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J[2011]2046)

作品数:8 被引量:184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娟龙健廖洪凯陈彩云刘灵飞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喀斯特山区
  • 4篇有机碳
  • 2篇锑矿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小生境
  • 2篇活性有机碳
  • 1篇养分
  • 1篇冶炼
  • 1篇冶炼厂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山区土壤
  • 1篇石漠化
  • 1篇水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剖面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氮

机构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作者

  • 8篇李娟
  • 7篇龙健
  • 6篇廖洪凯
  • 2篇陈彩云
  • 2篇刘灵飞
  • 1篇万洪富
  • 1篇张文娟
  • 1篇汪境仁
  • 1篇杨江江
  • 1篇李菲
  • 1篇冯业强

传媒

  • 2篇土壤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冗余分析的典型喀斯特山区土壤-石漠化关系研究被引量:41
2012年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手段研究土壤-石漠化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除土壤全磷、全钾和交换性钙由于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基础呼吸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RD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类型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未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且利用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容重作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指示因子,可解释74.4%的土壤-石漠化信息;另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地上植被的影响,为此综合考虑地表植被的生态功能和土壤质量水平,认为花椒是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生态恢复较好的植被选择.
龙健廖洪凯李娟陈彩云
关键词:土壤因子石漠化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活性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花椒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累积效应仅次于林地,且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旱地。研究阐明了喀斯特土壤的自然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辅以必要的造林措施加速其恢复,花椒林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植被类型。
廖洪凯龙健李娟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山区
贵州开阳县党寨天然泉水水质的分析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运用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方法 GB/T8538-2008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49-2006,对贵州开阳县党寨天然泉水的感官、界限、限量、污染物及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党寨天然泉水符合限量指标要求,没有有害物质,是安全的,可作为健康的优质饮用水。
李娟汪境仁
关键词:水质
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12年
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3.7 g/kg和1.16-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
关键词:干热河谷土壤有机碳
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不同介质砷锑铋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以喀斯特山区锑矿冶炼厂周围旱地农田土壤、水和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和植物中重金属As、Sb和Bi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冶炼As、Sb和Bi对环境介质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表层受As、Sb和Bi污染程度不同,生物有效性Sb>As>Bi,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黄家洞山泉水Sb含量符合饮用安全标准;调查3种野生优势本土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重金属的积累有显著差异,芒萁和白茅可作为修复锑矿污染土壤的首选植物,头花蓼可作为修复砷污染的首选植物。
刘灵飞李娟龙健廖洪凯李菲张文娟
关键词:锑矿
贵州喀斯特山区锑冶炼厂对农业土壤污染特征的影响及风险评价被引量:33
2013年
以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镇喀斯特山区废弃锑冶炼厂周同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距离冶炼厂炯囱不同距离12个表层土壤样点和5个典型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Sb、Zn、Pb、Hg、As和Cu,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8.58、11.96、7.99、7.45、6.70和1.60倍;土壤剖面中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垂直变化规律各异,不同层次重金属含量(Pb除外)均表现为:距离冶炼厂烟囱越近含量越高,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n〉As〉Sb〉Cu〉Cr〉Pb〉Hg〉Cd,均明显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的平均水平。其中,As、Cr、Mn和Hg平均含量差异较大,与对照相比,主要污染元素为Sb、Hg和As,Hg和As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的4.7倍、4.4倍;其次是Cd和Cu,分别为周家II级标准的3.0倍、2.7倍。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土壤主要受重金属Cr、Cd、Cu、Sb和As复合污染。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该地区农田土壤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各层次Cr、Cd、Cu和As含量均超标,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在1.21~14.83之间,以重度污染为主;耕作层污染程度由高到低顺序为:大厂村(冶炼厂)〉中心街村〉碧康组〉田坝组,均属于重度污染,表层污染土壤(0~20cm)种植农作物存在一定的风险。
刘灵飞龙健万洪富李娟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锑矿土壤剖面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1
2013年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李娟廖洪凯龙健陈彩云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团聚体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不同小生境对喀斯特山区花椒林表土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地区花椒林下的石缝、石沟、石洞、石槽、石坑及一般土壤为研究对象,对0-2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一般土壤相比,石沟和石坑明显增加了原状土壤和各粒径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而石槽和石洞则有所降低。除石沟外,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土壤主要增加了>5mm粒级团聚体含量。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呈"∨"形分布,并在<0.25mm粒级达到最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出现2个峰值,分别在5~2mm和1~0.5mm 2个粒级中出现,而<0.25mm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96),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廖洪凯龙健李娟
关键词:花椒林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