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814005)

作品数:59 被引量:742H指数:17
相关作者:刘池洋王建强毛光周赵红格邱欣卫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5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8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3篇盆地
  • 19篇鄂尔多斯盆地
  • 15篇油气
  • 7篇地质
  • 6篇断裂带
  • 6篇源岩
  • 6篇烃源
  • 6篇烃源岩
  • 6篇裂带
  • 5篇断陷
  • 5篇延长组
  • 5篇三叠
  • 5篇生烃
  • 5篇梨树断陷
  • 5篇北部
  • 5篇
  • 5篇成藏
  • 4篇地质意义
  • 4篇生烃演化
  • 4篇裂变径迹

机构

  • 50篇西北大学
  • 14篇山东科技大学
  • 12篇西安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石油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冀东...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陕西延长石油...

作者

  • 37篇刘池洋
  • 21篇王建强
  • 14篇毛光周
  • 13篇赵红格
  • 12篇张东东
  • 12篇邱欣卫
  • 8篇宋立军
  • 8篇刘池阳
  • 7篇曲少东
  • 7篇赵俊峰
  • 6篇陈思谦
  • 6篇邓煜
  • 6篇杨明慧
  • 6篇李健
  • 5篇王飞飞
  • 4篇张参
  • 4篇黄雷
  • 3篇王海然
  • 3篇乔建新
  • 3篇吴柏林

