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SW-119) 作品数:9 被引量:88 H指数:8 相关作者: 蒋学龙 范朋飞 黄蓓 田长城 周守标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大理学院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更多>>
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被引量:12 2008年 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对粪便中的种子进行鉴定,并记录各种种子的数量,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观察期间黑长臂猿共取食31种果实,其中有1种在被取食时尚未成熟,另有2种果实的种子在取食后遭到破坏,还有1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被长臂猿吞食而得不到传播,黑长臂猿可为27种植物传播种子。黑长臂猿个体平均每天排便2次,粪便的平均湿重为22.7g,每份粪便平均含有1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包含小种子(直径<3mm)的情况下,平均每份粪便中含有12粒种子。总的来说,黑长臂猿是有效的种子传播者。 范朋飞 黄蓓 蒋学龙关键词:黑长臂猿 种子传播 无量山 云南哀牢山平河黑长臂猿栖息地乔木结构分析 被引量:7 2007年 采用样方方法对栖息于云南省哀牢山平河(E101°17′16.1″,N24°20′09.5″,海拔2600m)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栖息地乔木层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乔木57种隶属于23科37属;木质藤本植物9种隶属于6科8属。优势科主要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主要树种重要值排序表明,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种,在各坡位中均有广泛分布。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沟底明显降低,而乔木1层和2层所占的比例以及木质藤本的平均多度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升高。与其他地区的长臂猿相比,哀牢山黑长臂猿的活动程度较低(10—22m),果实性食物种类较少。 孙国政 范朋飞 倪庆永 方建玲 蒋学龙关键词:黑长臂猿 栖息地结构 行为生态 西黑冠长臂猿雄性取代前后鸣叫行为的变化 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监测,首次报道了西黑冠长臂猿的一次雄性取代行为。一个研究群体(G3)中的1只亚成年雄性长臂猿在10岁左右取代了相邻群体(G2)中的成年雄性。整个取代过程持续了15d时间。雄性取代发生前,G2中雌雄的配对关系已经不稳固,这为雄性取代提供了机会。而G2与G3群的一次长时间冲突可能消耗了G2中成年雄性大量体能,这为G3中的亚成年雄性打败并取代G2中的成年雄性创造了机会。本研究在取代发生后,对新形成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与处于稳定时期的G2群相比,新形成群体的鸣叫频次更高,但每次二重唱中雌性的平均激动鸣叫次数降低。这证明了Geissmann(1986)提出的假说,新配对的群体应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多练习二重唱,这样导致新配对群体的鸣叫频率明显升高。虽然经历了4个月的合唱练习,新形成群体的激动鸣叫次数仍然偏低,并且两只雌性同时激动鸣叫的频次也比较低。这说明新形成的配对之间配合依然不默契,或者说明配对之间的关系还不稳定。 范朋飞 黄蓓 管政华 蒋学龙关键词:鸣叫行为 无量山 云南中部无量山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栖息地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9 2007年 无量山是黑长臂猿景东亚种的唯一分布区,现栖息着98群500余只黑长臂猿。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性灵长类动物,通过对无量山西坡大寨子地区250个样方的调查,分析了随海拔梯度升高,黑长臂猿栖息地植被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情况。共记录乔木111种,隶属于33科;木质藤本23种,隶属于18科。其中优势科主要有樟科(Laurae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杜鹃花科(Eficaceae)。根据不同海拔乔木层物种组成的差异,该区可划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100-2300m)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400-2600m)两种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升高在两种植被类型中均呈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呈下降趋势,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无明显变化。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阳坡的乔木物种多样性低于阴坡;而阳坡物种多样性在两种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乔木层的平均高度和上层乔木(Ⅰ层)的比例均逐渐降低,但下层乔木却呈上升趋势。6种优势乔木树种的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的乔木层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田长城 蒋学龙 彭华 范朋飞 周守标关键词:黑长臂猿 栖息地 乔木 年龄结构 从线粒体Cyt b基因探讨红瘰疣螈物种地位的有效性 被引量:14 2007年 疣螈属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和棕黑疣螈(T.verrucosus)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测定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14个地点的T.shanjing和T.verrucosus共40只标本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753bp)。结果表明:(1)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3种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棕黑疣螈种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T.shanjing是单系群;(2)T.shanjing与T.verrucsus的mtDNA Cytb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2%,未达到种级水平。因此,全部T.shanjing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T.verrucosus,不支持T.shanjing的物种地位,T.shanjing为T.verrucosus的同物异名,并建议恢复T.verrucosus的中文名红瘰疣螈。根据基于40个样品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这些红瘰疣螈(T.verrucosus)样品聚为3支,即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瘰疣螈可分为片马、滇中滇西和滇东南3个地理居群。 