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525B03)
- 作品数:29 被引量:288H指数:9
- 相关作者:吉万全杨武云李俊王长有魏会廷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蓝粒小麦籽粒色素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以蓝粒小麦麸皮的乙醇浸提色素溶液(pH=2)为材料,分析了蓝粒小麦色素的光谱特性以及pH、温度、自然光、氧化剂(H2O2)、还原剂(Na2SO3和维生素C)、防腐剂(苯甲酸钠)和柠檬酸、食盐、蔗糖等食品饮料添加剂以及常见金属离子(Fe2+、Ca2+、Zn2+、Mg2+、Al3+、Cu2+、Fe3+)等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光谱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区,蓝粒小麦色素酸性乙醇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不同因素对蓝粒小麦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色素溶液的颜色与pH有关,pH越小,颜色越鲜艳,在pH≤3时呈现稳定的紫红色;蔗糖、食盐、热和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很小;除Cu2+、Fe3+外,其他常见金属离子均对色素无影响;蓝粒色素抗氧化性较强,光照容易使色素降解。
- 王耀勇
- 关键词:蓝粒小麦理化性质光谱特性稳定性
- 小麦新品种川麦42抗条锈病性遗传分析被引量:23
- 2006年
-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川麦42是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为明确川麦42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2分别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绵阳26、绵阳335杂交和回交,获得杂交F1、F2、BC1群体,其中,川麦42×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F2群体分别为208和337株,川麦42/绵阳26//绵阳26、川麦42/绵阳335//绵阳335BC1群体分别为171和216株用于抗性遗传分析。利用条锈菌小种条中32号(CYR32)对抗感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接种,结果显示,所有F1代对条中32都表现免疫或高抗,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R∶1S理论比例,BC1群体抗∶感分离比也符合1R∶1S理论比例,说明川麦42对条中32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 张颙杨武云彭云良李俊郑有良
- 关键词:小麦人工合成种川麦42条锈病抗性遗传
- 陕西小麦地方品种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为给小麦抗性育种提供更多的种质资源,通过连续三年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出了7份对白粉病表现高抗的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它们分别为阴山小白麦、芒麦、矮秆芒麦、白葫芦、大红头、红油麦、红麦。用这7个地方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杂交,对其杂种后代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阴山小白麦、芒麦、矮秆芒麦、红油麦、红麦各含有3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白葫芦含有1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大红头含有两对显性互补抗白粉病基因。
- 胡卫国王亚娟王长有吉万全
- 关键词:地方小麦品种白粉病抗病性
-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的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直接影响幼苗产生率,为了找到一种适宜小麦幼胚生长的培养基,对16份F1单交组合幼胚在8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8种培养基的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32.71%、41.48%、47.15%、53.59%、57.98%、62.05%、53.26%和42.21%。培养基①、②、③、⑧的幼苗平均产生率较低,培养基④、⑤、⑥、⑦的较高,其中培养基⑥(1/2MS+0.2mg/LIAA+0.2mg/L6-BAP+2%蔗糖+7.5g/L琼脂PH=5.8)的幼苗产生率为62.05%,且幼芽分化明显,根系弯曲至瓶底,叶色深绿,较其他7种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
- 蔡东明吉万全任志龙王秋英王长有张宏王亚娟
- 关键词:小麦单倍体培养基
- 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被引量:41
- 2006年
- 为深入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的HMW-G S组成情况,为该区品质育种提供依据,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253份黄淮冬麦区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品种HMW-G 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主栽品种在G lu-A 1位点具有3种亚基类型(N u ll,1,2*),G lu-B 1位点具有6种亚基类型(6+8,7+8,7+9,13+16,14+15,17+18),G lu-D 1位点具有2种亚基类型(2+12,5+10)。对加工品质具有正效应的优质亚基14+15出现频率为11.3%,5+10亚基频率为15.1%;而具有较高品质得分的亚基组合“0,14+15,5+10”、“1,14+15,5+10”及“1,13+16,5+10”的品种较少。济麦20各位点均聚合了优质亚基,可以作为亲本加以利用。意大利引进品种阿夫(Funo)也是优质亚基“14+15”的来源之一。
- 张瑞奇胡琳许为钢张清珍王根松
- 关键词: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I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2
- 2006年
- 选用11个ISSR引物,对黄淮麦区96个小麦推广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96个多态性位点,每个引物多态性位点数平均为8.7个,变幅为3~23个;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601~0.941,平均0.791,表明ISSR具有较强的品种间区分能力,是研究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分子标记技术之一。96个品种(系)间,Nei’s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53~0.91,平均为0.60,品种间遗传相似性变幅较大,表明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系)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根据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聚类,96份材料被聚成8大类群,共14个亚类,类群与系谱和原产地无关。
- 马艳明李斯深范玉顶孙海艳李永祥李瑞军
- 关键词:小麦ISSR聚类分析
-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特性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
- 2009年
- 张荣琦陈春环吉万全
- 关键词:远缘杂交栽培技术品种权保护育种技术
-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被引量:22
- 2005年
-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cm,穗长17.3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cm,旗叶宽3.03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ACC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 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
-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小麦品种异代换系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
- 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及其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1
- 2006年
- 为了筛选抗蚜虫的小麦种质资源以及获得小麦抗蚜性选择的形态学指标,2002~2005年对国内外4600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蚜性鉴定,并对其中40份抗蚜性不同的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抗蚜性存在明显差异,分为高抗、中抗、低抗和不抗四种类型。筛选出抗蚜材料30份,占参试材料的0.65%,其中C273(印度)和兰麦(陕西柞水)表现高抗,其余7份和21份材料分别表现中抗和低抗。40份不同抗蚜性材料的抗蚜性与表型性状的相关研究表明,植株蜡粉与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颖壳颜色与蚜量比值呈显著正相关,穗密度与蚜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旗叶长、宽及长宽乘积、叶色、芒长、颖壳茸毛等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相关性。颖壳颜色、蜡粉和穗密度可以作为小麦抗麦长管蚜选择的辅助指标。
- 刘新伦王亚娟桑利群相建业吉万全
-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麦长管蚜抗性
-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选育及特性被引量:7
- 2009年
-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小麦新种质。再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培育出小麦新品种陕麦159。该品种半冬性,成熟早,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利用2005-2007年陕西省关中灌区中肥组区域试验结果,用高稳系数法和回归系数法对陕麦159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麦159两年的高稳系数分别为23%和9%,回归系数(b)两年分别为0.98和0.88,均低于对照品种。说明陕麦159高产稳产性优于对照品种,同时陕麦159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张荣琦陈春环吉万全
- 关键词:高产稳产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