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221)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铁刚常凤鸣仇晓华于心科南青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菲律宾海
  • 2篇有孔虫
  • 2篇西菲律宾海
  • 2篇西太平洋
  • 2篇末次冰期
  • 2篇化石
  • 2篇古生产力
  • 2篇
  • 2篇冰期
  • 1篇底栖有孔虫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堆积速率
  • 1篇氧同位素
  • 1篇中更新世
  • 1篇生态特征
  • 1篇树荫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9篇李铁刚
  • 6篇常凤鸣
  • 5篇仇晓华
  • 4篇于心科
  • 4篇南青云
  • 3篇唐正
  • 2篇翟滨
  • 2篇陈双喜
  • 2篇路波
  • 1篇孙荣涛
  • 1篇苏翔
  • 1篇曹奇原
  • 1篇赵京涛
  • 1篇孙晗杰
  • 1篇徐兆凯
  • 1篇胡邦琦
  • 1篇杨再宝
  • 1篇宫海明
  • 1篇李军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菲律宾海15万年以来的浊流沉积及其成因被引量:8
2012年
MD06-3052孔取自西菲律宾海吕宋岛岸外上陆坡,通过AMS14 C测年、沉积物粒度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了15万年以来5个浊流沉积层的特征和浊积事件的发生时间。浊流沉积物粒度明显较上下层的粗,主要组分为砂质和粉砂质沉积。通过AMS14 C测年和氧同位素年代标尺,计算了5个浊流沉积层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3.3、20.4、34.3、41.7和121.8kaBP,其中上部4次浊积事件发生于末次冰期,特别是MIS 3晚期和MIS 2期的低海平面时期,仅底部一次出现于末次间冰期MIS 5e中期相对低海平面时期,因而推测研究区浊流沉积事件的主要诱因是低海平面时期的海平面波动造成临近陆架上的沉积物不稳定,同时较陡的陆坡为浊流沉积提供了有利地形,因而造成了向陆坡方向的浊流搬运。
仇晓华李铁刚常凤鸣徐兆凯宫海明杨再宝
关键词:粒度浊流沉积西菲律宾海
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生态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硅藻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荫种"硅藻在次表层水体中的勃发成席,并迅速埋藏成为硅藻席沉积,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次表层生产在整个生产力及输出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首次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区域发现的硅藻席沉积的分布特征,硅藻席发现站位呈带状分布,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大部分散布在17.5°~20°N之间。采集到硅藻席沉积物的站位其水深在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以下4837~6150m的深水区,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海底,且受风力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相对较强的区域。该区域硅藻席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末次冰期时该海区有大洋锋面的形成所致。该区域的成席硅藻Ethmodiscus rex(Wallich)Hendey为典型的"树荫种"硅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浮力的作用,在水体相对稳定的贫氧大洋中生存并勃发成席。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的发生,可能使该区成为CO2的汇。
翟滨李铁刚
关键词:末次冰期
赤道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台西南部25万年以来的火山活动:来自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被引量:1
2012年
赤道西太平洋作为全球变化关键海区,其沉积物组成对揭示古海洋、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赤道西太平洋翁通爪哇海台WP7站位(3°56′S,156°00′E)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元素Al、Na、K、Be、Ga、Rb、Zr、Nb、Cs、Ce、Hf、Ta、Th、Fe和Mg经Ti标准化后,无法用单独的碎屑物质来源解释,而是分别同偏酸性和偏基性火山灰相关,指示了249.5ka以来,共发生了4次偏酸性火山灰输入(2.5~6.4ka、57.0~61.2ka、79.7~88.4ka和193.7~249.5ka)和4次偏基性火山灰输入(19.8~24.4ka、50.0~62.6ka、143.2~150.5ka和160.8~171.1ka).火山灰的输入使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发生了相应变化,也使沉积物中碳酸钙产生了稀释效应,从而沉积物颜色相应加深,沉积速率显著提高.
路波李铁刚于心科常凤鸣南青云仇晓华
关键词:地球化学火山灰赤道西太平洋
高有机质输入对底栖有孔虫的抑制作用--以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MD06-3054孔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指标—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enthic Foraminiiera Accumulation Rate,简称BFAR)和小泡虫超科的Uvigetina与Bulimina两属在种群中的百分含量(简称"U+B含量")是目前古海洋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然而,从MD06-3054孔的记录中发现,两指标与有机质输入之间不仅不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而且当有机质输入大于阀值时,两指标均随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简称TOC)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地降低,说明过高有机质的输入还会抑制底栖有孔虫的生长和繁盛。另外,还发现当TOC含量较高时,U+B含量指标较BFAR指标相对更适用。
陈双喜南青云李铁刚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古生产力
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被引量:7
2010年
硅藻贡献了海洋40%的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球碳固定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大洋硅藻席沉积是硅藻大规模"勃发"的产物,通过对东菲律宾海136°~140°E,15°~21°N区域内藻席的分析鉴定发现,出现于这一低纬西太平洋的硅藻席的成席藻类为Ethmodiscus rex(Wallich)Hendey;同时,大量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富含硅藻席的沉积物形成于16000~28600aBP(14C年龄)期间,即硅藻"勃发"发生于末次冰期,而其他层位并未发现藻席沉积.初步分析表明,末次冰期由于南极中层水(AAIW)北扩,将富含硅酸盐的海水带入了研究区,即南大洋的"硅溢漏"作用,使该区域硅藻得以勃发;同时,末次冰期铁输入的增加,也可能促进了该区硅藻的勃发.
