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674)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建洋万方浩龙楚云叶恭银刘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烟粉虱
  • 4篇粉虱
  • 3篇克隆
  • 3篇MED
  • 2篇受体
  • 2篇内共生
  • 2篇内共生菌
  • 2篇昆虫
  • 2篇基因
  • 2篇共生菌
  • 2篇CDNA克隆
  • 1篇蛋白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受体
  • 1篇性状
  • 1篇烟粉虱种群
  • 1篇药理
  • 1篇药理学
  • 1篇荧光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5篇郭建洋
  • 4篇万方浩
  • 3篇龙楚云
  • 2篇叶恭银
  • 1篇夏仁英
  • 1篇杨春红
  • 1篇刘怀
  • 1篇齐易香
  • 1篇刘树生
  • 1篇程登发
  • 1篇吴顺凡
  • 1篇程璐
  • 1篇张焱
  • 1篇黄佳
  • 1篇徐刚

传媒

  • 4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烟粉虱MED隐种蜕皮激素受体基因cDNA克隆、转录与组织表达被引量:2
2016年
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 R)是调控昆虫蜕皮、变态和生殖等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为研究Ec R在烟粉虱Bemisia tabaci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利用RT-PCR和RACE等技术扩增了烟粉虱MED隐种Ec R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在烟粉虱不同发育时期相对表达量的变化。Bt Ec R c DNA序列全长2 844 bp,含有一个1 518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05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56 k D,等电点为6.43,含有特殊结构功能域:DNA结合域(DBD_Ec R)和配体结合域(LBD_Ec R),该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其它已报道的昆虫Ec R蛋白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命名为Bt Ec R(Gen Bank登录号:KR534774)。Bt Ec R在MED隐种若虫、雌成虫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若虫期在伪蛹前期达到最高值,成虫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羽化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约为羽化第1天的23倍。研究结果为揭示Bt Ec R在烟粉虱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春红龙楚云郭建洋程登发万方浩
关键词:烟粉虱核受体
烟粉虱MED隐种保幼激素酯酶cDNA片段克隆、序列分析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被引量:4
2013年
昆虫卵黄发生及其内分泌调控机理一直是昆虫生殖生理学的研究热点。由保幼激素代谢通路关键分子介导的调控系统是影响昆虫卵黄发生的关键途径。研究激素代谢通路关键调控因子的功能将为明确生殖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保幼激素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JHE)是降解昆虫体内保幼激素的关键酶之一,具有调控昆虫发育、变态和生殖等功能。本实验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PCR,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编码552个氨基酸的烟粉虱MED隐种保幼激素酯酶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Btjhe(GenBank登录号为KC422259)。同源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菜叶蜂Athalia rosae、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保幼激素酯酶基因推导的氨基酸一致性较高,且具有昆虫保幼激素酯酶共有的5个氨基酸保守模块,其中包括对保幼激素酯酶活性起关键作用的长疏水结合域GxSxG。由此推测,Btjhe为烟粉虱MED隐种的保幼激素酯酶基因,其编码蛋白参与烟粉虱体内保幼激素的特异性降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tjhe在烟粉虱若虫、成虫阶段都有表达,在成虫阶段表达量较高,且在羽化后11d达到峰值,其表达模式与卵黄原蛋白基因(vg)类似。本研究结果为明确烟粉虱的生殖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龙楚云郭建洋万方浩
关键词:CDNA克隆实时荧光定量PC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ative whitefly vitellogenin gene cDNA and its expression pattern compared with two invasive whitefly cryptic species
2016年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is a species complex,of which two invasive species,called MEAM1 and MED whiteflies,have invaded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replaced native whitefly populations in many regions of invasions including many areas in China.One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invasion is that MEAM1 and MED whiteflies are more fecund than the native species.However,factors that affect reproduction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vitellogenesis among various 6.tabaci cryptic species are not clearly known.In this study,cDNAs of vitellogenin(Vg) genes were sequenced from native 6.tabaci Asia Ⅱ 1 and invasive 6.tabaci MED in China.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were2182 residues in Asia Ⅱ 1 and 2217 residues in MED.Compared to the Vg gene cDNA sequence of Asia Ⅱ 1 species,the Vg gene in MED could be cleaved at least into four subunits,with deduced molecular weight of 50,90,150 and 190 kDa,respectively.However,only two different subunits were cleaved between residues 459 and 460 in the Asia Ⅱ 1.In addition,more than two serine-rich stretches located in both the N-terminal and the C-terminal region in invasive species.More GHN domains were revealed only in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6.tabaci MED.Vg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quantitative real-time(qRT)-PCR to compare the dynamic of vitellogenin gene mRNA level.Vg gene transcription reached the peak level at 13 d after eclosion in 6.tabaci Asia Ⅱ 1,3 d later than that in MED and another invasive species of the6.tabaci complex MEAM1.We assumed that the present difference of Vg gene expression pattern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regulation pattern of vitellogenesis among species of the 6.tabaci complex.These result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 reveal the mechanisms of reproduction in whitefly species complex.
