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728)

作品数:4 被引量:86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庆王金贵王艳国骆雄飞姚玲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易激综合征
  • 2篇综合征
  • 2篇患儿
  • 2篇肠易激
  • 2篇肠易激综合征
  • 1篇动脉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肠肽
  • 1篇支原体感染
  • 1篇体感
  • 1篇细菌感染
  • 1篇脑肠肽
  • 1篇结肠
  • 1篇结肠组织
  • 1篇活性
  • 1篇活性肠肽
  • 1篇功能磁共振
  • 1篇冠状
  • 1篇冠状动脉

机构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天津市第五中...
  • 1篇山西省儿童医...

作者

  • 2篇骆雄飞
  • 2篇王艳国
  • 2篇王金贵
  • 2篇孙庆
  • 1篇高吊清
  • 1篇孙志惠
  • 1篇徐昭
  • 1篇高芳
  • 1篇卢燚
  • 1篇王永霞
  • 1篇董桦
  • 1篇姚玲
  • 1篇刘鹏
  • 1篇刘丽
  • 1篇汤洁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结肠组织脑肠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从脑肠肽角度探讨摩腹法干预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方法]把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手法组,模型组和手法组用0~2℃冰水灌胃21 d以建立肠易激综合征,手法组运用摩腹法操作10 d,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以上3组结肠组织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SP表达的阳性面积、不透光率密度值明显减少,VIP增多(P<0.05),经摩腹干预后,SP表达升高,VIP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CCK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SP和VIP表达异常可能是IBS的致病因素之一,摩腹法可以通过调节局部肠道SP和VIP的功能来治疗IBS。
王金贵王艳国孙庆骆雄飞徐昭董桦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
细菌感染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为KD的诊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KD住院患儿200例,回顾性分析其血液培养和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分析细菌感染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KD患儿送检血液样本中23例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1.50%;共分离出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6株占69.57%;23例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中存在冠状动脉损伤15例,占65.22%,177例细菌培养阴性患儿中存在冠状动脉损伤69例,占38.98%,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冠状动脉损伤率显著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可能与KD发病相关,可增加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临床需加强对年长患儿KD细菌感染的预防。
孙志惠刘鹏高吊清汤洁刘丽
关键词:川崎病细菌感染冠状动脉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5
2014年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患儿的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与漏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2013年450例MP感染患儿中发生肺外并发症172例临床特征,其中男106例、女66例,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分析患儿肺外并发症的发生和临床特征,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2例MP感染患儿发生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以肺外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有12例,在所有肺外并发症受累系统中最高的为消化系统占40.12%,其余依次为循环、皮肤黏膜、泌尿、神经、血液等系统,分别占27.91%、21.51%、18.02%、12.79%、9.88%;所有患儿经抗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MP感染可引起患儿复杂的肺外并发症,从而导致多器官系统功能的损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容易发生误诊,应引起足够重视。
高芳王永霞高心静姚玲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患儿
摩腹法对肠易激综合征白兔模型不同脑区激活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探讨摩腹法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白兔模型不同脑区激活的功能磁共振(fMRI)特征。[方法]将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摩腹组,采用冰水灌胃与冰敷束缚相结合制备便秘型IBS动物模型。经摩腹干预,在第1次摩腹后即刻和第20次后两个时点观察3组动物功能磁共振脑区激活变化。[结果]正常组白兔脑区激活部位在丘脑、扣带前回、脑岛皮质。模型组fMRI脑区激活部位在丘脑、扣带前回、脑岛皮质、脑干和小脑,其中在丘脑和扣带前回激活区域,模型组的激活象素和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摩腹第1次操作后,激活部位在丘脑、扣带前回、脑岛皮质、脑干;操作20次后,激活部位在丘脑、扣带前回、脑岛皮质,摩腹组激活脑区与模型组比较激活像素和激活强度显著降低(P<0.01)。[结论]摩腹法可以有效调控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家兔模型内脏敏感化中枢。
王金贵王艳国骆雄飞孙庆卢燚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磁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