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131100000413002)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5
- 相关作者:安冬严衍禄张晓东刘哲李绍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国畜牧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野生豆科牧草种子发芽条件筛选与标准化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以国内收集的沙冬青等8种野生豆科牧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培养温度、光照、预处理和计数时间等条件的比较筛选,以期确定种子的适宜发芽条件和种子预处理条件,为种子发芽测定的标准化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在设定恒温条件(20,25,30,35℃)和变温条件(15<=>25℃、15<=>30℃、15<=>35℃、20<=>30℃、20<=>35℃、25<=>35℃)处理后,沙冬青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30℃变温,且不需进行预处理。采用预先冷冻、0.2%硝酸钾溶液、浓硫酸、机械损伤预处理,蔓草虫豆种子最适发芽条件为机械处理后35℃恒温培养,刺果甘草为机械处理后15<=>35℃变温培养,乌拉尔甘草为机械处理后20<=>35℃变温培养,米口袋为机械处理后25℃恒温培养,小花棘豆为机械处理后25<=>35℃变温培养,黄花棘豆为机械处理后20<=>35℃变温培养,盐豆木为浓硫酸处理(40min)后35℃恒温培养。此外,试验确定了8种豆科牧草种子的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
- 张义毛培胜苏红田高秋王梅娟李曼莉
- 关键词:种子豆科野生牧草发芽条件
- 南方9种野生禾草种子发芽条件筛选与标准化被引量:4
- 2015年
- 试验以国内收集的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短柄草(Brachypodium sylvaticum)、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棒头草(Polypogon fugax)、鼠尾粟(Sporobolus indicus var.purpurea-suffusus)、三毛草(Trisetum bifidum)野生禾本科牧草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培养温度、光照、预处理和计数时间等条件的比较筛选,确定供试种子的适宜发芽条件和种子预处理条件,以期为种子发芽测定的标准化提供参考和依据。根据发芽试验结果,筛选出了荩草、牛筋草、知风草、千金子、棒头草、鼠尾粟植物种子的最适发芽条件;基于发芽进程,确定了初次和末次计数时间;为荩草等种子推荐了解除休眠的预处理方法。另外,细柄草、三毛草种子发芽期间新鲜未发芽种子数较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破除其休眠的适宜方法。
- 张义毛培胜苏红田高秋王梅娟李曼莉
- 关键词:种子发芽条件
- 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单倍体自动分选系统被引量:4
- 2016年
- 针对导入基因标记后杂交诱导产生的玉米籽粒,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玉米单倍体高通量自动分选系统。系统主要由传动部件、斜面翻滚部件、信号采集与处理部件,以及籽粒分选部件4部分组成。斜面翻滚部件表面有凹凸纹理,可使玉米籽粒在下落翻滚过程中产生多种姿态,试验使用这一方法获得含胚面图片的成功率达90%。信号采集与处理部件通过提取玉米籽粒胚面的SIFT特征来判断籽粒属性,并将属性结果发送给籽粒分选部件,分选部件根据结果控制直线滑台的运动以实现籽粒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对单倍体的正确识别率为95%,可很好地实现玉米单倍体的自动分选。
- 李卫军刘玉梅陈绍江覃鸿刘金田震
- 关键词:SIFT特征计算机视觉玉米
- 鉴别玉米杂交种纯度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以不同产地和年份的农华101(NH101)玉米杂交种和母本种子为对象,研究了鉴别玉米杂交种子纯度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光谱采集时间跨度达10个月,运用傅里叶变换(FT)近红外光谱仪器,在不同季节用23天(分五个时间段)采集了这些样品共920条玉米单子粒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全部原始光谱用移动窗口平均、一阶差分导数和矢量归一化进行预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和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降维,采用仿生模式识别(BPR)方法建立模型。通过对光谱预处理校正光谱失真,使样品光谱集在特征空间分布的范围收缩,相对距离增大了近70倍,实现了母本和杂交种子的鉴别。通过代表性样品的选择,提高了模型对光谱采集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变动的应变能力,也提高了模型对样品种子制种时间与地点变动的应变能力,增强了模型的稳健性,使测试集玉米单子粒杂交种和母本种子的平均正确识别率达到95%以上,而平均正确拒识率也达到85%以上。
- 黄华军严衍禄申兵辉刘哲顾建成李绍明朱德海张晓东马钦李林安冬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玉米杂交种仿生模式识别
- 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方法探索被引量:13
- 2013年
