世事和良知的落实,因此,强调"政学合一",也就是强调求真、求善与实现自我、应对世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与"政"是"良知"的两面,"学"是良知的昌明,是"良知"之"明",而"政"则是良知的落实,是"良知"之"致"。欧阳德的"政学合一"论,也是其强调后天功夫与先天本体、功夫践履和体察良知同等重要之思想的鲜明体现,对于王门后学流于空虚的倾向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朱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