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CAFRIFEEP201101) 作品数:14 被引量:178 H指数:9 相关作者: 李迪强 丛静 张于光 卢慧 薛亚东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2014年 于2011年8月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沿海拔变化的4种林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规律和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大小顺序均为:亚高山灌丛〉寒温带针叶林〉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加,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微生物商(q MB)随海拔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p H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土壤湿度、温度、p H、有机碳和全氮可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梯度变化的重要因子。 丛静 刘晓 卢慧 薛亚东 刘学端 尹华群 李迪强 张于光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海拔梯度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2012年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分析了植物群落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α多样性,乔木层在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带最高,灌木层随海拔升高呈单峰格局,草本层在较高海拔物种多样性较高;β多样性总体上呈单峰变化,在中海拔建群种发生更替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区最高,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其次是山顶附近。沿海拔梯度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在建群种发生更替的中海拔过渡带形成混交林带,总体上体现了过渡带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和更替速率,总物种丰富度呈沿海拔先升高而后降低的单峰格局。 李广良 薛亚东 张于光 宿秀江 杨敬元 王秀磊 李迪强关键词:川金丝猴 栖息地 群落结构 马尾松林土壤呼吸组分对不同营林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29 2016年 针对不同营林措施(对照、除灌、采伐1(15%)、采伐2(70%)后的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采用LI-8100对其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湿度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不同。1)观测期内,各营林措施下凋落物层呼吸速率差异并不显著,对照、除灌、采伐1、采伐2的根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00、0.83、0.86、1.11μmolCO_2m^(-2)s^(-1);采伐处理下矿质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对照和除灌(P<0.05);2)与对照相比,营林措施并未显著改变凋落物呼吸对于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18.78%-23.70%),但降低了根呼吸的贡献率,其中以采伐1最为显著(P<0.05);除灌的矿质土壤呼吸贡献率(37.00%)与对照(38.32%)相近,而采伐1(45.63%)和采伐2(43.07%)均显著增加了矿质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矿质土壤呼吸的变化是造成采伐措施下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土壤呼吸组分;3)营林后仅采伐2措施下土壤温湿度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温湿度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解释土壤呼吸组分变化,但仅能解释其部分变化(4.6%-59.3%),仍需对营林后其他相关因子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 雷蕾 肖文发 曾立雄 黄志霖 谭本旺关键词:营林措施 根系呼吸 神农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21 2014年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 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布规律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海拔梯度分布格局上,土壤微生物是否与大型生物有着相似的分布规律仍没有得到较好的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Fierer et al.,2011)。 张于光 宿秀江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关键词:海拔梯度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神农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21 2013年 研究神农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亚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种典型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E.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单峰分布格局;DCA二维排序图第1排序轴表达了植被以海拔梯度因子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分布格局;CCA协变量矩阵偏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总体上可以对50.35%的植物多样性变异格局进行解释;CCA排序图表明第一轴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相关水平为0.936),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相关水平分别-0.714和-0.752),而CCA第2排序轴与土壤pH值负相关(相关水平为-0.775),表明这些因子是影响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丛静 尹华群 卢慧 宿秀江 杨敬元 李迪强 张于光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DCA排序 CCA排序 环境解释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不同天然落叶阔叶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结构特征 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布、转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为准确评估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择神农架落叶阔叶成熟林(NMF)和砍伐后形成的落叶阔叶次生林(NSF)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多样性、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结果表明,NSF具有显著(P<0.05)高于NMF的植物多样性,两种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具有明显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了两种植被类型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Mantel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植物多样性、pH、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等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不同阔叶林类型具有明显不同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张于光 宿秀江 王敏 丛静 卢慧 刘敏超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微生物群落结构 典型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环境解释 被引量:6 2016年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是对不同气候带内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作者沿不同气候带选择了山西庞泉沟、山西历山、河南龙峪湾、湖北神农架以及湖南八大公山等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典型阔叶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CA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从暖温带的山西庞泉沟保护区依次向南到亚热带的湖南八大公山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呈增加的趋势。CCA和Partial Mantel Test分析都表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不同气候带上植物分布的显著因子。此外,影响暖温带庞泉沟和历山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影响亚热带神农架和八大公山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湿度、p H和土壤硫。因此,不同气候带上水热分配不均以及土壤养分存在的差异是影响不同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刘晓 丛静 卢慧 蒋军 李广良 宿秀江 王秀磊 李迪强 张于光关键词: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19 2015年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碳排放以及碳固定,但它们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过程并不清楚,需展开进一步的调查;2)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影响的复杂性,亟须在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过程或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表达及碳计量提供技术支撑,以期为我国森林经营以及碳汇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雷蕾 肖文发关键词:采伐方式 土壤有机碳 采伐剩余物 土壤呼吸 不确定性 利用红外相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分布规律 被引量:26 2014年 利用红外相机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和活动规律进行调查。于2010年8-9月和2011年3-9月,在95个位点放置红外相机,每台相机在每个位点放置时间为1~2个月。共获得野生动物照片9665张,其中有效照片536张;有效照片中兽类占82%,鸟类占18%,经鉴定,兽类有19种,鸟类有9种。在海拔2219~2597 m的区域和寒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的动物种数和拍摄率均最高,说明这些区域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最多。同种动物在不同的植被型下拍摄率不同,说明该种动物对各植被型的偏好程度不同。对6种最常见兽类和2种雉类的研究表明:在寒温性和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斑羚、红腹角雉,在温性针阔混交林拍摄率最高的是毛冠鹿,在寒温性针阔混交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野猪、梅花鹿、红腹锦鸡,在针叶林中拍摄率最高的是鬣羚。 李广良 李迪强 薛亚东 王秀磊 杨敬元 余辉亮关键词:红外相机 兽类 鸟类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1 2012年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58块,根据样方资料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用组平均法分类和DCA排序。用组平均法将58块样地分为9个群系,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将研究区植物群落划归为7个植被型。样地的D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DCA第二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沿DCA第二轴从右到左,海拔逐渐升高;第一轴表现了各植物群落或植物种所在环境的坡度、坡向,即水分和光照因素,沿第一轴从下到上,坡度渐缓、坡向渐向阳。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研究表明,巴山冷杉+糙皮桦-大齿槭+尾萼蔷薇-高原露珠草+星果草群系发育较好,高大树木占有较大的比例,是神农架川金丝猴最适宜栖息地。7个植被型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呈规律性波动.其中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灌木层>草木层>乔木层;在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该趋势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在落叶阔叶林中,其丰富度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不同植被类型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种类在群落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同,但地衣类植物作为川金丝猴冬季的重要食物只在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生长。本研究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计划,更好地保护神农架川金丝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李广良 丛静 卢慧 薛亚东 宿秀江 杨敬元 李迪强关键词:森林群落 川金丝猴 栖息地 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