- 对玉米种子高光谱图像的光谱维信息进行分析,探索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的可行性。实验中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玉米品种农华101的母本和杂交种的高光谱图像,波长范围871~1699nm;在每个玉米样本上提取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光谱信息,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建立农华101母本和杂交种的鉴定模型。讨论了样品的摆放方式(种子胚正对光源和背对光源,种子在样品台上的位置)和实验环境对鉴定模型性能的影响。鉴定模型对不同摆放方式和实验环境下获得的同种样品的光谱的正确识别率和正确拒识率均达到90%以上,模型稳健性良好。利用Qs方法选择特征波段[1],发现在1 230nm附近(1 195~1 246nm)农华101的母本和杂交种差异最大。实验中利用特征波段内的数据进行建模和测试,正确识别率和正确拒识率达到90%以上,与利用全波段(925~1597nm)获得的识别效果相当。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是可行的。
- 贾仕强刘哲李绍明李林马钦张晓东朱德海严衍禄安冬
-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纯度鉴定
-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带种衣剂玉米种子真实性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应用近红外光谱鉴定玉米种子品种真实性已有深入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商品玉米种子均涂有种衣剂,给光谱的采集和分析带来了许多困难。提出了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带种衣剂玉米种子品种真实性快速鉴定方法。首先讨论了种衣剂对种子近红外光谱的影响,然后将种子沿着胚面凹陷方向切开,使用漫反射方式和专用配件测量种子切面的光谱,以消除种衣剂的影响。使用支持向量机、软独立模式识别和仿生模式识别三种方法建立四个玉米品种的真实性鉴定模型,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93%,95.8%和98%。品种鉴定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健性,对来自不同产地的同一品种的种子均能够正确识别。
- 贾仕强郭婷婷刘哲严衍禄安冬顾建成李绍明张晓东朱德海
- 关键词:玉米种子种衣剂近红外光谱
- 种子热激蛋白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植物种子在成熟、贮藏与萌发中会合成大量蛋白质,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作用的热激蛋白。研究种子热激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揭示热激蛋白与种子正常发育、抵抗高温等逆境胁迫的相关性,阐释热激蛋白在种子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培育具有抵抗高温逆境的种子可以提高植物种子活力、保护种质资源,实现种子生产的高产与稳产以达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本文从热激蛋白的合成、分类、特点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详细分析了热激蛋白在植物种子成熟、贮藏和萌发中的作用,并对热激蛋白在蛋白质组学上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牧草种子劣变过程中热激蛋白合成类型与数量的应用前景。
- 陈泉竹毛培胜
- 关键词:热激蛋白植物种子蛋白质组学
- 应用近红外反射和透射光谱法鉴定玉米杂交种的纯度被引量:5
- 2015年
- 探索使用近红外反射和透射光谱法(波长范围908.1-1 677.2nm)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对光谱进行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的预处理后,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线性判别分析(OLDA)提取光谱特征,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建立两个玉米品种(农华101和京玉16)的种子纯度鉴定模型。反射近红外光谱建立的农华101和京玉16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100%和90%。但反射光谱法受种子摆放位置的影响很大,胚面和非胚面光谱有较大差异。透射光谱法建立的京玉16和农华101纯度鉴定模型的正确鉴定率均为98%,胚面和非胚面的光谱相似度很高。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反射和透射光谱法鉴定玉米杂交种纯度是可行的;透射光谱法更适于分析单籽粒玉米种子。
- 李天昕贾仕强刘旭赵盛毅冉航严衍禄安冬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 玉米自交系籽粒的遗传距离与其近红外光谱距离和品种鉴别模型性能的关系研究
- 2015年
- 从玉米自交系种子的遗传距离、近红外光谱距离、品种鉴别模型性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三者间的关系。采用三组(共15对)遗传关系远近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标记计算自交系种子间的遗传距离;种子的近红外光谱经预处理后降维到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空间中,计算各个自交系种子样本中心点之间的欧氏距离,作为对应的近红外光谱距离;使用仿生模式识别方法建立鉴别模型,用模型的鉴别正确率评价模型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种子间遗传距离与近红外光谱距离相关性为0.986 8,与模型鉴别正确率的相关性为0.911 0,相关性显著。说明近红外光谱可以反映出玉米自交系种子之间的遗传关系,遗传关系的远近影响品种鉴别模型的性能,遗传距离越小,近红外光谱距离越小,模型鉴别能力也越差。实际应用中有望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对遗传育种、品种识别、纯度分选等具有重要意义;且建立品种鉴别模型时,应充分考虑遗传关系较近的玉米自交系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 刘旭贾仕强王春英刘哲顾建成翟伟李绍明张晓东朱德海黄华军安冬
-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近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