翟滨李铁刚常凤鸣曹奇原
关键词:西太平洋末次冰期
中全新世以来南冲绳海槽古生产力变化的颗石藻化石证据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取自南冲绳海槽的MD05-2908岩芯中颗石藻化石碳同位素和颗石藻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Fp)变化,结合17个AMS14C测年数据,重建了该海区6.8kaBP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并对初级生产力受控机制进行探讨.颗石藻化石碳同位素和%Fp转换函数结果指示该海区6.8kaBP以来初级生产力呈波动降低趋势,主要受东亚夏季风降雨有关的陆源输入减弱影响.约4~2kaBP的PME事件对应的初级生产力相对高值主要是受黑潮流减弱影响;而6.8~4.8kaBP期间的初级生产力高值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强降雨输入更多陆源物质控制,其值也相对高于4~2kaBP.
赵京涛李铁刚李军胡邦琦
关键词:中全新世初级生产力
西北太平洋MD06-3054孔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估算
2011年
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常用浮游有孔虫来恢复表层海水温度(SST),然而基于浮游有孔虫恢复SST的这些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说明各方法的特点,在浮游有孔虫鉴定和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Mg/Ca比值测试的基础上,分别利用转换函数FP12-E,现代类比(Modern Analog Technique,MAT)和Mg/Ca比值法对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分叉处MD06-3054孔中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SST进行了估算。分析发现:(1)转换函数FP12-E不适用于该孔;(2)该孔中MAT法估算的末次冰期到冰后期SST的变化小于Mg/Ca比值法得到的结果;(3)考虑到浮游有孔虫产量的季节变化,Mg/Ca比值法得到的SSTMg/Ca末次冰期到冰后期的变化可能偏大。尽管如此,相对于MAT等古生态学方法,Mg/Ca比值法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少,若能对浮游有孔虫的季节产量等方面加以校正,将会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陈双喜李铁刚南青云唐正仇晓华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
Younger Dryas事件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被引量:18
2010年
形成于海平面变化处于停滞阶段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泥炭层是古环境变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北黄海4个含泥炭层的沉积剖面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均集中在渤海海峡入口处,水深变化在50~54m。泥炭层的AMS14C年龄在10650~1010014 CaBP,与发生在11000~1000014 CaBP间的末次冰消气候回冷事件——Younger Dryas(YD)事件在年代上非常吻合,表明北黄海泥炭层的形成可能与YD事件的全球效应密切相关,可作为YD事件在北黄海陆架响应的一个重要证据。泥炭层在北黄海的集中出现说明,冰后期的海平面上升过程中在YD事件期间存在停滞阶段,这一时期海面已经达到渤海海峡外侧,并可能在此徘徊了近千年。此外,泥炭层的大量出现和孢粉记录表明YD事件发生期间约为10600~1020014 CaBP,此时北黄海可能处在寒冷而湿润的环境。这一发现与全球范围内大部分YD事件的海陆记录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不同地区对YD事件的响应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利用单一的干冷模式来分析YD事件在区域上的响应特征和过程。
李铁刚常凤鸣于心科
关键词:泥炭层YOUNGER海平面北黄海
微量生物碳酸盐ICP-OES元素分析中的仪器优化被引量:5
2011年
为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试微量生物碳酸盐中元素含量的工作条件,在Thermo-Fisher公司生产的iCAP 6300 Radial型ICP-OES上,对1 050组仪器条件、32种不同组成的标准溶液、36个谱线对和两种仪器校正工作曲线进行了测试;借助开源科学计算软件Scilab数据插值和可视化技术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仪器测试微量生物碳酸盐中Mg/Ca和Sr/Ca比值的最佳条件为:雾化器,0.1 mL/min同心雾化器;冷却气流量,缺省设置12 L/min;辅助气流量,0.5 L/min;雾化气压力,0.24 MPa;蠕动泵速,16 r/min;RF功率,1 000 W;观察高度,15 mm;谱线,Ca 373.690 nm,Mg 279.553 nm{121},Sr 407.771 nm;仪器校准工作曲线为强度-浓度工作曲线。
路波于心科常凤鸣仇晓华南青云
关键词:SCILAB
中更新世以来西菲律宾海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来自钙质超微化石Florisphaera profunda的证据被引量:5
2011年
MD06-3050岩芯位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以东本哈姆高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种属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总颗石的相对丰度,恢复了中更新世以珲该海区的上层水体结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西菲律宾海区自1040ka以来,温跃层/营养跃层经历了由浅—深—浅—深的长周期变动,可能是由于全球碳库的长周期变化对气候系统的大规模调整所致;同时温跃层/营养跃层也具有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性特征。温跃层变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中布容事件前后呈现出相反的冰期-间冰期变化趋势,认为可能是由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引起。
孙晗杰李铁刚苏翔孙荣涛于心科常凤鸣唐正
关键词:西菲律宾海中更新世长周期东亚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