GUO Jian-yangDU Yu-pingWAN Fang-haoYE Gong-yin
关键词:MEDVITELLOGENESIS
一种含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的烟粉虱种群建立方法
2015年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aius)广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寄主范围广,危害严重,属于农业上的重要害虫。烟粉虱体内的内共生菌有助于其扩散传播,提高其寄主适合度,但其体内的内共生菌大都为次生内共生菌,很难进行体外培养,因此,加大了其内共生菌研究的难度。【方法】采集我国部分地区的烟粉虱种群,然后利用基于mt DNA 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种群生物型鉴定,再用内共生菌的特异性引物来鉴定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种群,确定个体含内生菌类型后,采取继代饲养方法建立种群。【结果】经鉴定烟粉虱的生物型为Q型(MED隐种),经过5代种群筛选后,可以建立稳定遗传的含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结论】通过本方法可以获得稳定的含有特异性侵染内共生菌Rickettisa massilia菌的烟粉虱种群。该方法对研究烟粉虱与体内内共生菌、植物三者之间以及烟粉虱体内某几种内共生菌之间的互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明确烟粉虱体内Rickettisa菌的作用研究打下基础。
杨义婷张焱郭建洋郭建英万方浩
关键词:烟粉虱内共生菌
昆虫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多巴胺(dopamine,DA)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胺,其参与调控了昆虫的多种生理反应和行为过程,如学习与记忆、认知、性取向、抉择、运动以及型变等。多巴胺主要通过结合特异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即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s,DARs)来发挥生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多巴胺在昆虫中的调控、分布及所参与的生理功能,如多巴胺调控昆虫的交配、发育、嗅觉以及运动行为等,特别对DARs的信号转导、生理功能以及药理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评述。昆虫的DARs大致可分为两大类:D1-like DARs和D2-like DARs。D1-like DARs包含有2种亚型,分别为DOP1和DOP2。DOP1仅能偶联胞内cAMP的上升,而DOP2不仅可以起胞内cAMP的上升,还可偶联胞内Ca2+的释放。D2-like DARs仅包含有1种亚型DOP3,其被激活后引起胞内cAMP的降低。DA通过激活不同的DARs可偶联不同的第二信使系统,所产生的下游细胞反应则与昆虫的各种行为相关,而对昆虫DARs的药理学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特异性的杀虫剂用于害虫防治。
吴顺凡徐刚齐易香夏仁英黄佳叶恭银
关键词:多巴胺多巴胺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药理学
烟粉虱MEAM1隐种卵黄原蛋白受体基因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被引量:3
2013年
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是卵黄原蛋白被卵母细胞摄取的关键因子,在卵黄发生和卵母细胞发育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烟粉虱Bemisia tabaci VgR的功能,我们采用RT-PCR和RACE等技术扩增了烟粉虱MEAM1隐种B.tabaci Middle East-Asia Minor1(MAEM1)的VgR基因c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烟粉虱MEAM1隐种的VgR基因cDNA全长5774bp,编码1919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约201kDa,N-端前3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烟粉虱MEAM1隐种的VgR属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家族,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分析表明,该受体具有LDLR家族基因典型的保守功能结构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烟粉虱MEAM1隐种VgR基因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表明VgR基因在伪蛹期开始表达,并在羽化后1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3d后又逐渐升高,直至羽化后7d达到峰值。研究结果丰富了卵黄原蛋白受体家族基因的数据库,为今后深入研究并揭示烟粉虱卵黄发生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程璐郭建洋刘树生叶恭银
关键词:烟粉虱基因克隆表达谱
昆虫内共生菌及其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14年
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关系已逐渐成为昆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昆虫内共生菌具有协助宿主营养代谢、逃避天敌攻击和增强抗药性等功能:通过协助宿主营养代谢,提供食物中缺乏的营养物质来弥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不足;分泌抗菌肽、毒素等物质以增强对外源寄生物等的防御能力,抑制对宿主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增强宿主抗逆性,调控植物生理反应,抑制植物对宿主的不利影响;利用对抗逆性基因精确的表达调控来增强宿主抗药性等。因此,内共生菌介导的宿主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扩大了宿主昆虫的生态位,成为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往往是通过研究宿主感染共生菌前后性状的变化而证实。近几年,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内共生菌与宿主昆虫共生机制研究的发展。通过研究内共生菌及其功能基因在昆虫种群动态中的作用,特别是内共生菌感染对宿主生殖、存活、适应环境能力的影响,将有利于揭示内共生菌与宿主的共生机制,并最终为开发新的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昆虫内共生菌的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供了研究昆虫内共生菌与宿主互作关系的方法及建议。
杨义婷郭建洋龙楚云刘怀万方浩
关键词:昆虫内共生菌互惠共生生物学性状宏基因组
共1页<1>
聚类工具0