传媒

  • 5篇西北大学学报...
  • 4篇现代地质
  • 4篇地质科学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沉积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下水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Acta G...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Scienc...
  • 2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13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新生代活动演变及其沉积-改造效应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根据对覆盖区地震、钻井等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深入剖析,揭示在渤海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由东、西两条分支断裂带构成,二者又分别由两条主断层及多条次生断层和其间的断块组成。分支断裂带的两条主断层的间距因地而异,一般在5km左右;其结构构造和空间展布特征有别,西支表现为"两断夹一凸"的不对称地垒式,东支主要呈"花状"构造结构。通过古地质构造恢复和分期动态构造演化分析等综合研究,厘定了在新生代不同时期两条分支断裂带在该区不同单元的活动特点和构造-改造效应,进而总结了郯庐断裂带新生代主要阶段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认为在古近纪早中期,研究区处于区域伸展沉降环境,郯庐断裂带对该区的沉积展布无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活动的明显控制沉积效应始于古近纪晚期,总体具伸展兼右行走滑属性,主要表现为切割和改造了研究区原近东西向展布的优势构造-沉积格局,同时控制了前期沉积地层的剥蚀强度及其分布范围和同期沉积。新近纪以来,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带的活动表现出差异显著的东强西弱;于第四纪,在东支断裂带出现正花状反转构造,可能与幕式走滑兼挤压活动有关。
邓煜刘池洋王建强张东东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新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凝灰岩夹层Th元素的富集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凝灰岩夹层分布广泛,能谱测井资料解释凝灰岩夹层Th元素含量为25×10^(-6)~35×10^(-6),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Th含量在15×10^(-6)~80×10^(-6)之间,平均36.6×10^(-6),明显高于与其互层的泥岩或炭质泥岩的平均值,也高于地球各圈层的平均值,属于Th富集状态。延长组凝灰岩夹层中Th的富集可能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原始岩浆中Th含量较高,因其性质相对不活泼,未发生明显的迁移;其二是凝灰岩经历了较强烈的水解蚀变作用,蚀变产物以粘土矿物为主,从而可能吸附了上下地层中的Th,最终导致了凝灰岩夹层中Th的富集。Th的富集可以作为研究区识别凝灰岩夹层的标志,有利于进行更精细的地层对比。同时,Th/U比值反映出的延长期凝灰岩沉积作用所引起的元素迁移和古环境变化,可能对延长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邱欣卫刘池洋毛光周邓煜王飞飞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环境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构造属性被引量:19
2020年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
刘池洋王建强邱欣卫张东东赵俊峰赵红格邓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深部作用秦岭造山带
渤海湾盆地辽西低凸起传递斜坡构造特征与潜山油气聚集被引量:4
2010年
传递斜坡是调节区域构造应变平衡的一类重要的构造样式。根据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断层位移-距离关系以及相干体切片分析,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辽西低凸起传递斜坡的特征,并简要分析传递斜坡与潜山油气聚集的关系。地震剖面解释表明,辽西低凸起潜山带的传递斜坡连接辽西1号断层的下盘和辽西2号断层的上盘;在数据体相干切片上,辽西1号和2号断层呈清晰的侧接形态;而位移-距离关系显示,辽西1号断层的位移沿着断层走向自南向北逐渐传递到辽西2号断层,断层位移在传递斜坡内部基本保持守恒。传递斜坡对潜山油气聚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储层形成和改造方面,优质储层发育是JZ25-1S潜山大油气田的重要成藏要素。
杨明慧周心怀魏刚刘乐李春霞郑晓凤
关键词:油气藏油气聚集辽西低凸起渤海湾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边界恢复被引量:3
2013年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及其邻区残存的沉积建造、现今构造格局出发,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钻井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盆地西北部(贺兰山、桌子山和狼山地区)残留延安期及对应地层进行地层对比、边缘相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和构造环境分析,指出贺兰山及其东侧的银川盆地,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属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狼山地区的对应地层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属于不同的沉积环境;认为早-中侏罗世延安期盆地西北缘边界大致在贺兰山西缘断裂至桌子山一线。
王海然赵红格乔建新高少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被引量:11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贺小元刘池阳王建强赵红格王飞飞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中央古隆起
热力作用的地质、成矿(藏)效应及其判识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重点讨论了热力作用在沉积盆地形成、构造变动、油气赋存等方面的地质效应和影响。研究认为:1)热力作用是盆地形成的重要动力和类型,论述了热力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2)热力作用是富烃凹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国内外富烃凹陷一般均具有高-较高的地热背景;3)热力构造存在普遍,类型特殊,构造特征复杂。进而讨论了热力作用地质效应的判识及研究。
刘池洋
关键词:热力作用深部作用盆地动力学
桑树台断裂构造带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被引量:2
2013年
桑树台断裂构造带位于梨树断陷西侧,为梨树断陷的控盆断裂。构造解析结果表明,桑树台断裂构造带自北而南由苏家屯断裂、桑树台断裂、南—北金山断裂组成,其间分别被西丁家侧接断裂和老公林子侧接断裂相连。火石岭期,在北西—南东向伸展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和南金山断裂伸展活动强烈;沙河子期,在左旋走滑构造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和南金山断裂伸展活动强烈,断层间具调节转换性质的侧接断裂开始形成,同时苏家屯断裂开始活动;营城期,在右旋走滑构造环境下,苏家屯断层和桑树台断裂北部伸展活动强烈,南金山断裂与老公林子断裂侧接带以南区域遭受挤压,缺失营城组沉积;登娄库期—泉头早期,在左行走滑环境下,苏家屯断裂、皮家断裂、桑树台断裂、北金山断裂、南金山断裂及老公林子侧接带断裂强烈走滑,至泉头早期断裂活动显著减弱,几近停止,随后区域被巨厚的泉头组上部及上白垩统覆盖。嫩江期末期—明水期,在南东—北西向的挤压构造环境下,桑树台断裂带南段的老公林子断裂侧接带,走滑强烈,断层向上多切割至地表。喜马拉雅山期,桑树台断裂构造带无明显构造活动。
宋立军刘池洋郭召杰赵春满徐宏节韩淑霞曲少东李莉
关键词:松辽盆地梨树断陷结构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深湖区同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5
2013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野外露头、岩心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深湖区发育有类型多样的同沉积变形构造。露头剖面中见有同沉积砂岩墙、砂泥岩脊、砂岩脉、微断层和褶皱变形构造等,岩心中也观察到砂岩揉皱构造,砂泥质角砾,微断层和砂岩脉等变形构造,在对其特征描述和层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深湖区滑塌形成富含火焰状构造的鲍马层系,指出同沉积构造成因与古地震作用关系密切。时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与火山灰沉积物几乎同期发育,相伴而生,且略早于广泛发育的长7浊积岩;古地震、邻区火山作用或深部热作用导致盆地基底沉降、山体隆升,有利于滑塌浊积岩的形成。空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和西南部,并且从南西至北东方向有强度减弱的趋势。综合对比同期周邻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及深湖区同沉积变形构造的分布特征后认为,同沉积变形构造是对盆地南部秦岭碰撞造山和盆地内深部热作用的耦合响应,指示了深湖盆发育期对应于盆地构造相对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对同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贡献。
邱欣卫刘池洋王建强邓煜王飞飞毛光周
关键词:震积岩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
柴达木盆地巨型油气富集区的确定及勘探成效——改造型盆地原盆控源、改造控藏之范例被引量:7
2020年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刘池洋付锁堂张道伟陈琰黄雷石亚军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