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25009)

作品数:4 被引量:83H指数:3
相关作者:孙东怀李再军王飞张月宝张焱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古环境
  • 1篇地层
  • 1篇第三纪
  • 1篇新生代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隆升
  • 1篇晚第三纪
  • 1篇晚新生代
  • 1篇西风
  • 1篇西风环流
  • 1篇粒度
  • 1篇粒度分布
  • 1篇隆升
  • 1篇兰州盆地
  • 1篇环境记录
  • 1篇环境意义
  • 1篇环流
  • 1篇黄土高原
  • 1篇季风
  • 1篇季风环流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省地质调...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孙东怀
  • 3篇张月宝
  • 3篇王飞
  • 3篇李再军
  • 2篇韩飞
  • 2篇朱彦虎
  • 2篇易治宇
  • 2篇张焱
  • 1篇王鑫
  • 1篇郭峰
  • 1篇李宝峰
  • 1篇吴晟
  • 1篇鹿化煜
  • 1篇陈发虎
  • 1篇胡文伟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序列的粒度和沉积速率与中国北方大气环流演变被引量:70
2007年
文章以风尘沉积的粗粒和细粒组分与季风和西风环流的联系为基础,利用黄土高原中部的洛川剖面、西峰剖面和灵台剖面的粒度和沉积速率记录,讨论了晚新生代中国北方季风环流和西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总结了这一时期大气环流演变的基本规律和大气环流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自8—7Ma风尘沉积发育至5Ma左右,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有减弱的趋势;自5Ma以来,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强度都在逐步加强;与此同步,季风环流对风尘沉积的贡献增加,而西风环流对风尘的贡献逐渐减小,这一逐渐发展的大气环流趋势与北半球高纬冰盏的逐步发展有关;大气环流的这种趋势变化在8—7Ma,3.4Ma和1.2—0.9Ma这几个时期存在着突变,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对中国北方季风环流演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西风环流结构和强度的重要影响。中国北方大气环流在轨道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低空季风环流在冰期加强,在间冰期减弱。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在冰期和间冰期的强度和格局可能主要与全球冰量的基本状况和青藏高原原面的性质有关。黄土高原的风尘记录在万年尺度和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上都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区域差异,可能主要与局部地形的大气环流效应有关。
孙东怀鹿化煜
关键词:粒度分布季风环流西风环流
过去8Ma兰州盆地古温度、古降水和古高度的半定量估算被引量:2
2012年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晚新生代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对这一地区的温度、降水和高程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用红度-温度和磁化率-降水转换函数并结合古生物、地层地貌资料对兰州盆地过去8Ma的温度、降水和高度的半定量重建,结果表明:8.3~3.5Ma兰州盆地气候较为暖湿,期间经历了3个阶段两次显著的降温和变干过程,年均温度从16.7±2.9℃降低到11.9±3.2℃,年均降水从1150±350mm减小至500±100mm,这一时期盆地的冷干化可能受到全球降温和高原隆升的双重影响,但盆地海拔可能一直维持在1000m以下;3.5~1.7Ma盆地经历了青藏运动的A,B和C三幕,形成了一级山麓剥蚀面,代表了兰州盆地演化的新高度,海拔可能达到了1400~1600m,年均温度变为6.0±2.5℃,年均降水为240±40mm;1.70~0.45Ma山麓剥蚀面海拔达到1791~1991m,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分别为4.7±3.8℃和145±135mm;0.45~0Ma期间青藏高原再次隆起使兰州盆地继续抬升,达到现今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地貌格局,年均温度为5.2±4.8℃,年均降水为363±237mm,现今的气候特征也由此形成。
王飞孙东怀张月宝李再军王鑫李宝峰吴晟郭峰
关键词:兰州盆地古温度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 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 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 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 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韩飞孙东怀张焱陈发虎王飞朱彦虎张月宝易治宇李再军胡文伟
关键词:磁性地层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
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被引量:9
2010年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用粒度分布函数的方法分离了沉积物的各成因组分,确定了风成组分和水成组分在全剖面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色度和磁化率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皋兰山剖面地层以风尘沉积为主,其间夹有河流相沉积的约15层砂岩。古环境的恢复表明,兰州地区从至少约7 Ma开始,沉积地层经历了由河湖相向风尘沉积转变,气候干旱化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6~5.2 Ma构造稳定,是比较开阔的平原环境,并且气候条件比较湿热;5.2~3.5 Ma间构造波动比较频繁,形成了间隔性的河流相砂岩沉积,而在气候表现为干冷;自3.5 Ma开始,兰州地区发生相对构造沉陷,五泉砾岩层的发育是对青藏运动A幕的具体响应。
张焱孙东怀韩飞王飞朱彦虎张月宝易治宇李再军
关键词:风尘沉积古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