张明旺 饶定齐 余国华 杨君兴关键词:红瘰疣螈 有效性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Polygynous Mating System and Behavioural Reason of Black Crested Gibbon (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at Dazhaizi,Mt.Wuliang, Yunnan,China 被引量:12 2006年 The field research on five black crested gibbon groups, recently performed at Dazhaizi, Mr. Wuliang, Central Yunnan, China, showed that all groups in the local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one adult male, two adult females and 2 - 5 sub-adults, juveniles and itfants. The mean group size was 6.2 in August 2003 and 6.4 in August 2005. Two subadult males disappeared from their natal home range and three newborns were given birth in Group 3 (G3) and G4 during this study. The two adult females in G1, G2 and G3 gave births and/or carried babies but at different times. There was no aggressive or dominating behaviour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adult females. One floating female was first seen in G3's territory on April 15, 2005. The two resident females interrupted her duet with adult male and chased her. We did not observe adult male chased this floating female and she left G3's territory 10 days later. Sub-adult males often kept distance with the family, and they often sang solo bouts in their natal territory before they dispersed. The sub-adult males and females dispersed from natal territory and two adult resident females rejected the third one, which might were the reasons why the black gibbon groups were polygyny in Dazhaizi. 范朋飞 蒋学龙 刘长铭 罗文寿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和时间特征 被引量:16 2010年 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无量山大寨子3群西黑冠长臂猿的二重唱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监测。于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利用Sony TC-D5Pro2录音机、Sony C-76指向性话筒和Sony录音磁带对其二重唱进行了录音,对录音效果最好的5个声音用Signal/RTS4.0软件进行声谱分析。对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和时间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西黑冠长臂猿的声音由起始音节、简单的重复音节和调节音节组成。根据频率变化的强度,可以将调节音节分为弱调节音节和强调节音节。强调节音节的特征是第二个音节具有非常明显的频率变化,有时第三个音节有类似变化,变频时的最高频率可达到5828Hz。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类型的声音,即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根据激动鸣叫是否完整可以分为成功的激动鸣叫和失败的激动鸣叫。典型的西黑冠长臂猿二重唱通常由成年雄性发起,并占主导地位,且一般由雄性结束。雌性激动鸣叫结束后,雄性马上发出调节音节与之配合,雄性调节音节与雌性激动鸣叫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7s。平均每个群体的鸣叫频次为53%。如果发生鸣叫,一个群体平均每天鸣叫1.09次。91.5%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0.5h至日出后3h之间,其中48.6%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后1h内。在一次鸣叫中,雌性平均发出成功的激动鸣叫4.6次,两次成功的激动鸣叫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15s。群体间均未显示鸣叫频次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异,但激动鸣叫次数和激动鸣叫时间间隔具有显著差异。 范朋飞 蒋学龙 刘长铭 罗文寿关键词:二重唱 无量山 黑长臂猿栖息地旱冬瓜和潺槁木姜子种群分布格局和动态 被引量:8 2006年 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和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是云南省无量山黑长臂猿(Nomascusconcolor)栖息地中的两种常见乔木.利用最近邻体法和Heyg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竞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冬瓜在不同生长阶段均呈现随机分布,而伴生的潺槁木姜子种群则呈现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的变化趋势.种间竞争和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旱冬瓜种群的龄级结构为衰退型,潺槁木姜子种群则为成长型. 田长城 周守标 蒋学龙关键词:黑长臂猿 旱冬瓜 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 jingdongensis)种群生存力 被引量:17 2007年 据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云南中部无量山大寨子黑长臂猿种群(5个群体)进行了观察,获得了群体大小、配偶体制、繁殖间隔、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灾害的发生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近缘种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914),对无量山大寨子地区黑长臂猿亚种群的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大寨子亚种群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潜在繁殖力的种群,如果没有偷猎,亚种群在100a之内不会灭绝,并且能迅速达到环境容纳量。但是每年如果有1只成年雄性和1只成年雌性被猎杀,该种群将会在第78年灭绝,且灭绝概率为100%。不同程度的死亡率对种群影响不大,但高死亡率显著延缓了种群到达环境容纳量的时间。环境容纳量对种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猎杀的情况下,种群的长期存活需要一个较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在黑长臂猿受到严格保护、且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的今天,严密监控火灾的发生,限制牲畜进入林区等人为干扰的影响,保护好黑长臂猿栖息地是首要工作之一。但如果能使其栖息地周围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增加其栖息范围,将有利于该地区黑长臂猿的发展。 范朋飞 蒋学龙关键词:无量山 黑长臂猿 种群生存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